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審定編號:國審稻 20216086。
2.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生育期132.4天。株高119.7厘米,穗長23.9厘米,每畝有效穗15萬穗,每穗總粒數209粒,結實率85.7%,千粒重26.5克。高感褐飛虱,感白葉枯病,中抗稻瘟病,抽穗期耐熱性強。整精米率63.4%,堊白度1.5%,直鏈淀粉含量15.2%,膠稠度78.5毫米,堿消值6.7級,長寬比 3∶1,米質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21)標準二級。平均畝產量620公斤。適宜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稻區,以及浙江中稻區、福建北部稻區、河南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3.栽培技術要點:(1)適期播種,培育壯秧。根據各地具體生態條件,參考當地遲熟中秈稻主栽品種播種期合理確定播期,以穗期避開高溫危害為宜。(2)適時移栽,合理密植,構建豐產苗架。秧齡根據不同育秧方式合理確定,每畝插足基本苗 8萬株左右。(3)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宜中、高肥水栽培,每畝用純氮13公斤左右。氮肥前移,重施底肥,早施分蘗肥,拔節前期增施鉀肥,以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抽穗揚花期遇高溫天氣保持5厘米左右的深水層降溫,后期忌斷水過早。
1.審定編號:國審稻20216087。
2.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生育期128.7天。株高112.7厘米,穗長25.3厘米,每畝有效穗15.4萬穗,每穗總粒數183粒,結實率86.3%,千粒重28.4克。高感褐飛虱,中感稻瘟病、白葉枯病,抽穗期耐熱性較強。整精米率66.3%,堊白度1.2%,直鏈淀粉含量16.3%,膠稠度76毫米,堿消值6.8級,長寬比3.1∶1,米質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21)標準二級。平均畝產量590公斤。適宜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稻區,以及浙江中稻區、福建北部稻區、河南南部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3.栽培技術要點:同荃兩優532。
1.審定編號:國審稻20186010。
2.特征特性:該品種為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生育期133.3天。株高120.3厘米,穗長25.6厘米,每畝有效穗16.9萬穗,每穗總粒數242粒,結實率85.4%,千粒重24.2克。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抽穗期耐熱性中等。整精米率60.8%,堊白粒率11%,堊白度3%,直鏈淀粉含量13.7%,膠稠度73毫米,長寬比3.2∶1,米質達到《食用稻品種質》(NY/T 593—2021)標準二級。平均畝產量600公斤。適宜在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及四川平壩丘陵稻區、云南中低海拔秈稻區、重慶海拔800米以下地區、江蘇長江流域稻區、浙江中稻區、福建北部稻區、河南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3.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每畝大田用種量0.75公斤,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栽插株行距為20厘米×26厘米,每畝栽1.25萬穴,每穴插2株苗。重施底肥,及時追施分蘗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移栽后深水活棵,分蘗期淺水促蘗,夠苗后及時落水曬田,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淺水,灌漿期干干濕濕壯籽,忌斷水過早。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飛虱,預防南方黑條矮縮病;大田做好稻曲病、南方黑條矮縮病、紋枯病、白葉枯病、螟蟲、稻瘟病、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