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
目前,我國的數字教育正處于融合與創新并存的時期,在數字化轉型驅動下,在教育場景、學習方式和組織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美好愿景已初見雛形,但在持續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困難和挑戰。
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緊缺,尚未普及。數字化人才需要既懂數字化應用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要具備相關領域業務能力,然而目前數字化人才沒有形成系統的培訓和評價體系,培養輸出不足,從人才供給側方面制約了數字教育進一步推廣的速度和質量。例如,四川興科城市交通高級技工學校在教學調研中發現,大齡教師數字化素養普遍較低,缺乏使用相關軟件、硬件的技能,個別教師甚至缺乏數字化教育的理論知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運用相關資源提高教學效率,課堂教學幾乎不使用課件。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之間運用現代化手段開展教學的頻次和水平也參差不齊。
數字化教育應用滯后與資源質量良莠不齊現象明顯。雖然目前數字化教育資源數量較為豐富,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數字化教育應用平臺操作復雜繁瑣,人機互動不友善,界面生硬無趣,使用者容易產生排斥心理,主動使用意愿不強。二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審核標準與機制有待完善,有些資源不適合教學使用。與豐富的社會生活性、娛樂性數字化資源相比,教育主題嚴肅且缺乏設計性與吸引力,所以存在數字化教育推廣普及相對滯后的現象。例如,短視頻平臺、購物應用等數字應用對操作的便捷性和功能性會進行極大的優化,更新迭代極快,比如抖音、淘寶等軟件基本以周、月為周期進行更新,而其他一些數字化教育平臺卻基本以年為周期進行更新,與年輕教育工作者的審美、操作習慣嚴重脫節。
數字化建設成本高,制約學院和社區類主體的數字化教育推廣發展。當前,政府積極推動社區類數字化教育的發展,例如《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鼓勵建設智慧社區和智慧服務生活圈,推動公共服務資源整合等,將會出臺補貼等激勵措施,提供了政策支持降低數字化建設成本的可能,但數字化建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同時,平臺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軟件應用程序等購買和運維成本較高,這些資源對于一些缺乏資金支持的學院和社區類主體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導致學院及社區類主體數字化建設工作推進緩慢。例如,上海某高校教學樓智慧教室建設的投入成本為每間智慧教室20萬元左右,但由于智慧教室的功能需求及標準不同,所以成本投入也不盡相同,其中“以多屏互動”為主的互動型教室成本在40 萬元至60 萬元之間。除去硬件費用,還有額外的教學軟件使用費用,因此這類數字化教育體系難以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復制。
從人才培養源頭抓起。一是結合發展所需,完善現有的培訓和評價體系,由相關官方機構聯合建立健全數字教育人才培訓及評價體系,進行制度化、標準化的數字人才培養。二是進一步優化升級各學齡層次的計算機應用類課程教學內容,提升受教育者基本的接受數字化教學的能力水平,以適應數字化教育未來的需求。鼓勵面向未就業人群做“N+Da”疊加培訓,“N”即不同的專業技能,“Da”即數字化應用能力,通過這些方面的能力綜合培訓充實數字化人才隊伍,加快數字化教育的普及率。
破除數字化教育應用滯后與資源質量良莠不齊現象。一是加強數字教材建設,撬動教學過程數字化轉型,體系化培養教師群體,做優做強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教學設計,提升數字教育資源質量。二是關注數字教育應用平臺或APP 的功能易用性、實用性,結合數字教育受眾需求實際,開發便于推廣使用、引導全面、操作學習門檻低的數字教學應用。
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一是統籌提升國家和區域教育公共服務能力,面向學校、社區等公共服務性質的機構、團體開放專屬軟件權限和更多免費優質資源。二是加強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制定教育大數據確權、開放、對接和保護制度,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資源平臺間的數據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