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 王美子



摘 要
本文以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市為例,分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對文化遺產、歷史城區、空間格局等關鍵問題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創作實踐,探討不同層面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路徑與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Kaifeng City,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ognition of key issues such as cultural heritage, historical urban area, and spatial pattern in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On this basis,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paths and methods of protec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discussed.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新舊和諧;建筑設計;多元路徑與創作方法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rmony Between Old and New; Architectural Design; Multiple Paths and Creative Methods
0 引 言
1982 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 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開始城市空間層面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至今40 余年。隨著國家級、省級歷史名城的建立,保護規劃在分析歷史城區、空間格局、規劃遺產等關鍵問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伴隨著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在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過程中要解決的本質問題就是名城的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相融合的問題[1]。
1999 年《北京宣言》提出:“21 世紀建筑發展方向,應是現代建筑的地域化和地域建筑的現代化異途同歸。”城市設計強調要充分考慮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考慮社會生活結構形態和歷史文化傳統的延續;強調要避免優秀傳統建筑文化被破壞,延續城市文脈, 突出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新區應依托舊城而生長,舊城衍生新區而發展。從城市宏觀整體把握的角度和城市發展戰略布局的高度上看,一個賦予文化特色、充滿藝術魅力的城市要演化成長,最重要的客觀規律就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新舊和諧,互為依存,共生共榮[2]。”
1 開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開封系1982 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史料記載,春秋時,開封境內有儀邑和啟封兩個城邑。西漢時更名為“開封”。五代時期,除后唐外,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均建都于開封,號稱東京。北宋定都開封, 承襲其名。之后開封始稱為七朝古都,享有“大宋故都”“菊花之鄉”“木板年畫之鄉”“汴繡之鄉”的盛名(圖1—圖2)。
1985 年開封市與清華大學聯合編制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開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反映歷史文化風貌的商業店鋪、民居等。開封城區現存有較完好的清代、民國初年的劉家宅院等一大批傳統民居建筑,書店街等街區保持著原有風貌和清代晚期、民國初年的商業店鋪建筑,現存有宋代的鐵塔、繁塔和元代的延慶觀玉皇閣,以及清代的山陜甘會館、開封城墻和北宋東京城遺址等 8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龍亭、相國寺、禹王臺、開封府文廟、河南貢院碑等 26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司馬光、王安石、張擇端等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了名篇佳作,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1981—2000 年總體規劃是對開封城市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規劃,本次規劃制定了《開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劃明確要著力保護古城歷史風貌,積極開發旅游事業,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目標(圖3)。
1995—2010 年的規劃是首次經國務院正式批準的開封市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性質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勝地和工、商、貿、文綜合發展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城市結構為“一個中心集團,三個邊緣組團”。國務院要求:開封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切實處理好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要特別注意保護河湖水系,加強環城綠化,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成具有古都風貌和濃郁文化的現代化城市(圖4)。
