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荊銘

〔內容提要〕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逐漸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推動了網絡直播行業的快速發展,隨之業孕育出新的一批網絡直播行業從業人員,這些從業人員通過網絡直播取得的收入方式有別于過去依靠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等常規收入方式,加大了稅務部門對相關收入群體尤其是網絡主播們取得收入的監控難度,部分網絡主播缺乏稅務合規意識,對網絡直播行業缺乏稅務監管,導致偷逃稅款的現象層出不窮,造成一定程度的稅款流失。本文以網絡直播背景為基礎,從網絡主播概念、網絡直播類型、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概念入手,綜合分析我國目前網絡直播行業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明確網絡直播行業納稅主體和扣繳義務人、細化稅收政策、加強稅收監督管理、完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建立稅收風險防控體系五個方面,完善稅收征管,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關鍵詞〕網絡主播;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
一、網絡直播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一)網絡直播的概念
根據《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絡直播是指基于互聯網,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向公眾持續發布實時信息的活動;通常意義的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服務的主體,如抖音、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而網絡直播服務使用者,是指包括互聯網直播發布者和觀看直播的用戶。
(二)網絡直播的類型和特點
目前的網絡直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型網絡直播,是通過將電視(模擬)信號進行采集,轉換為數字信號輸入電腦,實時上傳網站供人觀看,如體育賽事直播、大型會議直播等。第二種是新型的網絡直播,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以主播為主體的新興媒體,通過使用音頻和錄像設備,將實時發生的事情轉換為數字信號,使用電腦或手機上傳到網絡直播平臺供人觀看。這種直播形式最近幾年逐漸興起,以電商直播、娛樂直播、游戲直播為代表。
(三)網絡主播的概念界定
網絡主播是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個產業。與傳統主播不同,網絡主播是指在網絡節目或活動中負責一系列文案撰寫、錄像、加工視頻、受眾互動等工作,并由本人擔任主持工作的人或職業。網絡主播通常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通過視頻、音頻等交互方式,在直播平臺上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常常面對同時在線的數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網絡用戶。從直播內容來看,它有很多類型,主要以電商主播和娛樂主播為主。從2016年4月18日起,國家規定網絡主播必須實名認證,這一規定的出臺沒有影響到網絡直播的持續升溫。
二、我國網絡直播行業個人所得稅征管現狀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表演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844.42億元,網絡主播賬號累計1.4億個。網絡直播作為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興行業,具有門檻低、上限高等特點,其取得收入的方式與傳統職業有所區別,隨著網絡主播隊伍的壯大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國家帶來稅收收入的同時,也給國家監管帶來相應挑戰,在當前征管體制下,主播不主動申報納稅,直播平臺不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現象普遍存在,網絡直播行業個稅征管體系亟待完善。
(一)稅款征收方式
目前在網絡直播行業中,網絡主播個稅的征收采取以代扣代繳為主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原則。在當前網絡直播行業領域內,由于主播數量眾多,難以有效管理,因此采用代扣代繳方式能夠有效節約征管資源。對于與網絡直播平臺或經紀公司簽訂合同的網絡主播,大多通過直播平臺或經紀公司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而對于沒有直播平臺或經紀公司代扣代繳的主播,則需要納稅人在規定期限內采用自行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填報相應申報表并按稅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采用這種“雙向申報制度”,便于稅務機關從扣繳義務人和網絡主播處分別獲得預繳稅款、收入和費用扣除等重要信息,便于相互比對,保證數據真實性。
(二)稅源監管方式
