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丞上
(中山市交通項目建設有限公司,廣東中山 528403)
鋼結構橋梁施工技術理論成熟、實踐經驗豐富,在現代橋梁建設中取得廣泛應用。鋼桁梁的自重輕、結構強度大、抗震性能突出,橋梁質量得到保障。鋼橋架設方式多樣化,需從工程現狀出發,挑選適宜的架設施工工藝,依據科學的方法將架設工作落實到位。因此,需要深入分析鋼桁梁架設施工工藝,理清施工思路,嚴格把控技術要點,安全、高效地架設鋼桁梁。
廣州明珠灣大橋主橋為96 m+164 m+436 m+164 m+96 m+60 m的6跨連續雙層橋面中承式鋼桁拱橋,鋼梁為3片N形桁式結構,拱肋上弦、下弦均為二次拋物線形。拱肋跨中析高11 m,中間支點高52.52 m。鋼節間長度以12 m居多(主墩邊跨側4個節間和中跨側7個節間按14 m控制),共設81個節間。橋梁布置圖如圖1所示。

圖1 明珠灣大橋主橋總體布置圖(單位:m)
萬頃沙側邊跨共設8個節間平弦鋼梁(A1~A9),次邊跨有13個節間164 m鋼梁(A9~A22),懸臂部分A9~A15與邊跨同步架設成型,共6個節間72 m平弦鋼梁,半伸臂以70 t架梁吊機和臨時支墩聯合作業的方式安裝到位。邊跨平弦鋼梁的架設作業流程如下:
1)于25號~26號墩96 m跨間搭設1~3號臨時支墩,起到支撐作用。其中,下弦E2~E4節點由臨時支墩1支撐,E5、E6節點由臨時支墩2支撐,E7節點由臨時支墩3支撐。在妥善布置臨時支墩后,維持節點的穩定性[1](見圖2)。

圖2 鋼梁架設布置圖
2)通過250 t浮吊架設起始A3~A5節間鋼梁,抄墊臨時支墩支點以維持平穩性,在已架設鋼梁上弦將架梁吊機配置到位,要求吊機保持穩定,運行中無異常晃動,利用架梁吊機架設至A9節點處,上26號墩抄墊至設計標高。為限制鋼梁的橫向和縱向位移,在26號墩處設臨時錨固裝置。
3)架梁吊機調頭反向移至A3節點,于該處將邊跨剩余的A2鋼梁、A1節間架設到位,25號墩在抄墊后于該處設臨時錨固裝置,以防架設到位的鋼梁發生橫向移動。
4)回正架梁吊機,移動至A9節點并完成剩余次邊跨鋼梁懸臂的架設作業。
5)鋼梁起頂,拆除E2~E7節點的臨時支墩,微調鋼絞線,檢查25號、26號墩鋼梁支撐的位置,確保無誤。按照與前述類似的思路,完成南沙側邊跨平弦鋼梁架設作業。
根據待安裝的構件配置作業設備,順利將構件安裝到位,例如,用70 t爬坡架梁吊機架設主墩中跨側鋼梁,用250 t大型浮吊和墩旁托架完成邊跨側的架設作業。中跨側拱肋架設56 m,至S26節點停止;邊跨側鋼梁架設80 m,至A16節點停止;主桁架設70 m,至A27節點停止。具體作業流程如下:
1)于主墩27號、28號墩旁搭設墩旁托架,配置正式支座,由托架和支座支承鋼梁,開始架設墩頂節間鋼梁主桁A21~A23和拱肋S21~S23,架設期間加強對鋼梁線形的檢測與調整,做到準確到位。
2)27號墩邊跨側托架的臨時支點頂梁21 mm,中跨側臨時支點落梁21 mm,鋼梁預頂落結束后若確認位置無誤則隨即采取鎖定措施,維持鋼梁的穩定性,以防鋼梁發生橫、縱、豎向的移動。
3)于鋼梁拱肋上弦S22~S23處布設70 t爬坡架梁吊機,中跨側向中跨方向架設4個節間主桁鋼梁A23~A27和拱肋鋼梁S23~S26;邊跨側架設的是主桁A21~A16和拱肋S21~S16,架設設備采用250 t大型浮吊。主跨雙懸臂拼裝時,由專員在現場指揮,協同控制兩懸臂端的重量,維持平穩狀態[2]。
首段鋼梁拼裝成型后,將主墩鋼梁頂落,轉至指定位置并鎖定;邊跨側鋼梁在合龍前頂落并縱移到位。按照如下方法精細作業,調整邊跨合龍口的姿態:
1)頂落量的控制。27號主墩鋼梁邊跨側起頂量和中跨側下落量均為21 mm;28號主墩鋼梁邊跨側按照46 mm的要求完成起頂和下落作業。經過起頂和下落后,檢測鋼梁的姿態,若無誤則隨即鎖定,保證鋼梁的穩定性,避免后續出現移動。
2)豎向高差及端面轉角的調整。鋼梁合龍口的豎向高差須在10 mm以內,調整作業聯合采用邊墩、輔助墩頂、落梁的方式進行;隨后微調25號、31號墩落梁300 mm,26號、29號墩分別起頂153 mm、421 mm。
3)軸線偏差的調整。分粗調、微調兩個階段進行調整,直至軸線偏差得到有效控制,具體而言,橫移粗調用橫向千斤頂完成,再用橫向頂拉裝置微調。
4)縱向間隙的調整。水平縱移利用水平千斤頂完成,25號、26號墩縱移78 mm,29~31號墩縱移135 mm,隨后利用縱向頂拉裝置精細化調整,直至誤差在許可范圍內為止。
分下弦桿、斜腹桿、上弦桿幾部分考慮,根據穩定性和準確性的要求采取合適的合龍方法,具體做如下分析:
1)下弦桿的合龍。下弦合龍桿件E15~E16與邊跨側鋼梁E15節點連接,為維持連接的穩定性,打設50%沖釘和30%高強度螺栓。經過對鋼梁的調整后使偏差不超過10 mm,待溫度穩定后做精細化的調整,直至偏差在0.5 mm以內為止,此時打入圓孔鋼銷,完成連接處理。
2)斜腹桿的合龍。斜腹桿E15~A16與邊跨側鋼梁E15節點連接,依然按照與下弦桿合龍相同的方式打設沖釘和高強度螺栓,以便固定。上弦合龍桿安裝到位后,調整位置,確認無誤后采取連接措施。
3)上弦桿的合龍。上弦合龍桿件A15~A16連接至邊跨側鋼梁A15節點,為維持穩定采取補足50%沖釘和30%高強度螺栓的方法。根據鋼梁間隙和高差檢測結果,用頂拉調整設備做細微的調整,偏差被控制在0.5 mm以內時,打設圓孔鋼銷以便固定。
懸臂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大的傾覆力矩,易影響懸臂的穩定性,導致安裝質量變差,甚至誘發安全事故。為此,用鋼筋混凝土塊進行壓重,單重有26 kN(2.6 t)、39 kN(3.9 t)兩種規格供選擇,布設位置安排在三主桁橋面上方。萬頃沙側25號墩頂中線沿鋼梁跨中方向布置長36 m的壓重36 MN(3 600 t),26號墩以及南沙側29號墩分別沿著墩頂中線向兩側布置長12 m、18 m的壓重,總壓重分別為22.5 MN(2 250 t)、36 MN(3 600 t),30號墩頂中線沿邊跨跨中方向布置36 m壓重,總壓重18 MN(1 800 t),按照前述方法完成各部位的壓重布置作業后,保證吊索塔架垂直度偏差≤1/1 000,同時合龍過程中最大懸臂階段抗傾覆系數≥1.5,在此前提下可維持結構的穩定性,保證施工安全[3]。
在拱肋與主梁合龍口設置微調裝置,用于調整鋼梁合龍口的間距,具體如圖2所示。微調裝置的組成包含千斤頂、鋼絞線、牛腿及錨固裝置,調整幅度為15 mm,通過對微調裝置的合理應用后,能夠促進箱梁的主動合龍,避免長時間等待溫度變化的情況。微調裝置的材質采用Q345C鋼,用全熔透焊接工藝連接至箱梁腹板頂板,維持裝置的穩定性。拱肋與主梁合龍口施工過程中,將微調裝置布設在每根弦桿上、下翼緣板處,每套微調裝置適配的是1臺250 t千斤頂。拱肋與主梁合龍口所需的微調裝置總量為12套,由專員精細化操作,達到多點同步合龍微調的效果。