2 整體規劃,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多元創作路徑與設計方法
開封的城市空間發展主要是協調新老城區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功能分工與對接,使新舊城市建設之間相互補充,協同發展。開封老城區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的顯著特點;而位于夷山大街以西的新城區是以行政辦公、科技信息、金融商貿、文化娛樂、旅游綜合服務為主的綜合性、園林式、生態型的現代化新城區。
新舊城市交融共存,是一個和諧生長的過程,在這樣新老城市空間發展背景下,面對開封市新的時代發展需求,我們通過一系列建筑設計實踐探索并提出開封市整體發展的城市風貌設計策略,是以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視角,對不同建設區域采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設計方法。
從2011 年至今十余載,開封市陸續完成了一系列公共空間和公共建筑的設計任務(圖5)。
1)2011 年開封中意新區城市設計;
2)2012 年開封鄭開大道門戶雙闕;
3)2013 年開封市博物館及規劃館;
4)2014 年開封會展中心(未建成);
5)2014 年開封城墻博物館(未建成);
6)2015 年開封高鐵站前廣場城市設計;
7)2015 年開封宋城站前廣場城市設計;
8)2015 年開封市珠璣巷- 文廟商業片區規劃及單體設計;
9)2016 年開封體育中心;
10)2018 年開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11)2021 年開封市民公共文化綜合體。
以上不同功能的項目有博物館、教育建筑、辦公建筑、商業建筑、體育建筑、城市廣場、公園等類型,他們所處的環境、在城市公共空間里面的地位和在文化藝術當中的作用,都是不一樣的。
設計思考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時代精神; 既要繼承傳統特色,又要有所創新。要從城市的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背景、城市風貌、社會生活方式、城市發展條件等方面,來尋找開封的城市特色要素,并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突出城市文脈,突出城市個性特色, 傳承地域建筑文化基因,推進和諧新建筑創作。
2.1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新建筑設計之
“宋形”——延續歷史街區肌理,漸進式改造更新
開封舊城核心是以書店街、馬道街、鼓樓、珠璣巷、龍亭、清明上河園、大相國寺及周圍的一些民居等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和傳統歷史建筑組成的。古城風貌濃郁,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性延續的實物載體。這類歷史街區內的建設項目、基地位置跟歷史建筑的保護及其周邊環境有密切關系,在開封老城的建設風貌控制地帶內,政府和甲方往往要求在項目中體現傳統文化。
例如,開封市珠璣巷—文廟商業片區的規劃及單體設計,有保護規劃控制要求,要展現宋代文化。針對這類項目,我們采用的方案稱之為“宋形”,其命題清晰,有法式可依—— 在保護規劃指導下,嚴格保護珠璣巷—文廟街區歷史風貌,維持整體空間尺度,對歷史街區內建筑物和歷史環境提出維修改善更新與整治的措施,以保持歷史街區的活力;而其中標志建筑“守望閣”造型借鑒傳統宋代建筑,力求法式嚴謹,風格純正(圖6)。
2.2 新區核心區重點建筑之
“宋韻”——營建和諧空間秩序,強化城市文脈傳承
開封中意新區城市設計范圍是新區啟動區核心地帶,定位為“開封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圖7)。設計以中意湖水域為脈,圍繞湖面設計了以傳統建筑的“宮—城—市—閣— 院”為主題的城市開放空間體系:宮—行政中心,城—博物館和規劃館,市—會展中心、閣— 音樂廳,院—圖書館和美術館,建筑組群共同建立城市地標體系,強化城市核心空間的結構, 形成城市尺度上軸線的對景(圖8)。
城市設計采用園林設計手法,將重要的公共服務建筑空間節點串聯起來,合理布局建筑之間的尺度,達到“集巧形以展勢“的效果,凸顯開封“北方水城”的地域特色,建設出和諧統一、親切宜人的新城市空間(圖9—圖12)。
開封博物館及規劃展覽館作為其中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則以現代材料取宋式建筑意向完成。開封作為宋代的都城,最能代表其悠久歷史的,是宋代的宮殿建筑。開封博物館當然并不是設計一個仿宋的宮殿,而是將其格局提煉, 與現代功能、技術和審美意識相結合。建筑構思充分發掘開封“城摞城”“三重城”“四水貫都”的歷史資源,結合宋代建筑中央殿閣高聳、四周院落環繞的組群布置特點進行設計(圖13—圖14)。
建筑主體簡潔方正,由外圍、環形內院和中心主體3 部分組成,格局近似一個拉長的“回” 字形,以隱喻北宋開封三重城格局特點,并結合四周較低的建筑,擁簇中央高聳的殿閣,體現宋代建筑組群特征。建筑配合外環水系景觀,呼應北宋東京城“四水貫都”的城市特色(圖15—圖16)。
博物館外墻面傾斜角度與開封現存城墻遺址同比例關系,以不同高度和寬度進行立面劃分設計,通過一系列的錯縫、前后凸凹模擬不同時期城墻的考古斷面,隱喻開封“城摞城” 奇觀,從比例、色彩到質感都與開封古城墻形成對話。博物館是歷史文化類建筑,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出城市的疊壓乃是文明的疊壓(圖17)。
建筑沿東西向中軸對稱排布,從前區廣場到半開敞環形庭院,進入室內中庭和中央塔樓, 內部展廳圍繞中心呈回字形組織,空間開合變化、內外交替。觀眾從一二層的博物館游覽到三層規劃館,從下至上,可先了解開封城的厚重積淀,后展望未來,形成完整的心理體驗, 將兩館合一的不利轉化為優勢(圖18)。
開封市博物館及規劃展覽館“外樸內華” 的空間組織,統一中求變化,繼承傳統又耳目一新,打造出“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新宋風風格。
2.3 新區非核心區標志建筑之
“宋意”——重塑城市氣質,傳統地域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體現
這一類項目是全新的功能、全新的社會要求,反映出全新的審美觀點。針對該區建筑, 應從燦爛的宋文化中汲取元素,不拘建筑具體形式。例如,開封體育中心、開封市民公共文化綜合體等,這些設計任務的創要作用完全現代的手法突出中國美學意境與開封特色。
開封體育中心在有限的用地內采用復合體育建筑特質的集約建筑布局,從宋文化中尋找建筑靈感,取“天圓地方、瓷硯之韻”,形成具有典雅風貌的現代體育中心形象(圖19—圖20)。體育場建筑輪廓來自于宋潔白的體育場如同綻放菊花之意向,簡潔、含蓄、純粹的造型設計傳承宋瓷那種樸實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質(圖21—圖24)。
