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偉威

蔡軍攝
七年級下學期開始,智遠經常上學遲到。到了八年級,情況越來越嚴重了。他總是說:“我今天很累,起不來。”他經常中午才出現在教室,甚至不來學校。他的爸爸說“他這個人就這樣了”,似乎有放棄的意思。我很擔心他不能繼續完成學業。
智遠喜歡和我聊一些深奧的話題,比如學習的意義之類,可以聊很久。但是,我生怕說錯什么話誤導了他。作為班主任,我很擔憂,希望能了解他的真實想法,讓他能夠回歸校園,正常學習。
智遠喜歡用批判性的思維和人對話。例如,我問他在學校的整體感覺如何,他會直接說:“這個整體感覺太籠統了,你要問具體一點的?!彼泻軓姷莫毩⑺伎寄芰?,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他似乎都是用心思考后才回答的。雖然他對談話充滿批判,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誠懇。在交談的過程中,他能夠坦誠地說出讓自己情緒不佳的事,還提出想要和我繼續會談。不過,他的這種思維模式,讓他對學校、學習產生了負面的想法,極大地影響了他對學習的堅持。
智遠談到,姐姐最近和父母鬧脾氣的事情讓他感覺很不開心。原來,智遠有一個比他大7歲的姐姐,高中輟學后一直在家,而且沒有工作。身邊有一個對未來迷茫的姐姐,讓智遠受到了很大影響。在他看來,姐姐這樣也能夠生存,自己又何必那么辛苦?他缺乏進取的足夠動力。同時,姐姐應對挫折的不成功經驗也讓他喪失了克服惰性的堅定信念。
智遠也提到了自己喜歡玩手機這件事。他在介紹自己的身體狀況時,說到會熬夜玩手機游戲。在我的追問之下,他承認自己確實有些手機依賴。而且,第二天“起不來”有一部分原因是睡眠習慣,而不只是身體原因。或許,“感覺累”僅僅是他逃避責任、玩手機游戲的借口。
雖然智遠認為自己和其他同學的關系都不錯,但是說不出一個交心朋友的名字。所以,智遠的心事一般是悶在心里,不會和別人提及。他有很多獨自思考的時間,卻不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這種情況,讓他對學校、學習的認識與別人大不一樣,這也是他厭學的一個原因。他不了解別人在面對挫折時是如何克服的,別人在制訂計劃后是怎么堅持的。
我先后開展了班級心理課、課后訪談、隨機約談等活動,拉近與智遠的關系。在同伴的陪伴下,他也非常愿意與我聊一聊。這一天,智遠是在請假一天后才來到學校的,我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
“我聽說你昨天沒來上學,可以告訴我是什么原因嗎?”
“就是感覺太累了,所以沒有來學校?!?/p>
“可以具體說說是什么情況嗎?”
“就是早上起不來,后來中午12點才起床?!?/p>
“中午12點之前你做了什么?”
“玩了手機,看電視。后來,吃了早飯后開始做作業?!?/p>
“這樣感覺累的情況多嗎?”
“還好,有幾次吧!”
“有沒有去醫院檢查過?”
“去過中醫院,醫生開了中藥。我之前就一直在調理身體?!?/p>
“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
“小學五六年級開始的。我以前做過手術,身體一直不太好?!?/p>
智遠解釋說,他在3個月大時就因為腸梗塞做了手術,10歲時也做過一次手術。他還去看了中醫,中醫說他身體有點虛,體檢結果顯示尿酸有點高,但是其他的并無大礙??瓷先ィ沁h不來上學有客觀的身體原因。但是,他似乎夸大了身體的原因。如果要讓他有所改變,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才是關鍵。
智遠媽媽反映,智遠用QQ的時間比較多,有時候很晚了還在發空間動態。智遠自己也承認喜歡玩手機。所以,我和他又進行了以下交流。
“平時玩手機多嗎?”
“有點多,每天都會玩?!?/p>
“爸爸媽媽會干預你嗎?”
“會的,一般他們說了我就不玩了?!?/p>
“除了玩手機,你還喜歡干什么?”
“看電視?!?/p>
“會看到幾點?”
“晚上12點?!?/p>
“所以早上起不來了?”
“能起來的?!?/p>
“聽上去,這和你體虛有點矛盾。我感覺你精力挺旺盛的呢!”