圖3 合龍口微調裝置
上、下拱肋合龍桿件安裝到位后,利用26號、29號墩頂的頂、落梁裝置對合龍口高差與軸線加以調整,根據“杠桿原理”調整拱肋合龍口的高差,其中將27號、28號墩作為支點。在26號、29號墩分別落梁0.05 m、0.07 m,消除原本南沙側拱肋與萬頃沙側的0.02 m高差。在確認拱肋的高差得到有效的控制后,于27號墩三桁結構底部設縱向頂推裝置,施加16 380 kN的頂升力,完成上、下拱肋多點同步對位操作,與此同時,將拱肋合龍口的間距減小至0.02 m。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后,將各處偏差控制在工程許可的范圍內,達到合龍鎖定的基本條件。
拱肋合龍后,進入主梁合龍環節,用27號墩頂支座的頂推裝置施加頂升力,在力的推動作用下頂推位移0.05 m,頂推后檢查合龍口里程差,若實測結果顯示里程偏差減小至0.015 m時,進一步檢測合龍口轉角、高差及里程差,根據實測結果做細微的調整,保證各部分偏差均被控制在許可范圍內。對于合龍口桿件的豎向高差、轉角與里程差,采取釋放吊桿索力和微調裝置組合的方法做細致的調節,以便達到合龍鎖定的條件。
鋼梁中跨的合龍過程中,為提升可控性,在腹板拼接板、合龍口桿件腹板處分別布設φ80 mm、φ30 mm的圓孔,構成合龍鉸。施工人員按照計劃將合龍桿件吊裝到位,吊裝過程中操作人員嚴格聽從指揮,控制吊裝姿態與吊裝幅度,保證吊裝精準到位。連接邊跨側接頭,暫時對腹板拼接板做臨時固定處理,使其初步保持穩定,隨后根據現場環境采取精細化調整措施,例如,夜間22:00時現場環境溫度相對穩定,對合龍的影響較小,借助此時機用微調裝置對拱肋合龍口的間距進行調整,使該間距穩定在合理的范圍內。合龍口腹板拼接板向邊跨側移動,借助此調整措施消除鋼桁梁桿件栓孔的位置誤差,經過調整后使臨時銷孔保持重合,此時開始對合龍口進行鎖定,即聯合采用“打入銷釘、安裝50%沖釘、30%高強度螺栓”的方法,通過多類設施的應用,保證鎖定后的結構有足夠的穩定性。合龍口桿件鎖定到位后,將27號墩縱向限位解除,賦予墩結構適量的靈活性,以便使結構適應溫度變化,減小溫度應力對結構產生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鋼桁梁橋結構以其受力好、質量輕、滿足較高強度和剛度要求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橋梁工程中。本文以具體工程為實例,詳細探討了大橋建設中的主橋鋼梁架設施工工藝要點,以提升橋梁工程鋼梁施工的質量,保障橋梁運營的安全性,創造更多的施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