開封市民文化中心地跨宋外城遺址,給此塊用地以特定的歷史主題,公園景觀與市民中心綜合體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市民公共文化中心。該中心以清明上河圖為立意,重構古都城外城內的歷史圖景,寓意“展歷史畫卷,塑活力新城”——以徐徐展開畫卷的造型聚合不同功能空間,營造頗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圖25—圖32)。
以上對“宋形”“宋韻”“宋意”3 個層次的設計實踐,其中“形”是指傳統建筑的章法,在傳統典籍、繪畫、建筑遺存中有據可循, 力求法式嚴謹、風格純正;“韻”則是源自“形” 的轉譯,將傳統建筑營造的格局提煉,與現代功能、技術和審美意識相結合,并將此更多運用在隨著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建建筑中;“意” 強調的則是城市氣質的傳承,新的創作并不一定按照傳統的建造邏輯進行,而是基于現代技術材料與當代審美意識,展現現代建筑對中國傳統意境的思考和研究。
通過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創作探索,力圖達到新舊和諧,讓歷史和現代相融合的目標, 在利用新材料新技術滿足現代功能的同時,突出傳統建筑特征,延續歷史文脈,并與時代精神和開封的城市特點相結合,創作扎根于宋代建筑文化、符合開封本地環境的建筑形象和城市特色的作品。
3 結 語
張錦秋先生曾說過:“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
在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一系列規劃建筑設計實踐中,一直堅持突出“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顯城市特色”的思想。建筑作品與城市文脈密不可分,建筑創作要立足傳統并不斷創新,通過多元化、多層次的創作手法展現傳統文化內涵,把傳統美、自然美、技術美以及時代美有機結合起來,新區風格的形成,與老城交相輝映,展示了開封的歷史底蘊、燦爛文化和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李先逵. 追求和諧城市文化本質特征回歸[J]. 建筑學報, 2007(12):7-10.
[2] 李百浩, 李楠.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演變脈絡、規劃問題及應對策略[J].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22, 14(2):1-19.
[3] 劉靜玉, 魯豐先. 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新舊城區功能對接問題研究[J]. 河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 39(1):47-50,56.
SYNOPSIS
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Characteristics of Kaifeng City and Design Practice of Its Architectural Planning
Cheng Lv, Meizi Wang
In a series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s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named Kaifeng, the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design methods of “Song structure”, “Song charm”, and “Song conception” are adopted. Among them, “Son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rul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hich are based on traditional classics, paintings, and architectural relics, and strive to be rigorous and pure in style; “Son charm” is derived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structure design, which refines th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mbines it with modern functions, technologie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pplies to the newly built buildings that emer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on conception” emphasizes the inheritance of urban temperament. The new cre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logic, but is based on modern technical materials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showing the thinking and research of modern architectu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 Through such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creative exploration, we strive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the old and the new, and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history and modernity. The new district style is formed, which complements the old city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plendid culture, and vibrant vitality of Ka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