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紅 岳名揚 康 賀
(1.中國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2.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根本上靠勞動和勞動者的創造。正確的勞動觀念的樹立、必備勞動能力的擁有、積極勞動精神的培育、良好勞動習慣和品質的養成都離不開勞動教育。新時代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應從勞動教育方式、勞動教育內容、勞動教育場域、勞動教育隊伍以及勞動教育評價等多維度入手,整體推進。
教育不能把學生束縛于書本之中、禁錮在課堂之上,隔斷學生與真實社會的聯系,而是應在發揮課堂理論授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創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構建合理的教學方式。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勞動雖然是一種實踐活動,但是離不開正確勞動觀和勞動知識技能等理論的指導。這就需要發揮課堂理論授課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的要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既可以在已有課程中專設勞動教育模塊,也可專門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無論是依托相關課程,還是獨立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首先都要進行課堂理論授課。學校要結合自身辦學實際,發揮好自身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辦學優勢和專業特色,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加大辦學力度,有根據、有步驟地架構勞動教育課程。研究制定勞動教育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及考核大綱,確保勞動教育課培養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具體。利用好課堂教學,在學科、專業教育中貫穿勞動教育內容,使勞動教育內容與學科、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發揮課堂理論授課的突出作用,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活動。勞動作為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類生存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熬V要”強調,當前勞動教育應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服務性勞動,使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實踐鍛煉,從而磨煉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進行勞動教育。日常生活實踐主要涉及衣、食、住、行、用等五個方面,意在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實踐活動。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在生活中,生活蘊含最初始的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教育,二者是同一展開過程。讓教育回歸生活并在生活中汲取營養、獲得力量,是重要的教育命題。生活中的教育具有自然性,生活中的環境、人以及事物會自然而然地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清洗衣物、搭配服飾,增強獨立處理生活事務的能力;烹飪各種美食,感受不同的食材和佐料之間的碰撞和融合所產生的不同味道,體驗勞動創造美食的過程;清潔宿舍衛生,營造干凈整潔的環境,形成良好的住宿生活習慣;合理地選擇出行的交通方式,使其達到節約時間以及適當鍛煉身體的效果;利用閑暇時間制作生活用品,感受手工藝的精細之處以及勞動的樂趣。通過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勞動,使學生們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從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生產勞動實踐中進行勞動教育。生產勞動實踐是指讓學生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體驗從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創造性勞動發展過程的一種實踐活動。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英國學者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教育要與農業、手工業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盵1]127
其一,在農業生產中進行勞動教育。學校應帶領學生走到田間地頭親身參與花卉、稻米、小麥、玉米、蔬菜等從種地施肥、育苗培養到最后秋收果實的全過程,在農耕勞作中了解鐮刀、鋤頭、鐵鍬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感受生產勞動帶來的樂趣。勞動是培養吃苦耐勞品質的沃野,把勞動的種子深植在學生心中,不僅有助于學生增強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還有助于讓學生懂得“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的價值理念,知曉“共和國的大廈是靠一塊塊磚壘起來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哲理,涵養“在新時代更好建功立業”的奮斗追求。
其二,在生產實習中進行勞動教育。加強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找準校企合作的結合點,構建學生實習實訓的培養模式。既要企業為學校提供勞動學習實踐的場所,邀請學校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觀摩學習,實地感受企業文化,近距離接觸企業生產線,了解原材料變成工藝成品的過程,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要拉動企業介入學校人才培養,為學校提供專業技能講師,通過案例教學將企業文化、市場標準、人才培養標準等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補充書本知識,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
在志愿服務性勞動實踐中進行勞動教育。志愿服務性勞動是引導學生為他人以及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勞動。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中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義務勞動思想。[2]292、295列寧這一思想倡導人們勇于奉獻、艱苦奮斗、踏實肯干,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鼓勵學生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通過到社區慰問空巢老人,到希望小學為學生送溫暖等志愿服務活動奉獻愛心,真切地感知國情、社情、民情和我們所處的現實坐標,找到個人價值和社會需要的交匯點、找到青春的存在感,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
勞動教育內容并不是單一的,它涵蓋了很多方面。加強勞動教育應將勞動理論與勞動價值技能法律相結合,利用多個角度、多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教育。
勞動理論教育主要是指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思想教育?!熬V要”強調“重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世界’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主張”。馬克思認為:“勞動是由人的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的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盵3]195、201即勞動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改變和創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自身也擺脫了動物狀態,具備了人的所有生物形態,如:直立行走、靈活使用工具的手、語言以及發達的人腦,同時勞動還使人具備了社會屬性,即與他人交往,形成社會交往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501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在勞動中既創造了自然人,也創造了社會人,所以“勞動創造了人本身”[5]550。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的勞動提出了人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決定著生產關系,進而決定著上層建筑,形成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形成人類歷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思想,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魯班造傘等勤奮勞作的典故,對加強勞動教育,增強學生的勞動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講解“人生在勤,不索何獲”的思想,督促學生勤奮勞動、積極進取,創造人生輝煌;講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告訴學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從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講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教育學生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感謝勞動人民的辛苦付出。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要靠勞動。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鼓勵學校對學生進行勞動價值技能法律教育。
