朱 臻,趙金英,王 斌,李金健
(平湖市農業農村局,314200,浙江嘉興)
平湖市圍繞水稻產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創建,以理念革新、科技創新、政策更新、機制出新為動力,以補短板、強弱項、促融合為落腳點,加快水稻生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推廣應用,重點提升水稻產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和數字化裝備能力。堅持以科技賦能、機械強農,擘畫平湖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2022 年平湖市水稻種植面積達1.585 萬hm2,產量達到13.27 萬t,進一步穩固浙北“大糧倉”。
近年來,平湖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扎實推進農業“雙強”工作。首創農業經濟開發區,省內第一個在縣級層面舉辦農業經濟洽談會,率先在上海發布“金平湖”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轉型升級中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平湖先后獲得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浙江省首批“機器換人”示范縣等稱號。2021 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41 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94 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 914 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城鄉統籌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名列全省前茅,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7.89 萬kW,擁有各類農業機械5 萬余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195 臺、大中型拖拉機393 臺、大型糧食烘干機163 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穴播機414 臺、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150 余臺套、無人植保機304 臺。2021 年和2022 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1.01%和91.12%。
根據《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農業“機器換人” 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等建設指引的通知》(浙農專發〔2021〕67 號)規定及“機械強農”行動推進“一縣三基地”建設要求,平湖市突出抓好“五方面”推動水稻產業“機器換人”從點到面的均衡發展,各項指標已達到甚至超過創建標準。
平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將水稻產業“機器換人”放在“三農”發展工作的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將農業“雙強”納入鎮街道目標責任制工作考核內容,市委農辦將“機器換人”納入鄉村振興績效目標。市政府成立以市長任組長、市級多部門協同推進的“雙強”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出臺了“機器換人”“米香振興”等實施方案。各鎮街道也組建相應工作專班,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及同頻共振的推進系統。
兩年來,農機部門積極整合統籌各類財政惠農支農政策支持農機化發展。市級制定出臺《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1+8+N”強村富民》等政策,地方財政安排資金突破億元大關。近三年兌現農機購置補貼普惠政策資金1 485 余萬元,多措并舉爭取上級支持,成功爭取“農田數字化管理試點縣”“鄉村振興集成創新示范建設縣”“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建設縣” 等一系列省級試點,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突破億元。成功引入“星光”農業、博創聯動等一批上市企業落地平湖,極大激發社會力量投資農機化發展,撬動社會資本上億元。
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機裝備、“互聯網+”社會化服務、“互聯網+”管理服務等應用,2019 年開啟數字鄉村建設工作,2020 年入圍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數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投資300 萬元建成平湖市農機社會化服務智慧管理中心,建成縣域農機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在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收割機等糧食生產機械上安裝農機北斗管家系統,整合農機購置補貼、農機監理等平臺數據,實現農機數據采集、烘干機安全監測、農機化生產管理、農機合作社管理、農機質量監管、農機補貼查詢分析、農機監理查詢分析、農機物聯網監控管理、農機化社會服務等數字化應用。目前全市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483 臺可移動農機具安裝了北斗管家系統,2022 年平臺管理各類機具已完成耕作面積3.73 萬hm2次。“糧食生產中農機全程數字化應用”入選全國2021 年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
深化制定“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市組建農機與數字化等9 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加強農機與農藝協同融合研究示范,積極參與省級糧油產業團隊示范基地建設。扎實開展“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水稻一次性機械施肥技術”“水稻育秧中心機械化集成技術”等先進實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制定印發《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規程》《水稻機械化栽植技術規程》《水稻插秧機操作規程》《聯合收割機操作規程》等一系列技術規程,參與制定省級地方標準《小麥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
圍繞水稻產前、產中、產后,依托“金平湖稻米三高三提集成創新示范項目”投資2.12 億元,通過實施適宜糧食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小田”改“大田”的高標準稻田改造提升,建設智慧農機服務中心、工廠化水稻育秧中心、糧食數字烘干恒溫倉儲中心、稻米數字加工與保鮮中心、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益中心、稻米數字賦能中心等,建成 “一基地七中心”,實現稻米產業全程、全鏈發展。帶動稻米產業化聯合體聯結優質水稻基地面積3 333 hm2,水稻機械化育插秧能力突破3 333 hm2,糧食批次烘干能力達到2 725 t,優質大米加工能力達到每年1.5 萬t。縣域注冊擁有“金平湖”公共品牌,結合農心糧油的“煲正香”、順天糧油的“綠焱”等合作社自有品牌,平湖市稻米市場知名度逐步提升。
在上級農機主管部門的指導與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平湖市水稻產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照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對比省內先進兄弟縣市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水稻產業“機器換人”起步早、發展快,創建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不僅當前領先的無人植保飛機、拖拉機北斗輔助駕駛等新裝備廣泛應用到水稻生產中,而且超前的無人插秧機、無人拖拉機、無人聯合收割機等未來農場裝備也落地平湖投入生產一線。無論單純農機裝備全周期、全流程的信息互通、監測預警、生產效率提升等功能,還是農機社會化服務供需對接、快速查找等服務功能,在現有的“智慧農機”平臺已實現服務數字化與監控智能精準化。
全市水稻規模化生產程度高,機械化發展迅速,專業的播種、植保、施肥、烘干等重點環節的社會化服務發展勢頭強勁,針對收獲等薄弱環節已出臺應急裝備保障政策和組建應急作業服務隊,切實健全補短板機制。圍繞水稻產業,在耕地、播種、植保、施肥、收獲、秸稈處置、烘干、加工等全周期、各環節均已實現機械化。
全市聚焦農機安全,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平安農機示范鎮覆蓋率達100%。率先在省內提出并完成變型拖拉機清零,拖拉機等農機應檢盡檢,2022年農機年檢率達100%。政策性農機保險已覆蓋農田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糧食烘干機、微耕機、植保無人機等主要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機具。市、鎮農機主管部門、農機主體安全責任意識強,未發生農機傷(亡)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