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影 王成家 孫莉
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明確大學階段的學習重點,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有助于進一步推動高校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等同化現象普遍存在,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師資力量不足、教育體系缺乏整體聯動,職業發展指導工作未形成體系化設計。因此,無法給予學生在自我探索、職業認知、未來規劃等方面的針對性指導,不能有效激發大學生主動成長與發展的意識,具體從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分析如下。
學校層面。教育意識薄弱。近年來,各地區各高校采取不同措施推進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按照教育部要求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學校的整個教學計劃。但是實際在政策、資金、人員的投入上較少,更多高校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關注最后的就業率問題,認為只要最后學生的就業率高就完成了人才培養任務,而對學生的就業質量、就業滿意度、未來發展缺少關注,對于學生的工作是否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長,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力重視不夠,以至于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清晰,未來職業發展規劃不足。教師專業化水平不足。目前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授課教師是以就業工作一線工作人員、學院副書記、輔導員為主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即使有些高校成立專職的部門,但是人員配備仍然不足。而輔導員往往身兼多職,不光教授職業生涯規劃課,還要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從教學的投入性、專業性上存在不足。雖然他們在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也對學生的情況比較了解,但是缺少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性不夠、針對性不強,很難在教學質量方面達到理想、滿意的效果。教育教學未形成本土化。隨著社會對實用型和技術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多數高校工作的重心也轉移到學生應用技術技能的培養和教育上,而在職業生涯教育教學上缺少與本校具體情況的結合。所開設的課程過于偏重于基本理論的傳授,沒有區分專業性的不同,使學生對本專業與社會職能認知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對學生日后職業的發展缺少積極作用。這種理論化、形式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大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缺少對自身和社會職能的認知,以致在就業中缺少判斷是否為適合自己的工作。
學生層面。職業規劃缺乏主動性。大學生主動發展、主動成長的意識直接決定學生的行為,是影響職業發展指導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國目前缺少初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教育,很多大學生將考入大學作為人生目標。在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下,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但是大部分學生在應用上尚缺乏主動規劃的意識。部分學生根據課程的學習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但是對于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具有不明確性或者在實行過程中沒有堅持目標。這樣,由于主觀認識不夠、客觀上教育效果有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相對較弱。生涯規劃與行動路徑脫節。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大部分學生已具備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也根據自身情況,初步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但在實踐中往往走捷徑或者流于形式,例如社會實踐環節的職業體驗,許多學生僅僅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能夠利用實踐機會更好地去了解相關工作。學校在后期教育的引導過程中,沒有注重規劃本身和行動路徑的統一,沒有對學生進行實施路徑的指導,導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行動脫節,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目標的考核和調整。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但是由于上述主客觀原因的存在,職業生涯教育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筆者所在學校在分析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客觀現狀的基礎上,對于構建“全過程—分階段—系統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實踐進行了嘗試。
全程化教育,實現就業育人全覆蓋。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群體有著共同的本質特征,但是在整個大學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階段性的特點,因此學校應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有側重地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工作,用好“第一課堂”,實現就業育人的全覆蓋。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做到分階段、有重點、階梯上升,使職業生涯教育活動始終貫穿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分段式教育,滿足學生各階段成長需要。大一階段,適應期教育。通過開展新生入學教育、“自我探索”主題教育和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月活動,指導學生及時轉變角色,積極適應大學生活,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大二階段,探索期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探索就業方向,逐步提升職業素養,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大三階段,嘗試期教育。側重就業能力指導和對社會需求狀況的認知,修正生涯規劃。進行職業決策,重點解決就業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鼓勵學生通過選修、參加培訓等方式和途徑,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大四階段,過渡期教育。根據畢業生就業意愿,整合校內外資源,對畢業生進行分類、精準就業指導。
實踐路徑系統化,保障育人效果。加強系統化課程建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課程建設,根據職業生涯教育的相關要求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各高校可以探索和構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體系。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形成針對本校專業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教材。職業生涯課程體系上建立分年級指導框架:低年級學生中側重講授職業生涯的基本理論、自我認知、就業取向分析等內容;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側重講授職業道德、求職的思想與心理準備、求職的基本程序、就業政策與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等內容。構建專業化師資隊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性比較強,對從事該工作的教師要求也比較高。各高校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拔具有豐富的就業工作經驗、職業生涯教育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的教師,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可以通過培訓、工作沙龍,邀請校內外督導,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問題尋找思路。也可以組織舉辦課程教學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設立生涯教育研究專項,充分調動師資隊伍的積極性,提升理論水平和專業研究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打造精準化咨詢服務體系。每個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所依賴的具體條件都各有不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有個性化。系統化的授課,可以普及學生的相關理論知識,但是大學生在面對擇業問題上的定位和具體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例如職業決策困難、職業價值觀不清晰等問題也會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所以高校可以在相關部門設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以生涯教育中心教師為主,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職業咨詢團隊,通過“一對一”咨詢方式為對特定的學生個體提供指導咨詢服務,增強他們的職業認知和情感體驗。咨詢師從簡歷修改、面試技巧、職業決策等方面對學生開展一對一專業化輔導,幫助學生強化實戰技巧。也可以依托咨詢室開展相關的行業資訊、崗位勝任、職場適應等主題的團體輔導咨詢。開發多元化實踐載體。各二級學院可以根據專業特點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基地,通過組織學生實習、實訓、企業調研等訓練,檢驗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選擇和職業定位。邀請用人單位專家、優秀校友等分專題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系列講座,提高學生職業定位能力。對學生不同的就業需求,組織開展公務員考試、留學、職業能力提升等培訓講座,精準分類指導。開展系列競賽活動,例如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嘉年華活動、簡歷制作大賽、職場禮儀大賽等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走入社會,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雙重需求。高校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為導向,遵循個體性、差異性,運用全程系統化的理念,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學生整個的學習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