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剛剛過去的2022年,可謂起伏跌宕、令人難忘,廣東全省上下眾志成城,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歷程。在“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下,廣東生態環境系統承壓前行,穩中求進,憑著龍騰虎躍的干勁、敢入虎穴的闖勁,有效應對疫情沖擊、經濟下行等帶來的困難挑戰,主動融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落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突破
作為“十四五”期間新增的國考斷面,位于潮州市的楓江深坑斷面水質長期劣于國家地表水Ⅴ類標準,沿岸群眾苦黑臭水體久矣。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指導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積極推動黑臭水體整治、市政管網建設、入戶雨污分流等工程建設,分4個階段有序推進43項工程任務和12項管控措施,最終楓江深坑國考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Ⅴ類水水質標準,楓江綜合整治工作取得歷史性成效。
如今漫步在楓江邊,兩岸河暢水清,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很多居民都開心地說,守著一條清水生活,我們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楓江水質提升是全省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持續推進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的一個縮影。2022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創近年來最好水平,除了楓江深坑斷面,揭陽練江青洋山橋斷面也消除了劣Ⅴ類,至此,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的9個劣Ⅴ類斷面水質全部提升至Ⅳ類或以上,超額完成國家年度考核目標。
全省149個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率達92.6%,22個水質同比提升1個類別,東莞樟村、惠州虎爪斷橋和紫溪、深圳/東莞共和村、湛江黃竹尾水閘等6個斷面水質達到優良,汕頭、陽江、茂名、揭陽、汕尾、梅州6市國考斷面水質改善幅度位居全國前30;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也達到89.7%,持續保持“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污水一直是困擾美麗鄉村建設的頑瘴痼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升的重要內容。2022年,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被納入廣東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可見政府部門對于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的大力關注和堅定決心。
為此,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積極組織省級專家團隊加強幫扶,舉辦裝備技術展覽及交流會促進政企交流,以控源截污為核心,綜合實施清淤疏浚,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截至2022年底,各地上報1266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完成治理,超額完成民生實事任務,中山市成功申報國家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獲得2億元中央資金的支持。
此外,2022年全省還完成鄉鎮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農村水源地標志設置率達94.2%,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比例94.3%。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是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的關鍵一年,廣東將深入治理攻堅,為實現2025年行政村治理率達50%以上、自然村治理和有效管控比例達80%以上的目標打好基礎。
魚翔淺底襯托晴空萬里,波光粼粼倒映白云朵朵。2022年,廣東的“水”準不斷提升,“氣”質也是持續改善。
數據顯示,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穩中向好,在經濟總量連續34年穩居全國第一的情況下,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5%,PM2.5平均濃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并在全國“三大經濟圈”中率先進入“1字頭”。
優異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廣東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決心和壓力。自2022年9月14日開始,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啟動秋冬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行動,聚焦聯合省有關部門強化油品質量監管、柴油車和工業污染源排放管理和污染天氣應對,通過無人機航拍輔助監控國控監測站點周邊臭氧污染情況,對14個重點城市218家涉煉油與化工企業、加油站、油庫開展技術幫扶,拼盡全力爭取年終考核最好成績。
通過努力,攻堅期間廣東全省減少超標190城次,AQI達標率從9月的60.8%回升至12月的99.5%,惠州、深圳、珠海、中山、肇慶5個城市空氣質量成功躋身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前20。
2023年2月6日,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召開的“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總結暨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大氣污染防治硬任務攻關攻堅咨詢專家組組長張遠航表示,近年來,廣東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實效,科技幫扶成效顯著,區域聯防聯控進展明顯,各項防控機制有效建立,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長久持續性改善,在全國起到引領作用。
多措并舉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牢固堅守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疫情當前,安全為先。面對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量居歷年之首的情況,2022年,為切實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廣東生態環境部門嚴密扎牢疫情防控生態環保防線,持續推進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提檔升級,科學儲備應急設施。全省集中處置能力達到620噸/天,應急能力達到3649噸/天,涉疫廢物全部做到“日收日清”,全年安全處置涉疫醫療廢物共計達10.29萬噸。
2022年6月8日,茂名石化化工分部一球罐動力泵泄漏引發爆炸,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緊急派遣8人前方工作組趕赴現場。
在冒著巨大危險的情況下,工作組義無反顧地靠近著火點,仔細勘查環境應急防控設施封堵情況。幾個人兩天晝夜未眠,經過90小時的生死鏖戰,排除了事故風險。
時刻銘記自身使命擔當,牢牢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正體現出生態環保鐵軍的英勇無畏、嚴謹負責。2022年,全省成功處置8起突發環境事件,妥善辦理19.6萬宗生態環境信訪舉報案件,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站位高、思路清、措施硬、作風實。”這是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對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給出的高度評價。
2022年,廣東高度重視并統籌推進督察整改各項工作,以督察整改為契機,推動解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督察組交辦的6764宗信訪案件已辦結6530宗,5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9項,其余事項均達到時序進度。同時精準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省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7890宗,工作力度居全國前列。
