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是廣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一年。PM2.5全年達標,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在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20個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17個斷面水質優良,占比為85.0%,劣Ⅴ類水體斷面持續清零;土壤污染風險有效管控,完成140個建設用地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的評審工作。
2022年是廣州市生態環境部門改革創新,全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年。通過深化審批改革、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管理措施、優化監管方式,服務企業綠色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為全市穩定經濟大盤、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22年,廣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會議精神,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廣州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推動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落地落實,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按照“控車、降塵、少油氣”的工作思路,深入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強化涉揮發性有機物產品監督抽查,對132家涉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進行分級管理,超過一半C級企業完成升級改造。對重點工業園區、重點企業開展臭氧生成潛勢物種VOCs走航監測,強化37家從事消耗臭氧層物質經營活動備案企業監督管理。2022年全市新增純電動巡游出租車1823輛,累計純電動巡游出租車1.85萬輛,占比超90%。注銷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901輛。
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攻堅,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的系統治水思路,全力開展碧水攻堅工作。編制實施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制定52項強有力措施和9份工作清單,組織制定實施“一斷面一策”方案,切實鞏固考核斷面水質全面達標成果,建立健全考核斷面水質異常應對工作機制。
深入推進治水工程建設管理、繼續做好河涌“清漂”和水域保潔工作、加大“散亂污”場所及鎮村工業集聚區清理整治力度、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強化水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督導及水質監測預警,保障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提高污水收集處理效能。
預防為主、源頭控制,夯實土壤環境安全基礎。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的思路,加強土壤污染源頭控制,確保土壤環境安全。公布全市2022年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43家,分批次推進企業開展污染隱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等工作。
有序推進全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及效果評估報告等評審備案。完成140個建設用地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的評審工作。
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置,積極妥善處置涉疫廢物,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規范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核發流程,持續做好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商請和審批工作。共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業務15件,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57項。支持資源熱力電廠開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摻燒處置工作,全市處理能力超過9000噸/天。
守牢生態安全底線,美麗廣州生態建設不斷深入。守牢環境風險防控底線,強化生態系統保護,持續推進“還綠于民”。新增立體綠化5.5萬平方米,建成森林公園92個。全市完成珠江口紅樹林恢復1500畝,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新建口袋公園52個。
創新環境管理舉措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22年,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服務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認真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在省生態環境廳的正確指導下,統籌做好疫情防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助力優化營商環境。2022年,廣州市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續優化環評審批流程,簡化報批手續,取消無法律依據和不必要證明事項48項,申報材料減少60%,切實為企業減負。修訂環評豁免名錄,明確30個行業89類建設項目免于環評管理,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制定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實施細則,對滿足條件的項目環評文件受理后1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有效解決企業辦事“跑多次”問題。積極探索推行環評與排污許可“一套材料、同步受理、并聯審批、一次辦結”新流程,為項目排污許可的核發和管理做好技術服務。2022年,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豁免環評手續、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環評與排污許可并聯辦理3項改革措施,被市政府納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100項可推廣可借鑒改革舉措》。
提升審批服務水平,全力保障重大項目。嚴格按照省生態環境廳“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十項措施”要求,建立健全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采取上門服務、靠前服務、現場服務、主動服務,對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項目、新增專項債券項目以及重大項目,實行專人專班服務,及時協調解決環評文件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困難,確保項目早日落地。2022年,全市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1308個,涉及總投資2540億元,服務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項目35個,涉及總投資2854億元,獲得國家簽約支持資金240億元,為項目開工做好有效保障。
創新環境管理舉措,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推動“三線一單”成果落地應用,納入廣州市“多規合一”平臺,將環保要求融入城市發展。制定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實施辦法,提出豁免環評手續、簡化環評編制、實行打捆審批3項聯動舉措,為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創造條件。創新開展污染土壤異地修復模式,最大程度提前釋放區域性開發項目中的污染地塊,加快地塊流轉進程。推動實施“凈土開發”模式,以污染地塊“先出讓再修復,達標后建設”取代“先修復再出讓”,在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的同時,最大程度加快儲備用地出讓和再開發的進度,可為污染地塊再開發節省1年時間。
推行包容審慎監管,精準幫扶助企發展。建立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清單內企業組織開展非現場執法檢查,通過網絡、現場等方式提供幫扶服務。推行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目前已適用公開道歉承諾守法從輕處罰案件45宗,累計減少罰款金額近300萬元,幫助企業提升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守法氛圍。做好環境信用“即時修復”,積極引導企業立行立改,對評價結果公布的2710家企業貼心服務,主動幫扶失信企業找差距、補短板,142家黃牌、紅牌企業中完成環境信用修復的達113家,占比79.6%,促進了企業綠色發展。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優化一流國際營商環境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廣州建設的重要一年。目前,雖然各項穩經濟大盤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但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仍面臨巨大的挑戰。
下一步,廣州市將在省生態環境廳的正確指導下,貫徹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繼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完善生態環境執法機制,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穩經濟大盤各項服務工作,為企業項目落地建設提供保障,持續優化一流國際營商環境,助力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廣州市將繼續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各項工作實踐中重要指導,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謀劃發展的重要動力,把推進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作為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抓手,繼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工作。
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組織實施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及各環境要素專項規劃,強化“三線一單”剛性約束,將生態環保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布局以及重大項目建設。編制廣州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和推進機制。支持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參與全國碳市場機構聯建和承建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做好重點企業碳排放核查、配額清繳履約。推進南沙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以及花都區、從化區省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建設。繼續推進黃埔區排污許可制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機銜接改革試點、增城區“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
繼續開展污染防治攻堅。繼續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強化固定源氮氧化物治理,優化面源污染精細化管理,精準開展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繼續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鞏固斷面水質全面達標成果。持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強化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督管理,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不斷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系統治理,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加強城市生態建設與修復,全面踐行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城市綠化理念,推動城市規劃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環境治理和監測監管體系,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專業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