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事
入乎其內
學術性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論文。按研究的學科可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林庚先生的《說“木葉”》屬社會科學論文中的文學論文,它分析文學現象,提出新的理論,體現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我們閱讀學術性論文,就是要學習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深入鉆研,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
一、閱讀和學習
閱讀學術性論文,首先要帶著思考去閱讀,走進文本,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明白作者觀點,含英咀華,尋幽探微,感受作者的智慧之光。《說“木葉”》以“木葉”這一具體形象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選題小,理論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深入淺出地談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我們需要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等用心推敲,進行批判性思考。這時,主題閱讀和比較閱讀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可以找來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看別人是如何看待同一問題的。劉燕玲老師的《掀起你的蓋頭來——淺談詩歌語言的暗示藝術》,還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分為“同構暗示”(物我相協)和“異構暗示”(物我不協)。張和榮老師還寫了一篇《〈說“木葉”〉指瑕》,指出林老在語言表述和論證上的一些疏漏,提出了“同一個詞語(‘木或‘樹)有時可以表達完全相反的意境,不同的詞語(‘木和‘樹)有時也可以表達完全相同的意境”的觀點。
我們比較發現,這幾篇論文雖然論證上各有側重,但都認可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的特征,即詩歌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給予讀者的暗示和啟發是無盡的。
二、運用和探究
《說“木葉”》中通過比較“樹”與“木”的使用,對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提出這樣的觀點:“它(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和“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木”暗示了情狀和顏色,感受上是疏朗的,視野上是微黃的,觸覺上是干燥的,適于表現秋天的意境。原來,概念相同的字詞,進入詩歌,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營造不同的意境,表達不同的情感。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落英逐風聚,輕香帶蕊翻。(蕭繹《芳樹》)”。其中,“落紅”“落英”都是“落花”之意。“落紅”暗示了色彩,這是片片艷麗之色;“落英”暗示了情狀,這是紛紛飄落之態。眾花搖落,繽紛明麗,少了哀傷嘆惋,多了賞心悅目。
還有,一個物象可以構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許多意象。由“云”構成的意象,“孤云”暗示了形象,帶著隱士幽人的孤高,如“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歸。(杜甫《幽人》)”“暖云”暗示了時間,帶著春天的感受,如“暖云慵墮柳垂條,驄馬徐郎過渭橋。(羅隱《寄渭北徐從事》)”“停云”暗示了情感,帶著對親友的思念,如“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陶淵明《停云》)”
進一步探究會發現,一些詞語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形成了一種集體文化意識。一般情況下,“月”用來思鄉懷人,“梧桐、杜鵑、寒蟬、羌笛”蘊含凄切悲傷,“柳”代表依依惜別,這些意象暗示著某種情感。“菊花”是清高者,“松柏”是傲岸者,“白云”是漂泊者,這些意象暗示著某種形象。“春草”有生機之意,“寒鴉”有凄涼之味,這些意象暗示著某種意境。“南浦”“長亭”是處所,暗示送別。
三、實踐和創造
我們要運用暗示理論,深入解讀詩句。中國詩歌,簡單的背后是博大豐富,簡短的背后是意味深長,簡約的背后是含蓄蘊藉。抓住意象,分析暗示,是詩歌閱讀鑒賞的一條有效路徑。在閱讀實踐中,我們繼續探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會有新的發現。除了意象有暗示性,事件、景象、典故等也有暗示性。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萬樹《望江怨·送別》)”末句敘事“怪人催去早”,暗示詩人與友人離別時難舍難分之情。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過三閭廟》)”末句寫景“蕭蕭楓樹林”,暗示詩人感慨不已、哀思無限的懷念之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詩人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暗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言意與形神》中所說:“做詩最忌太直、太露,讀詩最忌太滯、太鑿。一覽無盡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拘守章句的讀者也不是真正的鑒賞家。”含蓄和暗示是詩人的追求,讀者不能“拘守章句”,要探求言外之意。這樣就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創造,要么找到新方法,要么解決新問題,要么提出新理論。
我們在他人的創造中學習,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閱讀學術性論文,格物為了致知,篤行方能致遠。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客 游
◎李 賀
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謁承明廬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國。
旅歌屢彈鋏④,歸問時裂帛⑤。
〔注〕①南山:李賀家鄉的山。②承明廬:漢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趙勝,戰國時趙國人。李賀作客潞州,這里是舊趙國地,故稱李賀為“平原客”。④彈鋏:《戰國策》載馮諼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做下客,彈鋏而歌;鋏:劍把。⑤裂帛:指寫家信。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標題“客游”點明了詩人的身份,即客居他鄉的游子,通過標題可以看出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可能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擬人手法表現詩人遠在千里之外內心的感受,“日暖”屬于想象的內容,詩人想象家鄉溫暖的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
C.首聯下句的“暖”字與上句的“悲”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在客居他鄉的游子心目中,故鄉永遠是溫暖的,值得依戀的。
D.頷聯上句“承明廬”指代當朝統治者,表達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詩人以“平原客”自稱,抒發壯志難酬的慨嘆。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詩中的“書”指信,李詩尾聯中的“裂帛”指寫家信。請簡要分析兩者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奉和襲美①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詩。
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沈約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
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