“是的……”
“看來,你有時候感覺累,是有習慣上的原因,或許是熬夜看電視之后,第二天才覺得累了呢?!?/p>
他表示同意。這段對話里,我用心理輔導中的“面質”技術向他提出質疑,刻意挑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感覺累、早上起不來,并非完全是身體的原因。既然他有精力熬夜,那肯定也可以早點起來上學??磥?,問題的根源還在于他的睡眠習慣和錯誤想法。我告訴他,他不能把不來學校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馬上就要進入九年級了,到時候作業會更多,需要調整作息,需要早起,但不要熬夜。
發現了智遠的問題,我就要試著去解決。目前來講,智遠的作息問題僅靠他個人的意志力無法解決,還需要一些外部監督。因此,我邀請智遠的媽媽來學校進行一次會談,她欣然同意。智遠媽媽坦言,雖然自己和兒子平時有溝通,但是,沒有什么效果。比如,媽媽會說:“明天要去上學?!敝沁h回答:“哦?!薄澳悄阋遣幌肴ピ趺崔k?”“你就強拉我過去?!彪m然約定如此,但第二天兒子不愿上學,媽媽也不會采取強制措施。如果強行要求智遠起床,他就會和媽媽賭氣,不和媽媽說話。媽媽有些害怕兒子的叛逆,這讓她感到無助和挫敗。她也談到,兒子晚上的確會看電視到很晚,但她不敢把電視關了??磥?,智遠家的親子溝通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為了幫助智遠父母摸清智遠晚上的作息規律,我建議他們晚上觀察一下智遠究竟在做什么。一周后,他們說,兒子往往看電視會看到晚上10點甚至更晚。而且,就算媽媽把電視關了,第二次去他房間,他又把電視機打開了。有時候凌晨2點多,還能聽到里面有電視的聲音,說明他還在看電視。
基于這種情況,又鑒于智遠媽媽不敢管教孩子,我又問了智遠媽媽一些例外情況。例如:“如果不讓他看電視,最差的反應是什么?”智遠媽媽回答:“他會走到另外的房間,彈琴、玩積木,一直都是這樣?!敝沁h媽媽還說,如果不讓智遠玩游戲,他最差的反應也類似。如果一定要讓智遠上學,他最差的反應是不理媽媽。問到這里,智遠媽媽發現,其實孩子的反應并沒有那么激烈,只是自己不敢管教而已。
我建議智遠媽媽重新制訂規則,一開始,晚上需要多監督,由父母把電視關了。我還對智遠媽媽進行了一些溝通訓練。例如,告訴孩子:“從今天開始,10點鐘必須按時睡覺,不然媽媽會不放心。如果超過10點,我會關掉電視。好嗎?”如果孩子不吭聲,可以說:“你不說話,表示你默認了。如果你有什么不同意見,要和媽媽說?!碑斎?,如果孩子出現異常反應,比之前的最差反應都要激烈,那么就先停止干預。
我還建議智遠媽媽要有耐心,慢慢來,不要一下子給他提太多要求。必要的時候,需要給智遠一些語言上的肯定和鼓勵,并多傾聽他的想法。
通過和智遠媽媽談話,她清楚了孩子的問題所在,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溝通方法。那天早上,智遠媽媽回到家,把自己反復練習過的話告訴孩子。出人意料的是,智遠立馬就背起書包來上學了。第二天,她向我反映:“晚飯時,我提了一下要早點睡覺,約定了時間,他答應了。看電視的事情,他先是明確拒絕,表示可以只聽不看。我堅持,并告訴他不說話就是同意了,他就沒有反對,很早睡了。后來,他早上5點多就自己起床了,心情很好。”一方面,我為孩子的改變開心;另一方面,我也提醒智遠媽媽,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徹底轉變,這中間必然會經歷一些波折。
果然,不到一周,智遠又賴在家里不想上學。智遠媽媽有點心急,于是我建議先堅持把晚上的作息調整好。兩周后,智遠媽媽反映:“今天早上,孩子自己起床上學了,問他能不能堅持上學,他說可以。前幾天,我和他解釋了晚上為什么不要看電視,這兩天他做得很好。”看上去,智遠有了一些改變,值得欣慰。智遠逐漸遵循正常的作息時間,他也學會遵守承諾,厭學、遲到的現象少了。
對于因缺乏意志力而厭學的孩子,我一開始想當然地認為,無非就是學習跟不上了、與班級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或者青春期的自我意識太過強烈等。有的時候,這也和親子關系有關。但是,仔細了解后,我發現智遠的情況有些特殊。根據對智遠的了解,我知道他其實平時是比較認真的,學習并非一敗涂地。他有些默默無聞,但也不至于自暴自棄。如果我對智遠采取強硬的教育措施,或許就會錯失改變他的契機。在輔導工作中,應該用一顆傾聽的心去探究每一名學生的特質。
有時候,深入內心的“抽絲剝繭”,會讓學生更有改變的動力。如果學生的防御心理比較強,班主任要建立信任關系就很難。學生要么有意無意地回避著班主任,要么不配合班主任,與班主任對抗。這個時候,其實更考驗班主任的耐心和洞察人心的能力。班主任用真誠、接納的心對待學生,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需求,才能讓學生慢慢地喜歡、信任自己。這樣,當學生和班主任談話后,問“能不能再來找你聊聊”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更多改變學生的主動性。
家長受文化、觀念、經驗的影響,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有時是錯誤的,看不到問題的關鍵。比如,智遠媽媽在兒子面前就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因為害怕兒子叛逆而不敢管他。但是,她沒有察覺到,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也失去自我約束能力。當我試著讓智遠媽媽進行溝通訓練的時候,他反復練習了10多遍才把簡單的兩句話順利地說出口。這說明,父母的改變是很難的。但是,班主任可以試著讓家長從說話開始,堅持改變,慢慢調整,直到孩子受到影響發生改變。因為,如果父母都堅持不了,孩子就更難堅持了。(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