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文
(中建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001)
某高速互通項目,路基工程主要包含主線路基拼寬、匝道施工等內容,挖方總量為89 356.7 m3,填方總量為287 561.78 m3,全長30.25 km。路基結構為雙向4車道,設計速度為80 km/h,路基橫斷面尺寸布置包括3 m硬路肩+0.5 m土路肩、4×3.75 m行車道等,路基總寬25 m。該高速互通路基橫斷面較為復雜,為優化高速互通工程整體布局、提升路網連接水平,建設單位有針對性地完善了互通區域的路基施工方案,使互通路基順利竣工,且整體質量符合相關要求。
高速互通工程路基施工設計時,建設單位結合路基開挖、填筑工程量,以及互通區域拼接、擴寬施工要求,安排路基施工隊伍,配置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等機械設備,打造挖、裝、運、攤平、碾壓為一體的施工設計方案[1]。為確保互通區域路基施工的可靠性,路基施工設計應保證施工作業的標準化,科學安排各項工序。相關人員要明確該路基施工流程,并分別從填筑區、整平區、碾壓區、檢驗區對施工現場進行施工管理,隨后結合互通工程施工內容,細化各個施工環節,明確施工要點,具體施工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高速互通工程路基施工基本流程圖
互通路基填筑施工方案中,基本施工流程包括:準備下承層→確定互通拼接位置→攤鋪土方→攤鋪石灰→拌和材料→整形碾壓→互通區域接縫處理→壓實檢測等。
1)施工人員應清除互通區域的浮料,灑水后壓實該區域作為下承層。場地平整后,每隔20 m用全站儀放樣,確定邊樁、半中樁位移,初次檢測填筑區域的平整度、標高、寬度、壓實度等數值。
2)針對互通路基開展填筑工作時,施工人員可基于臺階法自上而下地對路基展開拼接與填筑。填筑過程中,將高強度土工格柵鋪設在路基基底,上下路床之間可使用鋼塑格柵,借此確保互通路基的穩定性,減少不均勻沉降的風險[2]。
3)為保證互通路基有效銜接,填筑前淺挖路基時,還應通過反挖一級臺階法進行施工。開挖結束后用重型壓路機碾壓互通區域,將礫類土填筑在路基底部結構中,同時將鋼塑土工格柵布設在上下路床,隨后對路基進行填筑。
4)采用路基橫斷面全寬、縱向分層填筑的施工方式對路基進行填筑。分層填筑時,若互通區域路基原地面高度不一,施工人員應由兩邊向中心移動,使路堤全斷面壓實度符合設計要求,邊坡區域需要超填0.5 m左右,在后期進行整平。
填筑結束后,用平地機等設備對路基填筑段進行攤鋪平整,使互通路基填筑鋪面均勻、平順。
1)攤鋪材料拌和結束后,初步整平填筑段,然后借助輪胎壓路機快速碾壓,排查不平整區域。局部低洼區域可用石灰混合材料整形、找平處理。整形結束后,測量路基區域橫坡度、標高,評估互通區域接縫處的平整性。
2)整形后,在混合料含水量處于1%~2%時,啟動重型輪胎壓路機、振動壓路機在路基區域進行全面碾壓,碾壓期間后輪應重疊1/3~1/2倍輪寬。碾壓作業需要穩定、持續進行,并堅持先輕后重,由慢到快的基本原則。碾壓路線應保持順直,碾壓次數約為6~8遍,前2次碾壓時碾壓速度應控制在1.5~1.6 km/h,后期碾壓速度應調整為2~2.5 km/h。
3)碾壓過程中應避免出現急剎車、隨意掉頭情況,并且為使碾壓段保持濕潤,還應及時補充水分。發現碾壓段存在起皮、松散情況后,還應翻開該區域重新拌和后再次碾壓。碾壓結束后量測路基橫坡度和標高,用平地機縱向整平1次。
高速互通區域的路基一般會采用搭接形式,施工人員在前段拌和、整形結束后,預留5~8 m的區域不碾壓,與后段未碾壓區域拌和后共同碾壓。碾壓后測量互通區域路基的壓實度,檢測方法可采用灌砂法,詳細檢測路基寬度、平整度、中心軸線、橫坡度等參數,確保路基壓實度符合相關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高速公路路基壓實度標準
1)單側拼接是在高速互通區域中合理調整防排水、橫坡結構,使互通區域路基順利銜接。單側拼接技術施工工藝簡單,原有路基適當處理后方可與新路基完成拼接。
2)單側平面分離則是將原有路基作為半側路基,隨后根據高速互通工程路基結構設計,用中央隔離段分離路基,然后在路基某一側拼接新路基,使得路基寬度、整體結構符合高速互通要求。單側平面分離技術具體方式包括總分離后集中加寬、單側平面分離后加寬等。此種互通路基拼接方式有利于修整路基拼接斷面狀態,保障高速互通施工質量。
3)兩側拼接具有經濟性強、節約施工資源和能源的技術優勢,是通過公路擴寬的方式促進新舊路基的銜接,滿足高速互通施工要求,但施工過程中對各工藝實施的專業性有著較高要求。