1.加強勞動價值觀教育。價值就是事物屬性和現實的人的需要之間的一種關系,就是客體滿足主體人的需要。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6]406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價值相關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勞動價值觀就是關于勞動的價值,即勞動與人之間關系的觀點和看法,是指導勞動者進行勞動的根本價值導向,是勞動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7]52當前社會上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勞動價值觀念,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例如:網絡直播收入快,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一夜暴富”的錯誤觀念;部分網絡吃播不珍惜糧食,下播后催吐就是不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佛系文化”“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學生的奮斗意識;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會導致學生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等。加強勞動價值觀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在辨析錯誤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教育,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認知,使學生懂得唯有腳踏實地勤奮勞作才能創造幸福生活。
2.加強勞動技能教育。馬克思曾說過,教育或訓練可以使人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3]勞動技能教育是培養學生具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勝任力、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水平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勞動群眾要學技能,練就過硬本領。[8]一是開設基本生活技能教育課程。盧梭認為,勞動既可以掌握技能,還可以錘煉人的思想品質,并強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互相調劑是教育的秘訣。學??梢愿鶕陨淼霓k學特色、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及學生自身的興趣,設置勞動技能教育課程,開設烹飪課程、工藝品制作課程、電器使用與維修課程等,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由地加以選擇,提升滿足生活與生存需要的勞動技能水平。二是開展專業勞動技能培訓。學校應根據不同專業,關照學科特性,相應地為教師安排教學任務,通過專業培訓使學生具備多種勞動知識和技能,自如地運用勞動工具。[9]通過勞動技能教育達到身心結合、手腦并用,使身心皆參與并沉浸其中,在親歷和體驗勞動過程中提升勞動技能,達到勞智結合、知行統一。
3.加強勞動法律教育。勞動法律教育主要是使學生明晰勞動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法規維護自身的權益。學??梢酝ㄟ^相關課程或者勞動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如:通過《勞動法》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了解哪些規章制度對于用人單位具有約束力,勞動者哪些行為不受勞動法保護,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勞動法》維護自身的權益。通過《勞動合同法》的教育,使學生了解簽訂勞動合同的流程,簽訂勞動合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項,規避用人單位的不合理條約,避免日后發生勞動合同糾紛問題等。通過《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勞動合同的履行與變更問題,了解勞動合同的解除與終止以及勞動合同爭議問題的處理等,教育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場域在《語言學名詞》一書中被定義為受共同行為規則制約并由一組符合慣例的言語情境構成的活動領域。布爾迪厄對場域的定位為,“場域可以在絕對意義上規定為一個主體或物體所在、發生和生存的一個物理空間”[10]。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各個場域齊抓共管,共同發揮作用。
“大學生‘教育’和‘受教育’始終與一定的場域無法脫離?!盵11]學校場域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1918年3月8日,列寧提出蘇維埃政權當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國內所有的生產公社之間開展競賽。通過校園活動開展勞動教育,學??梢栽诶煤谜n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勞動文化。開展“文明宿舍”評比活動,組織學生打掃宿舍衛生,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在院系班級組織勞動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通過設立勤工助學崗位開展勞動教育。學校還可以設置一定數量的服務型崗位和勤工儉學崗位,包括明確要求學校各職能部門、教育教學單位設置一定數量的“三助一輔”勤工儉學崗位以及服務型勞動崗位,利用好學校場域的自身優勢,為學生提供自身鍛煉以及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機會。
高校勞動教育除了要發揮高校場域育人作用外,還應該努力挖掘社會、家庭、網絡等多種渠道的勞動育人功能。
1.挖掘社會場域的勞動育人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12]44。要積極發揮社會場域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優勢進行勞動教育。修建紅色文化紀念館,傳播革命志士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革命文化;舉辦畫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豐碩成果;舉辦攝影大賽,記錄勞動者辛勤工作的樣貌,等等。社會場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示中國人民勤奮勞作、努力奮斗的精神狀態,使學生在社會中感受真實生活,感受勞動的魅力。
2.挖掘家庭場域的勞動育人功能。其一,營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教育氛圍。家庭場域是勞動教育的啟蒙之地,是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養成的起點。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發揮好榜樣示范作用,踏實勞動、努力上進,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行為,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其二,在家務勞動中進行勞動教育。葉圣陶說,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與孩子一同烹飪美食、美化家居、購買生活用品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和分擔家務,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和家庭責任感,從而使孩子在體驗中感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深意,養成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
