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兵兵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促進農民就業和穩定農民工就業、勞動技能的提升,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 萬人以上……處理好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來看,德陽市中江縣總人口137.86 萬人,鄉村人口113.6 萬人,農村勞動力80 余萬人,是典型的農業人口大縣。中江縣農村勞動力資源多,但文化程度偏低,很多未充分就業,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尤其是中老年農民工收入較低。研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能夠促進農民工的保障與就業路徑,有重要的意義。
對中江縣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概括,主要包含轉移的性別特征、周期與季節性、轉移的地區、轉移的行業四個方面。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性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尤其是農業剩余勞動力流動不斷增大。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第二產業發展的需求,男性勞動力是第二產業的主要人力;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外出務工的主體是男性農民工,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有限,大多不能夠將子女、父母帶到務工地,所以農村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三留”人員。根據2022 年初至2022 年5 月走訪中江縣9 個鄉鎮的村域情況來看,留在農村的成年男性較少,留守婦女通常從事家庭承包地種植或是其他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閑的時候也打零工。她們留在村里一般是為了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上學,轉移出去務工的勞動力主要是男性。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季節與周期性。中江縣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具有季節性與周期性特點。多數農民工具有候鳥型特點,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之前外出務工,農歷臘月二十左右返鄉過春節;部分農民工會在每年的3-4 月返鄉耕種、8-9 月返鄉收割糧食,其余季節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另外一個特點是農民工轉移的周期性,部分農民工的工作種類并非固定的,尤其是建筑工人,他們會根據日薪的高低而轉移務工地,這種轉移的周期性沒有規律,具有鐘擺式特點。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地區。中江縣位于川中丘陵地帶。截至2022 年,全縣生產總值430 余億元,三產結構分別為23.4:38.9:37.7,人均GDP 為3.1386 萬元,低于2022 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72 萬元。中江縣農民工轉移地區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成都市、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原因是成都市距離中江縣較近,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轉移到省外務工的農民工是因為就業機會多和經濟收入高。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行業。2022 年初至2022 年5月,筆者走訪了中江縣9 個鄉鎮的村域,在此過程中訪談了部分農民,得知他們的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所得,新生代年輕農民工主要從事銷售、外賣、工廠流水線、餐飲等;中年農民工主要從事水電、裝修、建筑、陶瓷等行業;中老年農民工主要從事傳統建筑業,大部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技能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能,僅能夠從事基礎的工種。
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民的文化素質對就業前景有非常大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就業質量、機會、收入。從農民的就業情況來看,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業的機會就越多,能夠選擇的職業越多。中江縣6 0 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達到5 0.1 7%,6 0 歲以上老人的學歷主要是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這些老年人多數有就業的需要,但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現代數字化能力,就業比較困難;中江縣的中年人文化程度多數是初中與職中,大多在城鎮從事非?;A的工作,僅有少部分有一定專業知識與勞動技能素質的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中江縣的農民普遍對人力資本投資意識不足,人力資本投入較少。他們往往對風險的感知力強,對投資持保守態度。多數不愿意投入時間學習文化知識、投入資金學習技術。而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在就業的時候選擇面較少,就業質量、收入水平不高。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城市經濟主要以現代化的工業生產,農村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城鄉之間存在收入差距。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多數農民說農村務工的日薪在50-120 元之間,外出務工大多日薪在160 元以上,城鎮的收入水平高于農村是中江縣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拉力。中江縣農村地區普遍收入水平低于城鎮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
就業機會因素。城市的就業機會往往比城鎮多,而城鎮的就業機會又比鄉村多。城市主要是服務業和工業,鄉村多以農業為主,所以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根據中江縣的實際情況來看,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多以務農為生,或是到鎮上務工,或是加入到村子附近的工廠就業。但中江縣的企業招聘年齡要求多為不大于4 5 周歲,導致很多中老年農民難以進廠就業,不得不轉移到外地或是城市去就業。中江縣的經濟并不發達,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少,尤其是農村少有工業和服務業,所以留在當地就業的機會很小,因此,許多農民轉移到外地就業。城鎮和外地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相對興旺,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吸引中江縣農民轉移就業的拉力。
綜合因素。城市具備的職能與農村有所不同,城市通常具有行政與經濟、文化與交通等方面功能。具體而言,城市的醫療條件高于鄉村,餐飲種類多于鄉村,休閑娛樂多于鄉村,教育水平高于農村,發展機會大于鄉村,農民進入城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城市公共設施服務、便捷的生活。城市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使農民降低自身就業、自我發展的交易成本。
辦好農民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規范化發展情況下能夠有效帶動農民參與,能夠解決部分農民的就業,也能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同時,眾多的農民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能夠給合作社帶來活力。辦好中江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民的就業與增收具有現實意義。
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加大對農民的靈活就業支持力度,拓展靈活就業的渠道,優化創業環境,放寬創業限制,加大對靈活就業的保障。針對新型職業的開發、農民針對性培訓、人力資源服務、權益保障等方面加強扶持。促進就地就近就業,促進產業發展、項目建設、返鄉入鄉創業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培訓農民技能。定期與不定期結合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會,邀請農業技術出眾的農民來指導生產經營活動。設置農民專業技能學習的扶持制度,加大力度,從優惠補貼、精簡程序等方面讓農民有意愿參與技能學習。還可以采取“走出去+ 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培訓,提升農民技能。
改進企業就業制度。建議企業對農民放寬進入條件,建立試用期制度來考察農民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組織在崗學習與培訓,給予農民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