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珠
摘? 要: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關鍵的內容。作為校外教育機構,青少年活動中心需要發揮出自身的職能作用,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與引導,完成對他們的德育教育。文章從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角度出發,從不同方面對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予以討論,旨在分享德育教育工作經驗的同時,推動德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活動中心;德育教育;道德素質
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校外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素質教育不斷落實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青少年活動中心只有不斷創新,優化活動形式,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才能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教育,實現道德素養方面的提升。考慮到青少年成長的特殊性,青少年活動中心應當以學生特點為基礎,落實因材施教原則,以確保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開展,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一、開展感恩教育,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點內容。當前獨生子女較多,且大多數都比較自我,缺少感恩之心。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思想觀念,缺少對父母的尊重。還有部分學生雖然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不容易,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常常會弄巧成拙。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活動中心要發揮出自身的職能作用,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幫助他們學會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消除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與誤會。考慮到學生對于直接性的說教可能會比較抵觸,所以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不同的活動,以體驗和感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父母意識的培養。
例如,青少年活動中心可以以父親節為契機,設計“我和你”活動,為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了微電影《父親》,借助電影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故事情節中產生情感體驗。在觀看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流淚了,有的學生低下了頭,這說明前期情感鋪墊發揮了作用。觀看結束后,教師邀請幾名學生上臺分享“我與父親”的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與父親的影子,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情感代入。然后,教師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資料,視頻內容為父親工作的情境,還有他們對孩子說的話。設計該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父親在外工作的環境,感受他們的辛苦與不易,同時通過父親的留言搭建起親子之間的情感橋梁。接著,教師會將孩子們的父親邀請到活動室內,與學生進行“鏡子對話”。學生與父親背靠背而坐對話,每人面前一面鏡子,這樣做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將他們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幫助他們與父親進行內心深處的良好交流,讓孩子了解父親,讓父親理解孩子,從而拉近親子關系。完成對話后,學生要與父親握手和擁抱。握手是為了讓孩子對比自己細膩的小手與父親粗糙的大手,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幸福生活是靠父親用雙手創造的,感受被父親的大手包裹的幸福感;擁抱是為了讓學生進行情感的宣泄,增進親子感情。一次生動且有效的感恩父母德育活動由此圓滿落幕。
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是一種高尚的思想品質,是學生都應該具備的道德素養。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強化他們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以社會為主要教育環境的校外教育機構,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啟蒙、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青少年活動中心要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可以主動接受、積極了解,完成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官體驗,青少年活動中心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資料,通過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啟蒙,讓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之中得以生根發芽。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當毛主席說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時的激動心情,點燃學生心中熊熊的愛國之火。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的視頻資料,彰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雄心壯志,讓學生感受國家的強大,體會團結一心、共創輝煌的自豪感。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教師除了要甄選視頻資料,還要組織學生對視頻內容進行互動討論,讓他們說一說印象深刻的情節,了解學生對資料的認知和理解狀態,并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從而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構建的良好引導。
從青少年的心智發育角度來看,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貫穿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因此,青少年活動中心要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學生可以在不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引導,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三、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是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與之相對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青少年成長的角度來看,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式就是讓他們融入社會中去體驗、感知,實現生活與教育的有機結合。
例如,每年的6月5日,青少年活動中心都會借由世界環境日的契機,組織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期通過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青少年活動中心可以以“垃圾分類”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以抽簽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環保小組,并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垃圾分類調研、宣傳等活動。首先,各小組要進行內部職責分配,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進行本小組分擔區垃圾分類實際情況的調查,制作調查表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依靠調查的相關數據制作出垃圾分類方案,并將其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然后,教師點評每個小組給出的環保方案,在點評的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還會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公園、廣場等場所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給路人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贈送主題手拎袋等。完成實踐活動后,各小組還要撰寫實踐活動報告,總結小組活動成果,分享小組活動經驗。最后,教師組織大家一起交流,觀看環境保護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實現對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從青少年的成長角度來看,他們所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包括很多方面。因此,青少年活動中心要能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特點和成長需求,為他們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完成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引導,促使學生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四、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全面落實的背景下,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校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能夠找準開展德育教育活動的方向,在了解學生心智發育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工作內容,增強學生的感知與體驗,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有所收獲,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為學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曹學菊. 青少年活動中心與學校教學的銜接方法[J]. 家長,2022(25).
[2]張英菊. 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校外教育活動的策略與功能闡述[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7).
[3]張帆. 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的優化策略研究[J].才智(上旬刊),2022(9).
[4]金淑梅. 通過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校外教育活動的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0(31).
[5]任鵬. 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的實踐策略[J]. 中國德育,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