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他完成了上千件紡織品文物的染料檢測,正在揭開古代紡織品經典染色的奧秘,努力將“失傳”的傳統染色技藝找回來。
劉劍和同事們借鑒考古學中的三重證據法,并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和儀器,復原了一套“乾隆色譜”。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色名,如魚紅、砂綠、杏黃、青蓮紫、玉色等背后蘊含著中國人的獨特審美藝術和歷史文化沉淀。劉劍說,在清乾隆年代,尚未出現做服裝用的化學染料,那時宮里衣服上的色彩全部來自天然染料。天然染料往往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部位提取,也可以取自昆蟲和骨螺體內的有機色素。由于天然染料中色素的種類和含量會隨著動植物生長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獲得的織物色彩不易控制。使用天然染料,既是挑戰,也是魅力所在。“隨著技術和潮流的發展,我們研究出的‘乾隆色譜會有更多的應用空間。”劉劍認為,探索絲綢起源、發現歷代染料品種、研究考古紡織品,不僅可揭示中國悠久的紡織技術和藝術史,還將啟迪當代生態紡織的創新能力。
研究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給劉劍帶來莫大的成就感,而讓他最為得意的是唐代五彩夾纈重建。夾纈是一種冷僻的、通過雕花木版進行防染的印染工藝,其工藝過程復雜,但所制產品非常精美,居于古代印染技藝之首。令人惋惜的是,這一傳統工藝在清末就已經失傳了。復制五彩夾纈的過程并不順利,劉劍和團隊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查閱,終于在一篇古籍中找到了靈感,成功復原了五彩夾纈作品。
紡織品考古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貢獻,其成果有利于提升中國考古學的國際話語權。劉劍說:“作為文物科研工作者,讓中國傳統的紡織技藝走向世界是我們的責任、使命。”
(摘編自“人民網”2022年10月25日)
◆素材解讀
中國古代紡織品用天然染料染出了最浪漫絢麗的色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外在反映。紡織品考古再現了歷史華彩,是對藝術史、哲學史、科技史的挖掘研究。劉劍及其團隊進行的考古研究,是傳統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再現。
◆適用話題
科技考古 傳統文化 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