稅務機關對網絡主播個人所得稅的監管主要是依托于從稅務機關內部取得的大數據分析來完成,直播平臺要求網絡主播實名制注冊,以居民身份證號碼作為納稅識別號碼,確保初步掌握網絡主播基本涉稅信息,有效提升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的能力。目前稅務機關對稅源監控的常用手段主要包括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發票管理、納稅評估、稅務稽查以及稅控裝置等,但是對申報質量的管理離稅源監控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對于自行申報個人所得稅的網絡主播,稅務機關對其申報內容的真實性,以及如何利用相關信息資料實施稅源管理等方面工作仍然相當薄弱,取得數據的手段較少,如果能夠得到直播平臺、經紀公司等相關社會企業關于主播的涉稅數據,將大大提高稅源監管的效率。
(三)稅收征管風險
由于職業門檻較低,網絡主播素質參差不齊,不少主播納稅遵從度不高,偷逃稅問題較為普遍。雖然國家已出臺相關文件要求直播平臺與相關服務機構履行代扣代繳義務,但實際上只有運營較為規范的大型直播平臺會依法扣繳主播個人所得稅,還有很多小型機構未履行這一義務,導致稅款的嚴重流失。大部分主播為了逃避稅款,除了不申報納稅外甚至還會采取違法手段逃避納稅,他們規避納稅義務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成立多家個人獨資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用來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與客戶簽署陰陽合同、將勞務報酬所得轉換為經營所得、不依法申報納稅等違法方式。同時,網絡主播的收入來源廣泛,包括直播平臺打賞、廣告合作等多方面,對于不同主播取得的收入,由于來源的界定不同,留給部分主播可乘之機,隱匿收入情況時有發生,加大了稅收征收難度。
三、網絡直播行業個人所得稅征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納稅意識不到位
隨著網紅經濟日益壯大,一場普通的網絡直播就可達到收入規模超千萬、個人收入可以達到上百萬,可是主播門檻與收入不成正比,多數主播的學歷較低,普遍缺乏納稅意識,對稅收政策掌握不夠全面,不能按期地履行納稅申報義務并繳納稅款。與此同時,部分主播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由于信息不共享,稅務機關難以發現其全部收入來源,從而想辦法隱匿自身真實收入,最終在高額利益的蒙蔽下觸犯法律,受到處罰。
(二)稅收征管難度大
首先,由于網絡直播行業的虛擬性質以及主播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情況,使得相關部門難以有效地掌握主播的個人收入情況,從而增加了稅收征管的難度。其次,網絡主播的收入類型較多,包括平臺固定工資、打賞收入、廣告收入等,不同平臺的各種收入的稅率和征管要求不同,增加了征管難度。此外,隨著網絡支付方式的興起,使得主流支付方式從線下逐漸轉為線上,許多直播平臺和第三方平臺簽署協議,支持主播將打賞收益提現至線上支付平臺,但是稅務機關與線上支付平臺的信息共享程度有限,因此無法完全明確各類主播的收入來源與收入性質,虛擬貨幣的交易也難以追蹤和監控,進一步加大了稅收征管的難度。
(三)網絡直播平臺協稅意識不足
直播平臺作為主播的代扣代繳義務人,直接向主播支付報酬,掌握網絡主播的收入情況,應擔負起協同征管的責任。然而目前,網絡平臺、經紀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對網絡主播的納稅引導不夠,很多直播平臺并沒有協同的意識。許多網絡主播通過私下“點對點”交易分散收入、簽訂各類“陰陽合同”改變收入性質或通過設立個人工作室、開設公司等方式避稅,而直播平臺在這一過程協稅意識不強,未能正向引導,導致協同征管過程中存在阻礙。
(四)納稅主體及扣繳義務人難以明確
當前,我國直播行業還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網絡主播、經紀公司以及網絡直播平臺三個主體互相之間簽約合同的不同,會形成多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使得稅務機關很容易混淆納稅主體和扣繳義務人,也容易造成平臺和經紀公司推卸責任的現象。一方面,大部分主播沒有和經紀公司或直播平臺簽署雇傭合同,導致難以要求經紀公司和直播平臺承擔代扣代繳義務,主播不用通過公司繳納個稅,便有了偷逃稅的空間。另一方面,部分直播平臺拒絕履行代扣代繳義務,使得納稅主體不明確,代扣代繳難以落實。此外,由于直播領域尚無統一的稅收管理規范,各直播平臺自行制定的平臺納稅方式也各不相同,給稅務部門的稅收核實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導致應當收納的稅款沒有及時征收。
五、完善網絡直播行業個人所得稅征管的建議
(一)明確網絡直播行業納稅主體和扣繳義務人
《個人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因此在網絡直播過程中主播所獲收入的支付方是判斷扣繳義務人的關鍵。在網絡直播的過程中,部分主播與網絡直播平臺簽訂了書面的勞動合同,形成勞務關系,依靠網絡直播平臺直播,從網絡直播平臺領取工資薪金,網絡主播負有納稅義務,應作為納稅主體。直播平臺具有為網絡主播的收入進行代扣代繳的責任,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對直接與經紀公司之間簽訂經紀合同的網絡主播,應由經紀公司對稅款代扣代繳。對經紀公司或者受托結算款項第三方只是代為發放主播勞務費的情況,直播平臺仍為扣繳義務人。通過明確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從根源上避免部分主播出現偷逃稅的想法,防止通過成立公會,助第三方企業或者與網絡直播發布者簽訂不履行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的免責協議等方式,轉嫁或者逃避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也可以避免直播平臺或第三方機構策劃、幫助網絡主播逃避稅行為。
(二)細化稅收政策