針對涉環保“鄰避”問題和重復信訪積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主要領導帶頭包案化解重點信訪事項30宗,高質量完成中央和省交辦的578宗信訪積案,穩妥推進獅子洋通道工程、深圳中西部500千伏輸電通道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涉環保“鄰避”規模性群體事件“零發生”,有效化解社會穩定風險,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為了更好地當好“服務員”、“店小二”,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又優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方式,出臺《深入優化生態環境執法方式助力穩住經濟大盤的十二項措施》,利用自動監測、走航監測、無人機等開展非現場檢查5.2萬次,指導幫扶企業1861家次,對2984宗案件依法減免處罰。
同時出臺《關于優化重點項目服務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項措施》,靠前服務指導,加強要素保障,對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大產業布局等項目開辟“綠色通道”。通過不斷完善執法機制,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確保環境監管有力度、執法有精度、服務有溫度。
2023年1月3日,廣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專家普遍認為,這次會議發出的強烈信號是: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亟待提振市場信心、激活更多動力、增強經濟韌性,以廣東的“進”為全國的“穩”提供支撐。
其實2022年,在全國深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廣東依然表現出較為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預計2022年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8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
為了實現穩經濟、保大盤、促發展,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專門成立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指導推動各地聚焦“十四五”生態環境指標任務,謀劃、儲備、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對885個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清單化管理,涉及總投資近4000億元。同時篩選一批成熟優質的項目,協調推進納入國家“盤子”,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
功無枉費,力不白出。2022年,全省重點項目環評審批用時壓縮至歷年最短,同時獲得國家批準建設的核電項目投資額、規模、數量均達到歷年之最。
不斷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2023年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力爭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為全省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為達到這一目標,在2022年,廣東就已盡早謀劃,提前布局,持續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2.14億噸、金額56.39億元,穩居全國首位;深化碳市場建設。組織納管企業完成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核查;積極推動碳普惠工作,核證減排量申報范圍拓展至全省,累計簽發核證減排備案191萬噸。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城市,深圳率先推出多個創新舉措推動氣候投融資改革,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實現具有廣東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在全國各個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今,廣東生態環境領域也在持續深化改革,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積極推動《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立法,頒布實施固定污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標準;推動廣東省政府與廣西、福建簽署九洲江、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實施北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政策;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累計辦理案件339宗,涉及金額13億元;在排污許可管理方面,將工業固廢納入管理范圍,開展排污許可制度改革試點。
隨著互聯網和云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廣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向智能管理、科學決策、精準治污等方面發展,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022年,廣東建成覆蓋重點鄉鎮和全部縣區的大氣常規監測網絡,持續完善遙感、走航等手段聯用的溯源監測網絡;新建21個通量站,開展重點流域83個斷面水文水質同步監測,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啟動建設。
提到“GI系統”,相信很多人還相對陌生,GI是英文Growth Intelligence的縮寫,意為增長智能,指的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高效發現和解決問題。
2022年,廣東的“GI系統”已初步建成,雖然尚有需要完善和發展之處,但它和業已上線的廣東生態環保“一網統管”一樣,必將成為廣東生態環境系統實現信息化建設一步到位、智慧化水平跨越升級的有力武器。
想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知道自己居住地當天的空氣質量、飲用水環境質量、周邊的環境設施公開信息?對普通公眾來說,現在只需打開“粵省事”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在瞬間一目了然。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在“粵省事”和“粵商通”小程序均已開通生態環境服務專區,32個相關事項都可以助力用戶便捷實現“掌上辦”和“指尖辦”。
所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環境文化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不似響鼓,敲起來驚天動地,但卻有如輕笛,奏起來潤物無聲。
“沒想到城市的污水處理廠也可以這么美,沒想到停止生產的廠區還可以通過修復重新煥發生機!”
2022年,受邀參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 廣東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采風活動的廣東省內數十名畫家、書法家、藝術家、攝影家匯聚一堂,來到省內多地參觀環保基礎設施、環境教育基地。在現場,大家除了以筆觸、用鏡頭抒發對自然的熱愛,也發出了剛剛那樣的贊嘆,真是不看不知道大美廣東的生態良好、管理規范。
如果不能親臨現場觀賞廣東的美景也不用遺憾,在2022年六五環境日期間,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公眾都也可以搭乘廣州地鐵“生態文明號”專列,欣賞廣東錦繡山河、城市風光、生態亮點,感受綠色低碳氣息,記取南粵特色印象。
而在六五環境日當天,廣州的地標性建筑廣州塔以及全省多地的地標性建筑都首次“生態”亮燈,知名運動員蘇炳添也傾情發聲,為生態環保加油助力,全民參與環保的氛圍感瞬間拉滿。
跬步千里,厚積薄發。2022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榮獲國家和廣東省環保科技獎32項、省科學技術獎9項,25項科技成果獲生態環境部推廣應用,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保科技結出豐碩成果。
2022年11月19日,在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廣東省韶關市、江門市恩平市、肇慶市廣寧縣被命名為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深圳市龍崗區、茂名市化州市被命名為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稱號。同年,深圳市又在COP15第七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并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2022,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3,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新的一年,讓我們錨定目標、鉚足干勁,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把各項工作謀在深處、干在實處,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廣東樣板,為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在廣闊的南粵大地上書寫下一幅幅綠水青山的“實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