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嫻
[摘 要] 語文綜合實踐課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文章主要圍繞“小學語文綜合實踐課由低效轉化為高效的突圍路徑”進行闡述,重點梳理了三個方面的路徑,即活動時機的恰當性、活動內容的豐富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使得小學語文綜合實踐課更有效,更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課;高效課堂
依托開放的活動環境,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從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和特征出發,尋求小學語文綜合實踐課由低效轉化為高效的突圍路徑已迫在眉睫。
一、教師應掌握活動時機的恰當性
語文綜合實踐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它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的。教師應根據每名學生自身發展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抓住恰當的活動時機,有效利用課程資源,使活動的設計既符合教學目標,又處于恰當的知識銜接處,保證活動目標明確、過程完整,以達到預期效果。
(一)活動在預習時——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預習中的活動,是讓學生提前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更好地領悟作者的情感。如教學馬朝虎先生的《水》一文,因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從未有過缺水的感受,無法感同身受,教師可采取角色置換體驗,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體驗一天沒有水是什么感受,這樣,將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了“當事人”,變課文中描寫的內容為自己親身體驗的生活經歷。有了這樣的課前預習角色置換的體驗,課上再引導學生去朗讀、體會、感悟、交流,學生就很容易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距離。
(二)活動在疑難處——推進學生與文本的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點,教師若一味地講解,學生也未必能聽懂。即使聽懂了,也未必能理解和記牢。這時開展實踐活動會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理解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形線路”之精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于是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文中所描述的內容,畫一畫“人字形線路”,再根據自己所畫的圖說一說這樣設計的好處。通過畫圖,學生很容易理解到“人字形線路”設計的精妙。
(三)活動在鞏固中——達成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語文學科,需要師生不斷地積累鞏固、理解感悟,方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最優化。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必定會推動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為課堂教學的溝通提供平臺。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文時,如果教師用煩瑣的講解和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定會覺得索然無味。這時候,教師可讓學生表演這則寓言故事,在表演中體會和感悟狐貍的狡猾和老虎的無知。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教師應豐富語文綜合實踐課的活動主題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思維的活躍性,保持學習的持久。因此,開展語文綜合實踐課,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真正感興趣的,讓學生想學、樂學的內容。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認知程度、接受能力等,讓學生自己去安排、討論、設計豐富的活動內容。
(一)鏈接生活,豐富低年級學生活動的內容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課上容易疲乏,教師在教學時可聯系生活,引入游戲活動、兒歌、相關的小故事等。
(二)引導自主,激發中年級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到了中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在不斷地增加,活動方式也應有所調整和變化。這個階段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教師就應該依據課程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開展“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內容。
(三)融合社會性,拓寬高年級學生活動的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兒童的抽象思維已逐步得到發展。教師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討論、爭辯;開展研討活動,引導學生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發表觀點,談感受;帶領學生走出班級和校園,融合社會性。
三、教師應豐盈語文綜合實踐課的活動形式
語文綜合實踐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不拘形式,而是結合教材特點,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調查訪問、設計方案、小組合作,一直到最后的集體交流。只有這樣多種形式的活動,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一)角色表演類活動——在體驗中豐富形象
角色表演,是學生將語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具體運用到實踐中,是學生能力的轉換和延伸。如《將相和》《狐貍分奶酪》《寒號鳥》等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通過視覺形象、聽覺感知,把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藝術形式”,更直觀地再現人物形象和場景,更形象地傳遞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寓意。
(二)觀察實踐類活動——在過程中獲得感悟
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具體豐富的形象,要讓學生去觀察、實踐。許多抽象的事物通過觀察實踐,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僅憑教師簡單講述,學生并不能形象地感知,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看一看,動手摸一摸、試一試。
(三)演講辯論類活動——在思辨中演繹精彩
演講辯論,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的手段,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尤其是辯論賽,激烈、緊張的氛圍能激發學生多方面考慮問題,促進其發散思維。如教學《司馬光》這篇文章時,在念到“光持石擊甕破之”一句時,問學生:“你們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救小孩嗎?”學生紛紛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說可以去喊大人來幫忙,有的學生說可以用管子把缸里的水吸掉……在全班同學的討論爭辯中,司馬光機智勇敢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越發鮮明。
(四)行走體驗類活動——在經歷中深化情感
語文綜合實踐課強調以“活動”為媒介,注重學生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如教學《荷花》《記金華的雙龍洞》,可以讓學生到公園欣賞荷花之美,聞荷花之香;去金華的雙龍洞親身體驗作者所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與原文進行對比,感受作者對荷花、雙龍洞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這樣邊行走邊體驗,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悟情感,更快地融入課文。
總之,語文綜合實踐課應打破傳統的教學“坐標”,創設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主動進行體驗式、探究性學習,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探索問題的多樣性、教育評價的多元性,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有機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合作等各項技能,不斷拓寬知識面,提升素養。
參考文獻
[1]孟立晗.語文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分析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