4)對于高速互通改擴建工作,相關人員還可采用兩側分離的拼接方式,靈活調整路基,改變互通區域的路基結構,增加車道數量。
高速互通工程施工前還應進行路基測量,具體測量內容包括對現有路基中線、導線、水準點的復測。測量期間應增設臨時測點,補測路基橫斷面,同時根據高速互通施工設計圖紙、現有路基的路線中樁定位路堤填筑坡腳等區域的位置樁。與路基中心線間隔50 m范圍內布設控制樁,全面恢復路基施工前的路線控制。
初測結束后,復測施工圖紙中的水準點、導線點。然后通過測量放樣工作確定路基中心線,計算現有路基寬度,定位路基坡腳路基施工后互通區域邊緣能夠壓實。
1)路基填挖時,互通區域所用的回填材料最大粒徑應控制在10 cm以內,碎石材料應具有耐風化性能,且材料壓實度應大于96%,填挖過程中,施工人員可借助沖擊式壓路機在互通區域重復碾壓2~3遍,碾壓后進行填筑。
2)挖方時,施工人員可將包含低強度軟石的土質填筑在路堤頂面,使互通區域超挖至下路床,再次用沖擊式壓路機補壓后鋪設土工格柵,固定后分層填筑路床,然后將第二層土工格柵鋪設在路床頂面。
3)采用臺階法開挖時,應嚴格遵守高速互通路基設計尺寸進行開挖,開挖立面時應預留10 cm空間,然后通過人工處理的方式修正立面區域。在此過程中,臺階坡面、路基內斜坡比應控制在3.5%左右,使銜接區域能夠充分壓實。臺階暴露約3 d后,施工人員應進行最后一次填土,然后用小型壓路機將接縫區域碾壓密實。
高速互通工程中新舊路基拼接時,路基結構壓實度、填料配比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會導致互通區域路基變形、沉降風險增加,路基剛度變化明顯,最終導致路基縱斷面、加寬區域存在裂縫問題,嚴重影響著路基的安全性能。
對此,施工人員在填筑加寬、拼接路基前,還應在現有路基邊坡上開挖斜度為2%~4%的臺階,自上而下地開挖路基結構。每開挖一階即對路基進行填筑,借此避免拼接區域的路基存在不均勻沉降問題。另外,施工人員還應基于互通路基設計方案,分別在地表上2級臺階設置土工格柵,使現有路基、互通路基土體結構相互連接,從而限制互通段路基變形,使路基荷載均勻分布,新舊路基拼接為整體結構。
1)施工過程中,臺背回填2 m范圍內,施工人員應采用小型壓實機具夯實該區域;回填材料粒徑應小于10 cm。對于2 m范圍外的回填作業,可直接借助振動式壓路機進行壓實;回填所用的材料粒徑應小于15 cm。
2)回填過程中,可用20 t壓路機分層壓實互通區域,分層回填厚度應小于20 cm。靠近墻體結構的2 m范圍內,可操作打夯機壓實,但該區域的松鋪厚度應與回填厚度相一致,不大于20 cm。碾壓時可重復碾壓4遍,并用打夯機壓實4遍后檢測該區域的壓實度。檢測頻率一般為每層50 m2布設1個測點,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層填筑作業。
3)橋臺和路堤的互通區域,臺背回填時,施工人員還應分別在上下路床地面布設雙向土工格柵。土工格柵延伸率應小于3%,極限抗拉強度大于80 kN/m,土工格柵、橋臺連接時可應用鋼板夾條,鋪設方式與普通土工格柵施工工藝相同。
1)填筑路基前,徹底清除現有路基的表面覆土,清除后開展回填碾壓工作。壓實方法應采用沖擊碾壓施工工藝,總碾壓次數應>15次。另外,互通區域每間隔50 cm還應填筑碎石,用碎石層對路基結構進行補強。
2)填筑過程中,施工人員還應靈活運用土工合成材料,使路基拼接區域能夠有效銜接,同時有助于預防互通區域的路基土方變形問題,增強路基結構的綜合抗剪強度。施工人員在開挖填筑高于路面、低于路床的路段,以及非低填區域時,還應在超挖結束后鋪設土工格柵,土工格柵縱向間距應控制在1.5~2 m,必要時可建設土工格室。
3)互通路基施工時,若原有路基屬于擋墻段,施工人員在拼接路基時,還應將土工格室布設在移除墻頂的路基區域,隨后對路基開挖填筑段的臺階頂面上的互通區域進行常規壓實、夯實補強作業。
綜上所述,高速公路互通工程是現階段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高速互通工程路基施工技術尤為關鍵。相關人員應結合高速互通項目實況,制訂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時基于高速互通需求,明確互通區域路基施工技術要點,用可靠的路基拼接、碾壓技術,夯實互通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基礎,在保障高速公路工程的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解決道路擁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