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華
摘? 要:“雙減”政策已經推行一段時間,經過廣大教師的努力,當下學生的學習負擔得到了真實減輕。但也要看到,在部分初中數學教學中,減負和提效兩個目標并沒有均衡、有質達成。主要問題有反復刷題現象沒有消失、學生學習意識和品質較欠缺、核心素養培養效果不盡理想等。針對這些問題,文章建議初中數學教師秉承減負提效理念,對教學進行如下幾方面的優化:關注對學生心理的關懷、進一步優化作業的設計、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以供相關數學教師參考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雙減”政策;教學反思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探索和實踐中,不少教師已經采取了各種措施,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這個目標的達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教師專注于減負,以犧牲學習質效為代價;而有的教師,則仍專注于成績,存在減負不到位或假減負,“雙減”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文章結合初中教學實際,就當前減負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幾點優化建議,旨在推動初中數學教學切實實現減負和提效這兩個目標。
一、初中數學減負提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反復刷題的問題沒有解決
從初中三大“主科”來分析,語文、英語、數學,其實是原先學生學習負擔重的主源。其他課程相對而言對學生造成的負擔并不太大。原因并不是課程的重要性問題,而是這三科的學習性質使然。語文和英語是學語言的課程,其學習規律決定了需要進行大量的記、背、寫,所以給學生造成了學習負擔。而數學記背的知識遠少于語言課程,它的學習重點是訓練學生有效、合理調動公式、定理、邏輯、算法等進行解題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師常用給學生布置大量習題的方法開展教學。這種方法其實并不科學,是應試思想下所形成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通過讓學生接觸盡可能多的試題,以使達到“見多識廣”或熟能生巧,并不是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所以,語文、英語的減負思路是減少機械、重復地強化抄記作業,而數學的減負思路則應是減少刷題。但實際上,一些數學教師棄用刷題后,沒有其他辦法“保質”。因而,仍采用讓學生大量做習題的方法。但為了應對“減負”政策,教師將校外的練習搬到了課堂或課后托管。本質是負擔轉移,學生的負擔并沒有減輕。
(二)學生學習意識和品質欠缺
真實減負且提效的思路之一,不是負擔轉移,而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就是說,減負不是不學習,而是由教師逼著學生學,變成學生自己學。教師沒有安排學習任務,學生沒有扎實掌握知識或還有疑惑時,能夠自己主動去思考、求教或探究。或者是在課堂聽講或交流、探究、解題時,精力集中、專注,使單位時間的學習時效性強。要達到這個目的,有一個客觀條件需求,就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品質。
而實際上,初中生由于沒有承擔社會生活責任,他們的學習觀是模糊的、不穩定的。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他們認為“我是為家長、老師在學”。那么,因為減負,教師減少了課下學習的任務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個性成長,學生就沒有了學習驅動。此外,初中數學的知識要比小學難得多,這造成不少學生對初中數學產生了畏難或抵觸情緒,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信。當前,一些教師沒有注意到減負之后對學生學習意識、品質的客觀需求,仍然不太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這樣,教學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減負,學生就不學、不認真學;加壓,又違反了“減負”政策。
(三)核心素養培養效果不理想
近年來,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熱點。原因有兩個:第一,新課程標準出臺,明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理念。即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由原先的傳授數學知識、技能,變成了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那么,要落實新課標理念和要求,教師必須去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是一個硬指標。第二,減負提效的另一個有效思路是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而核心素養的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關鍵能力。即當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綜合發展,其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建模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計算能力等得到提升之后,即便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但他們能巧妙、精明地學,那么,其學習效率也能極大提升,也就意味著課下不再需要下那么多“苦功”,從而實現減負。
就目前初中數學教學實際來看,教師雖然在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但由于沒有掌握素養培養的規律、沒有找到科學有效的方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效果不是很理想,這影響了減負提效。
二、初中數學減負提效教學優化的建議
(一)注重對學生心理的關懷
學生心理狀態是實現學習提效的條件性要素,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學生心理狀態對學習效率的影響,而且要高度重視并且采取辦法對其心理進行干預。還有一點,不少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沒有意識到,除了興趣之外,耐心、自信等都會對學生數學的學習產生影響。初中數學知識比小學要難得多,而且問題也往往比較復雜,不像小學問題常常只需要一個步驟、一個邏輯或一個公式就可以解決,學生理解知識概念或解析問題,需要調動更多知識且需要一個過程。部分初中生對數學和問題的復雜性還沒有心理準備,習慣面對簡明問題。因而,不少學生會在學習、解析的過程中失去耐心。剛開始時,積極性很高,學、思到一半,心理就開始浮躁、畏懼。
而激發學習興趣,相對容易,教師可以利用初中生競爭意識強、喜歡展示等心理特點,或者是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價值,以及組織操作體驗活動等,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比如在學習“平行線”時,教師設置一個情境:“一個潛艇受到了撞擊,潛望鏡的鏡片移動了位置,船員無法通過潛望鏡觀察到海面狀況。假設你是船員,能利用自己學到的平行線知識修復潛望鏡嗎?”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用紙筒、鏡片等材料動手制作一個“潛望鏡”。學生做完統一展示,比一比哪個組做得好看、耐用。通過這個任務情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平行線知識有實踐價值,再加上比賽展示、手工操作等元素,學生探究知識、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熱情就能很快調動出來。