3.挖掘網絡場域的勞動育人功能。網絡場域在大學生勞動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6月,學生依舊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網絡因其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的特點,成為大學生共享學習資源、關注社會問題、豐富日常生活的平臺。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好網絡場域開展勞動教育,開展“網絡勞動教育課堂”、“云”黨課、“云”團日、“云”志愿服務、“勞動教育宣傳片”等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發揮好學習強國、微博、抖音、快手、校園網站、視頻號等網絡平臺在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中的突出作用。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鄧小平同志指出,教師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勞動者的關鍵。[13]108加強勞動教育首先應建設一支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
馬克思認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發揮勞動教育專職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要注重師資發展建設,培養勞動教育專職教師隊伍,通過獎勵以及優化晉升渠道等方式提高專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勵專職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完善教學方式,豐富和發展教學內容,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積極舉辦參與式、體驗式的勞動教育教師培訓活動,深入研究勞動教育教材與教學,把握勞動課程的核心任務,不斷探索和創新指導勞動實踐的方法,從而整體提高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專職教師也應發揚自身專業優勢,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深入講述勞動理論知識、勞動法律、勞動合同和勞動文化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真正做到愛勞動、愿勞動。
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除專職勞動教育教師外,還要發揮高校輔導員日常生活勞動實踐的指導和管理作用,發揮后勤管理人員志愿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的指導作用,以及發揮其他專業課和基礎課教師在實習實踐勞動和志愿服務勞動中的指導作用。
1.激發輔導員隊伍的勞動教育功能。輔導員是高校育人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最密切,要發揮好輔導員在勞動教育中,特別是日常生活勞動中的重要作用。輔導員既要通過檢查寢室衛生、個人內務以及宿舍和教室環境的保持和營造來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勞動的指導和管理,也要通過組織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勞動節晚會、植樹節活動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反對追求貪圖享樂、好逸惡勞以及奢侈浪費等錯誤勞動觀。
2.激發后勤管理者的勞動教育功能。后勤管理者在校園美化、學生飲食起居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發揮好后勤管理人員的勞動示范作用,門衛保安不懼風雨堅守崗位,把好校園安全的第一道關,用切身行動示范著愛崗敬業;宿舍阿姨認真打掃每棟樓的衛生,為師生營造安全衛生的環境,用實際行動展示著勞動風采;校園環衛工人認真清掃校園的各個角落,用掃帚揮灑著辛勤的汗水,為美麗的校園環境增添絢麗的色彩。還有很多后勤管理人員,他們用優質貼心的細致服務、積極向上的職業狀態,讓學生在享受勞動成果的同時,增強勞動積極性、主動性。
3.激發其他教師的勞動教育功能。勞動教育不是單人單課所能完成的,需要實現從“單課程”向“全課程”的轉變。也就是說,除了勞動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外,其他專業教師應在教育教學中將勞動教育與本專業知識相結合,基于本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挖掘不同專業課程中的勞動元素,涵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勞動素養以及勞動價值追求。理工科教師應根據專業特色找準勞動教育的切入點,在專業實驗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人文社會學科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從而深刻地領悟到勞動的重要性。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14]2勞動教育評價對破解勞動教育實踐困境和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等具有價值導向作用。
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教育評價的科學與否決定著學校的辦學導向。教育評價在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具有診斷、導向和激勵的作用,發揮著指揮棒和風向標的功能。綜合評價是指使用比較系統的、規范的方法對多個指標、多個單位同時進行評價的方法。[15]427綜合評價是勞動教育公平的基礎,綜合評價因其兼顧個性化評價的合理性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解單一化評價的弊端。綜合評價強調的是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多方面考查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包括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以及非智力因素等。發揮綜合性評價對勞動教育的作用,不僅要從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還要從呈現出的勞動成果、技能、習慣、態度以及精神品質等多方面進行考查。并且,綜合性評價也不能以教師一方面的考核為標準,還要結合多方主體參與到勞動評價中來,可采用社會評價、家長評價以及同輩群體評價的方式,在教育評價標準、評價辦法和結果運用上達成共識,使勞動評價更加全面合理。
勞動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更加需要采取多元評價方式,不僅要發揮好綜合評價的作用,還要結合結果評價、過程評價以及增值評價,更加全面有效地對勞動教育進行評判。
1.發揮勞動教育結果評價的作用。在教育意義上結果評價也可以稱為終結性的評價,它是在學習任務或教學活動結束以后,對學生學習結果,包括對分數和作品的一種評價活動。[16]結果性評價是對學生勞動教育結果的反映,是最終成果的體現。結果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引導學生重視學業成績,使學生認識到唯有勤奮勞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從而通過學習和勞動來改變勞動成果。發揮結果評價的作用,需要對學生的勞動能力進行考核,充分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客觀地記錄學生取得的勞動成果,探索勞動教育學分制,實現勞動素養評價量化、精細化。
2.發揮勞動教育過程評價的作用。過程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反映的是對學生和教師在復雜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是一種持續性狀態的反映。教育評價中僅以“結果”為標準,忽視教育發展“過程”,會在無意中舍棄很多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有用信息,不利于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勞動教育評價要注重過程評價的重要性,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需要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全部信息納入到評價范圍之中,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采用課堂觀測、隨堂練習、展示述評、實驗操作等方式進行即時評價,將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表現納入考查范圍之中,提高學生對勞動的重視。
3.發揮勞動教育增值評價的作用。增值評價是基于學生學業成就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業成就的發展變化,考查學生學業成就凈增值的評價。發揮增值評價的勞動教育功能,持續地記錄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勞動能力的進步程度、對勞動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發展變化,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通過各個階段的比較,發現學生勞動能力的不足之處,進而發現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薄弱點,及時調整勞動教育模式,從而更好地加強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