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生態環境局

勇擔使命開新局,砥礪奮進續華章。回首2022年,深圳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錨定“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的目標,攻堅克難、奮勇前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交出優異成績單。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新突破,PM2.5濃度降至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310條河流優良水體河長比例達67.6%、提升17.6個百分點,環境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3.1個百分點。生物多樣性保護亮相國際,組團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深圳獲得“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國際殊榮,并成功加入“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再獲重磅榮譽,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龍崗區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光明區獲評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
穩增長、促發展、優服務
全面助力經濟平穩運行
過去一年,深圳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創新生態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方式、手段和途徑,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全面助力經濟平穩運行。
穩增長,聚焦企業“痛點”、“難點”、“堵點”,出臺《深圳市生態環境領域服務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在持續增強服務效能、多措并舉助企解難、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等六個方面提出21條具體措施,實施惠企舉措服務企業5萬家次,支持新能源、集成電路等領域233家企業環境治理7600萬元。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推動年產值大于4億元的19家環保企業納入安全節能環保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聚焦全市重大發展戰略,有序開展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上線“智能選址”區域環評系統,做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保障。
優服務,全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納入執法正面清單企業540家,推行非現場執法,對企業無事不擾;實施生態環境輕微違法行為免予強制清單,減輕或不予處罰161宗、減免罰款1617萬元。
重點突破、聚力攻堅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深圳發布面向2025年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統籌實施十大攻堅行動。聚焦臭氧污染,狠抓VOCs和NOx協同減排。選取工業聚集的行政區域開展重點工業企業VOCs排放狀況及對策研究專題調研,以點帶面帶動全市工業VOCs治理攻堅,全市所有298家加油站、油氣倉儲企業完成深度治理,全面完成216臺天然氣鍋爐低氮改造;提前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國Ⅳ排放標準,港作機械清潔化比例達45%,港口岸電設施建設和使用全國領先。
集中攻堅汛期污染,全力鞏固治水成效。持續完善“雙轉變、雙提升”工作體系,建立以高清監控、水質微站、人工巡查相結合的科技管控機制,對降雨溢流點、重點暗涵暗渠逢雨必測,整治河流異常水質問題2388個,21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5.2%,提升4.7個百分點。嚴控陸源污染入海,實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實施74條入海河流總氮控制考核,西部海域入海河流總氮下降19.7個百分點;率先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試點,實現“海洋環衛”和“城市環衛”無縫銜接,“美麗海灣”建設成果入選國家“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加快補齊能力短板,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建成寶安環境治理示范基地危廢二期項目,新建14家危廢收集貯存轉運設施,新增危廢收集處置能力56萬噸/年,入選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
一體推進、全面發力
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深圳堅持以先行示范標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出臺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修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編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案、碳交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市場機制更加有效。試行碳配額有償分配,有償分配58萬噸配額,碳交易規模從0.8億元躍升至2.3億元,碳配額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9倍,以“小切口”撬動市場“大變化”。
試點示范更加有為,推動福田區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打造氣候項目市場化投融資服務新模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推廣;完成覆蓋全市155個單元的CO2和CH4走航監測,建成6個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網點、2個海洋碳匯監測塔并實現數據三維立體展示,碳監測評估試點走在全國前列。
精準切入、強化監管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深圳始終遵循摸底調查、動態監測、規范管理的技術路線,從加強自然生態監管入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摸清生態“家底”,率先在全國城市尺度系統開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全面掌握各類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及演變特征,形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初步摸清了城市生態系統格局、構成、功能等基本情況。構建生態監測網絡,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完成近岸海域、10大流域和26座水庫生態調查;在全國率先啟動生態安全監測系統建設,成功獲批建設快速城市化地區生態環境科學觀測研究站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增添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優化GEP核算方法,將各區GEP核算變化情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強化GEP“綠色指揮棒”作用。加強自然生態監管,率先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開展年度生態保護紅線成效評估;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督監管,組織對全市25個陸域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和現場勘查,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水蕨、唐魚、豹貓、歐亞水獺等一些曾“消失”的野生動植物相繼重新回歸,物種日趨豐富。
接續奮斗、勇毅前行
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典范
2023年,深圳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氣AQI優良率力爭達到95.5%,PM2.5年均濃度降至15微克/立方米,國省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95.2%,西部海域水質逐步提升至四類及以上,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將重點做好高質量發展、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五大方面的工作。
在服務高質量發展方面,深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穩步引導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堅決圍繞經濟抓環保,圍繞高質量發展抓環保,精準做好環保產業統計調查,抓好招商引資,研究出臺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引進和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拓展“環保顧問”、“環保管家”等技術支持服務范圍,提升審批服務效能,以務實舉措助力低碳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廣泛開展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制定綠色系列評價地方標準,全力引導全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在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治理方面,開展“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聚焦臭氧污染防治,建立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機制,深入開展VOCs和NOx綜合整治,以寶安區VOCs治理試點帶動全市工業VOCs治理攻堅,推進臭氧評價濃度盡快進入下降通道;開展碧水鞏固提質行動,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持續完善“雙轉變、雙提升”水污染治理體系,重點整治降雨溢流污染,全力實施深圳河提質攻堅。重點打好珠江口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嚴控重點入海河流總氮濃度,推動深圳灣建成“美麗海灣”;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行動,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實施“寧靜城市”建設行動,加快推動噪聲源頭治理調研成果落地運用,在城市規劃階段加強噪聲源頭預防,系統推進工業生產、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噪聲綜合治理。
在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方面,深圳優化空間格局,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應用。鞏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健全完善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體系,持續實施“綠盾”監督行動,實施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遙感監測,督促問題點位整改;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參與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成效評估,推動恢復河湖岸線自然狀態;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持續開展“兩山”基地創建。
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深圳持續完善“1+N”政策體系,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完善激勵機制,推動龍頭企業減排示范,帶動全產業鏈提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水平;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在重點行業開展建設項目碳排放環評試點。深化市場機制,豐富碳金融產品,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建設;出臺氣候投融資項目評估技術規范,探索設立氣候投資基金,指導福田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拓展試點示范,加快推動龍崗區、前海合作區建設省級碳中和試點示范區,開展第三批近零碳試點創建工作,新建20個以上近零碳排放區;加快建設碳普惠和碳市場統一管理平臺,全面上線碳普惠核證減排量交易。
在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方面,深圳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海域污染防治條例和特區噪聲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全力實施環保強制性標準改革;強化專業支撐保障,組建專家委員會;推進智慧環保二期項目立項,加快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心實驗室和深汕實驗室,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力爭年底前投入運行;開展高分辨率溫室氣體清單編制、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等項目科技攻關;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合作交流,定期召開深港環保合作交流會議、臨深片區協調會議,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全面開展生態環保宣教,結合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系列宣教活動,爭當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