要想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有耐心和信心,一般而言,教師的表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表揚所帶來的學習信心、耐心往往沒有持續性,一旦學生一段時間沒得到表揚,其信心和耐心就會下降。也就是說,這種心理并沒有內化為學生的品質。為此,建議教師關注兩個途徑:一是教師要在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足夠的寬容和耐心。學生之間的學習力有差異,有的學生理解速度慢、解題出錯率高,教師常常會以“耽誤大家學習”為由打斷速度慢的學生,或對出錯的學生進行批評、指責,這會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惡化。越是對學習力水平低、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就越要有寬容和耐心,給他們充足的思考時間、耐心地點撥。二是教師要注意傳授學生一些高效的學習技巧、思維方法,比如用思維導圖、知識結構圖,引導學生通過可視化的方法去解析問題、記憶知識,用數形轉換、幾何直觀的方式去理解和解析,使學生能思、會思、巧思,更輕松地學習數學,從而逐漸形成學習自信。
(二)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
要切實落實減負、提效的要求,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本著以質取勝的思想,作業要講求精煉、靶向性強,特別是要使作業具有素養、能力的培養作用,以及對學生的心理有關懷效應。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刷題式作業的弊端: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本質是學生合理調動知識、技能的能力。而刷題式作業的原理,其實不是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一種機械記憶型教育。這不符合數學的教育邏輯。也就是說,刷題是一種窮舉法,教師試圖通過讓學生見識“所有”習題,從而在考試中面對的都是已經練過的問題,解題過程不是思考,而是回憶。這與臨考前教師給學生“押題”本質一樣。試想,數學問題復雜多樣,教師怎么可能讓學生見到所有問題呢?
所以,數學作業除了一部分鞏固學生對數學原理、概念、公式等的把握外,應摒棄刷題式作業。一是書面習題不重復于一個知識點。比如“將一個三角形移動到指定位置”“在圖片的另一個位置復制一個大小、角度完全一樣的正方形”“用這個兔子圖形為單元設計一個平面裝飾圖”,這三個問題,其實都是“平移”,保留一個即可。二是多設計一些活動實踐型作業。這種作業類型既符合減負要求,又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多種素養能力發展,還有一定的激趣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的制作潛望鏡。
(三)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能是一句空話,這既是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任務要求,更主要的是實現減負提效的基礎條件。在教學策略、方法、課時等已沒有太大挖掘潛力的情況下,提升學生素養能力是提效的重要途徑。要想切實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師要把握兩點:一是要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思想,不要害怕在培養學生素養的過程中消耗時間;二是科學把握核心素養的生成發展規律。不僅知道素養生成、發展要遵循建構理論,以學生的主體學習為主要形式,而且要能夠找到不同數學素養各自的生成發展邏輯。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素養,即抽象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數感、量感等,訓練的途徑主要是組織學生觀察數學、體驗數學、提煉數學。如“折疊式推拉門的設計,是以哪個圖形為基礎,利用了這種圖形的什么性質?”“這個玩偶形象包含了幾種幾何圖形?”“生活或生產中有哪些需要用到負數,應該怎么表示?”等。
培養“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如推理意識、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等。有效途徑是讓學生親自參與計算和思考。如“有多大?”教師先示范推導:因為12=1,22=4,所以1<<2;因為1.42=1.96,1.52=2.25,所以1.4<<1.5。推導到這里,教師不再繼續,而是讓學生用計算器自己去推導百分位、千分位的值。讓學生通過親自推導,訓練和發展計算、推理和分析能力。
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素養,如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等,則主要是通過數學實踐、數學建模過程來培養。比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讓學生以自己的座位位置為原點,繪制一個平面直角坐標圖,并在圖中標出全班每個同學在坐標系中的對應點。然后說出,哪些同學在第幾象限。通過這個繪圖過程,既能使學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實踐運用,又能使之形成建模意識和發展建模能力。僅憑教師講、學生聽,是達不到這種教育效果的。
除了以上幾點,改革創新教學評價方式,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評價改革的要點是兩個:一是在評價內容上,增加對學生學習態度、意識、能力、方法、過程的評價,使學生通過評價關注素養、建立清晰的素養概念,由無意識素養生成變成主動的自主建構;二是在評價主體上,讓學生參與評價,使評價成為一個思考、辨析、實踐的過程,使其具有素養建構、深化的作用。比如“你認為小明的解題思路好不好?你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方法?”“小明歸納的實數體系結構圖是否完整、合理,你給出什么修改意見?”等問題。從而通過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這個途徑,達到真實減負和進一步提效的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要求下,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實現減負提效是初中教師的迫切需求,而教師要認識到,減輕學生的負擔,其實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成長,提高整體學習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的關懷學生心理、優化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積極有益的探索,還需廣大教師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鑒的路徑,提升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數學能力,達成“雙減”政策的目標指向。
參考文獻:
[1]李波. 初中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的策略探思[J]. 天津教育,2022(14):16-18.
[2]譚勇. 從數形結合思想切入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思考[J]. 數學大世界:上旬版,2021(01):32.
[3]劉瑜華. 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 學苑教育,2022(17):49-51.
[4]劉夢蓮.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J]. 考試周刊,2021(03):72-73.
[5]林秀玉. “減負增效”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6):106-108.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