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琰
我們家兒子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學習不努力,他總是覺得學習對他來說不太重要,好像只是在完成父母給他布置的任務。雖然孩子平時不追求吃穿,算是個好習慣,但是他好像對任何事情都不是很感興趣,沒有上進心,也不想好好努力。我覺得,作為父母不太能接受孩子是這樣的一種狀態。
最近,孩子可能是到了青春期,我發現他跟班里某位女生的關系特別好。一開始,我確實不太想干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都年輕過,知道這是少男少女在成長路上必然會經歷的事情。如果倆人一起努力,也許還是件好事。然而,孩子好像變得更加沒上進心了。這是我一直以來最不能接受的,因為大多數孩子從上學那一天開始,就一直在奮斗,為了目標和夢想不敢停止,我不知道我家孩子毫無斗志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我與孩子好好溝通了一番,發現他好像沒有覺得生活對自己來說是有困難的,甚至覺得保持目前這種人生態度挺好的。我從他小時候就教育他要艱苦樸素、勤奮好學等,好像都不管用,他只覺得我說的都是廢話,嫌煩,不想聽,以至于現在越來越叛逆,頂嘴的現象比以前要嚴重很多。
目前,孩子在讀高一,再過一兩年就要面臨高考這道難關,人生的轉折點也會在那時候出現。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教育才能讓他有一顆上進的心,有一顆奮斗的心,以后不管干什么,至少對自己負責任。
我想,很多家長都跟我有著一樣的困惑吧!面對孩子出現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既打不得、罵不得,又不知該如何教育。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心理專家1:
透過這位家長的言語,一方面我能感覺到您對孩子有著傳統老一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迫心情;另一方面,您的心里好像也承受著很多壓力和焦慮。
我覺得,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都有一些困難、挑戰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跨越過去。跨越之后,對于家庭來說,會提升凝聚力;對于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成長的變化。因為變化畢竟是在挑戰當中發生的,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發生的。如果說沒有困難,那我們的孩子怎么長大?難道就自然而然地長大了嗎?恐怕也不太客觀和現實。
剛才,您還談到了孩子和大人的想法不一樣,我覺得原因有很多。其中,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和孩子因出生的年代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相同。例如:我們是“80后”,我們的孩子大多是“00后”。“80后”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可能是要通過分數、打拼,實現自我跨越,那時的主要議題是挑戰生活。而現在的“00后”孩子沒有經濟壓力,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也無知無畏。議題便由以前的挑戰生活,變為了存在。他們想要的可能是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自己說了算,尋找一種存在感、勝任感或歸屬感。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同伴的需求在上升,對父母的需求則是下降的。

行為的促發有三要素——內驅力、能力、觸發點,學習也是如此,學習的問題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兩性交往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現在也沒有以前管得嚴、限制多。關于這一問題,您可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談一談,可以在交往尺度方面進行探討。
我家女兒從小在北京上學,讀初三的時候回到了老家,出現了學習跟不上的情況,便報了補習班。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之后,考上了重點高中。但她在高中一開學就出現了厭學現象,經常說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其某些行為、言語是在針對自己。這個問題讓我們也很尷尬,不知道如何去與這位老師交流。我們之前也向學校咨詢過有關調班的問題,但學校表示要一學期結束后才能進行調班。她這一年的學業基本是荒廢的,不容易補上。
目前,我們考慮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送她出國,在國外讀高中;另一個是在國內從高一開始重讀。但目前對于第一個方案有一定的顧慮,就是不確定孩子是否能適應獨自出國。孩子的性格既不屬于外向,也不屬于內向,而她本人傾向于出國。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做?

心理專家2:
這位家長,從您的敘述里,我能感受到您的著急、擔心,以及無能為力。我建議可以嘗試帶孩子做一次心理專業評估,看看她的社會功能是否受損。關于在學校的情況,您需要確定孩子所言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其妄想出來的。可以給孩子找心理咨詢師,讓其在固定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已經不屬于家庭問題了。只有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才能助力孩子擺脫當前的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另外,我也不建議您給孩子換班。實際上,換班并不是積極的應對方式。即使是找心理咨詢師,通常也是30%的改變發生在咨詢室,而70%的改變發生在生活里。
因此,家長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多與她交流、溝通每天遇到并感覺困惑的事情,與她一起分析讓其感到困惑并影響到生活、學習的事情,打消孩子心中的疑慮。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被一些想法壓到喘不過氣。
我家的孩子是男孩,性格有些內向,之前都在老家生活、學習,一直是家里老人帶著,初中畢業后轉學來到北京。可能由于環境發生變化,我感覺他對學習興趣不高,除了學習做什么都可以。可能是因為我和他近幾年沒有相處,有些生分,除了我之外,他跟誰都可以交流。作為父親,我該如何才能與他更好地溝通、相處?

心理專家3:
在大多數孩子眼里,父親代表著權威,往往會有著“敬而遠之”的心理。而且,改善關系這一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畢竟在之前的十幾年里,對孩子的成長您是缺位的,因此他對您比較生分是毋庸置疑的。您可以總結自己平時與愛人、朋友們的相處經驗,給予情緒上更多的接納。孩子其實也很看重自己的成績,您平常對其應該少一些評判,多一些事實上的觀察。人都需要鼓勵,您可以嘗試多對孩子表達欣賞,在家庭中多培養其愛好等。
我以前遇到一個男生,在初中的時候,他母親意外去世了,父親又常年出差,不在家。有一位保姆每天給他做飯,但做完就走了。家里只有他和一條狗,這個孩子非常看重他的狗,有時因為狗病了就不來上學。后來有一次,我偶然發現他很喜歡武俠小說。我通過這個點慢慢接近他,與他交流,發現他認為身邊其他人的思想都太低級。我告訴他,你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你沒有進入更好的學校,不了解很多好學校都是思想的殿堂。此后,他逐漸開始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學。很多時候,學習興趣來源于動力。
家長對孩子的很多情感,其實孩子是能感受到,但可能是滯后的。幫助孩子從一些事情中獲得滿足感,對于家長來說,也十分有意義。家長要明白,快樂是激發熱愛生活的源泉,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接下來,就讓我們靜待花開。
(編輯 耿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