目前針對網絡主播取得部分收入性質,界定還不明確。例如針對“打賞”收入性質,屬于勞務報酬所得或是偶然所得,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性,因此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不同的收入性質應進行明確界定,確定其適用的稅率,建立統一的稅收標準,避免不同平臺按照不同的方式計算納稅,確保稅負公平。同時,對電商主播收入以及衍生副業收入性質應進行詳細解讀,明確各類收入在不同情況下所屬的收入性質及稅率,防止因收入性質定義模糊導致的主播偷逃稅。此外目前各大網絡平臺的主播類型復雜,所對應的各種稅目稅率與納稅方式冗雜,進一步增加了稅收征管難度,應明確對網絡主播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對不同等級的主播,實行不同的稅收征管方式,防止主播與平臺相互推諉。最后,應針對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政策,細化相關配套法律,制定具體實施的細則,如細化《稅收征管法》等,對網絡平臺向稅務機關提供共享信息的方式、途徑,報告時限、內容作出具體規定,防止出現監管漏洞。
(三)加強稅收監督管理
一直以來,由于網絡直播行業的暴利,出現許多偷漏稅問題,加強稅收監管刻不容緩。
一是以數管稅,加強數字監管。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稅務共享,建立各部門聯合治稅機制,利用金稅三期和正在建立的金稅四期系統等信息平臺比對各種申報交叉信息,全面監控涉稅信息。將金稅三期個人信息和地方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進行比對,側面掌握網絡主播收入狀況和網絡主播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狀況。持續加強后續監管,利用區塊鏈技術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特點嚴格監督追蹤網絡直播帶貨全過程和相關涉稅事項。區塊鏈技術可以對收入來源、收入金額等信息進行精確追蹤,對個人和企業相關涉稅信息進行跟蹤監控,形成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體系。
二是加大對網絡主播及直播平臺的監控。網絡主播是逃避納稅的高發群體,收入越高,避稅心理越強,隱蔽性也越強,因而應當對網絡主播實施動態化的重點監管。稅務部門通過第三方涉稅信息平臺重點跟蹤網絡主播資金流,對接平臺企業,利用平臺企業開放的查詢端口,監控平臺數據和網絡直播帶貨全流程和主播相關記錄信息,重點監控頭部主播涉稅情況,發現異常信息,及時通知納稅人進行整改。同時,對直播平臺履行的代扣代繳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評估,確保其依法扣繳稅款,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
三是建立健全以“信用+風險”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行納稅人動態信用等級分類和智能化風險監管,依托稅收大數據,聚焦網絡直播帶貨高風險行業、領域和納稅人,深入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稽查并適當提高抽查比例,積極開展部門聯合監管,不斷提高監管效能。
(四)完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
針對當前網絡主播偷逃稅等問題,稅務機關應加強涉稅輔導,完善納稅信用等級制度,進一步增強網絡主播的納稅意識和稅收遵從度。一方面,稅務機關針對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的相關流程、相關稅種的稅目及稅率等方面,加強對聯合直播平臺、經紀公司以及其他關聯方的業務培訓,說明對偷稅漏稅群體的處罰結果,起到警醒作用。另一方面,稅務機關要利用大數據健全主播個稅信用體系,將主播稅收風險納入個人信用體系,依據稅收風險大小確定信用等級,完善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等級評估制度,通過將個人納稅信用與其他部門信用掛鉤,加強信息共享,建立稅收激勵機制。對信用等級較高,納稅信用良好的企業給予獎勵及部分稅收優惠;對于納稅信用較低的網絡主播進行處罰,向社會公開個人納稅信用等級評估結果并采取限制措施,倒逼主播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提高納稅意識。
(五)建立稅收風險防控體系
推動大數據治稅,依托大數據技術健全風險防控體系,通過加強稅務部門與第三方涉稅信息平臺的聯通,對網絡主播涉稅數據的全面分析,建立涉稅風險事前預警體系,對網絡主播涉稅風險行為進行事前預警,發現潛在風險,將涉稅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通過對網絡主播涉稅行為的動態采集,對網絡主播的涉稅風險行為進行事中監控,將稅收風險消滅在萌芽階段。通過大數據及其技術對風險管理各環節的融入,不斷完善納稅人事后管理體系,將涉稅風險造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深化多部門協同共治,推動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在稅收征管領域的應用,加快各部門間涉稅信息的分類整合,提高涉稅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時,加快智慧稅務建設,加強大數據分析和征管能力,深入推進精確執法、精細服務、精準監管、精誠共治,大幅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社會滿意度。在完善部門信息共享機制的同時,要規范稅務數據的使用,應注意保護納稅人在經營數據、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方面的合法權利。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