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贊菲
在我國物流行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產品物流配送持續優化發展,為我國山區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好支持。為實現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的升級,優化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受到更多關注,值得深入探討。
對于農產品物流而言,其主要對象為農業產出物,依托加工、包裝、存儲、運輸、配送等環節的落實,實現對農產品的保值、增值,并將其運輸至消費者手中[1]。就當前的情況來看,農產品物流品種多且數量相對較大,且在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增高的如今,對于農產品物流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增多,實際難度提高,需要落實進一步優化處理,實現農產品物流的與時俱進。
第一,基于自產自銷的無核心企業供應鏈系統。對于這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而言,其主要以自營物流為主,由農產品供應方或是需求方完成農產品的包裝、運輸、存儲、配送等業務。第二,基于農產品批發中心為核心企業的分銷型供應鏈系統。對于這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而言,市場流通占據著核心地位,且需要更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支持。第三,基于龍頭企業為核心企業的生產加工型供應鏈系統。對于這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而言,由于龍頭企業占據著主導性地位,所以可以實現對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且需要強化龍頭企業與合作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盡可能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促使該模式的輻射帶動能力增強。
3.1 依托基礎建設強化完善物流運輸網絡。需要全力推進農村綜合運輸物流網絡節點建設,加快建立區、鎮、村三級農村綜合運輸物流服務體系。在此過程中,應當重點把握以下幾方面工作要點:第一,重視推動農村地區物流網絡節點覆蓋率的提升,促使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盡可能促進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第二,針對農村地區的物流運營模式進行優化調整,全力落實農產品供應鏈資源的集中整合。第三,加速推行農村地區物流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展開,促使資源整合并可以實現配置合理,實現實際運營效率的提高。第四,重視更為先進的物流裝備的推廣應用,實現運輸裝備效率的提升,并實現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明顯增強。第五,重視農村地區龍頭骨干企業的建設與培養,助推服務標準規范持續健全,著力強化服務品質[2]。
3.2 強化物流信息網絡建設展開力度。積極搭建物流信息網絡并吸納更多農村地區企業接入相應網絡平臺是推動農村地區供應鏈物流體系完善建設的重要舉措,為大宗農產品流通提供更為理想的運輸保障,提升網絡貨運行業運行監管力度,促使農產品網絡貨運市場實現有序運行以及健康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著力把握以下幾方面工作要點的實施:第一,加速區域網絡貨運平臺建設,保證各項數據均能夠得到及時性上傳。在網絡貨運平臺中設置新申請企業數據接入、信息監測、統計分析及向部系統上報數據等功能,迅速、全面將各類數據信息上傳至平臺中,以此實現對物流信息的更好管理,助推相關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第二,為農村地區各個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加大網絡貨運平臺的對外宣傳力度,并公示咨詢號碼,安排專業人員依托多種方式為咨詢者解答其個性化問題。積極與發證單位進行交流溝通,協同農村地區各個企業完成證件辦理過程中現實問題的解決。第三,加大數據監管力度,規范農村地區各個企業的經營行為。
3.3 從源頭入手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第一,推動農商互聯、實現精準對接。助推農業企業與農產品流通企業之間實現更為精準的對接與深入性合作,促使流通對于農產品基地的引導性作用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為農業企業、農業生產的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持;加速農業產業與相關企業的信息化、標準化與規模化發展速度,以此構建起市場競爭力更強的農產品品牌,逐步形成上聯農產品基地、下聯消費者的農產品供應鏈,實現更具穩定性的農商關系的構建。第二,投資建設產地倉,推動標準化。在強化農產品產地倉保鮮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大在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到從源頭入手推動農產品商品化發展,逐步實現農產品物流全程冷鏈體系的優化建設。第三,從源頭做起,推動產供銷全鏈路數字化。加大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力度,以此為基礎實現對農產品“研-產-供-銷-服”全鏈路的有效打通。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從源頭完成對農產品標準化分級處理,完成數據提取以及跟蹤性監測;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能夠達到有效規避供應鏈內數據被篡改問題發生的效果,維護商流信息安全,并促使農產品銷售方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對接成為現實。強化產地倉等數字農業新基建的建設,以農產品生產銷售源頭為入手點,助推人、地、品的數字化建設;依托大數據技術的引入與應用,支持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空間距離的明顯縮減,為農產品價值的增高提供支持,幫助農戶獲取到更為理想的經濟收益,促使農戶能夠真實享受到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所帶來的價值與優勢。
3.4 重點推行農產品供應鏈的創新與升級。第一,農產品冷鏈物流創新。針對農產品進行分類、預冷、追溯;結合農產品實際保鮮需求的差異性,落實對溫度的調整,建立并應用追溯系統,確保溫度能夠在長時間條件下維持在適宜狀態;參考運輸農產品的實際需要設置濕度,并在冷鏈運輸全程落實對濕度條件的合理控制;強化氣體控制力度,依托氣調保鮮技術的合理應用,對農產品冷鏈運輸環境內的氧氣含量進行下調,并促使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以此推動新鮮農產品的呼吸強度有所降低,避免微生物大量、迅速生長繁殖,從而達到抑制農產品成熟速度以及衰老的效果,使得農產品長期性的保存成為現實;著力更新冷鏈物流模式,為農產品冷鏈運輸創造更加理想的保鮮運輸環境,并全力規避農產品溯源數據被篡改等信息安全問題的發生。第二,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創新。強化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以此驅動農產品流通模式與物流模式創新速度提升,為農產品產地區域廣闊、農戶分散等問題的應對與處理提供有力支持,驅動農產品物流配送不斷向著共享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并實現對農產品物流運輸成本的減小。在數字化平臺的支持下,能夠避免農產品經過層層加價而導致價格大幅增加的現象,并可以在物流連接的支持下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依托基于數字化的物流系統搭建與應用,能夠促使農產品的智能化調撥與配送成為現實,真正意義上實現共享物流,支持農產品物流成本的降低;結合區塊鏈組建數字鏈路,能夠實現對數據誠信的有效維護,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加速推進全鏈條數字化建設,通過“數字+商品”完成農產品追蹤追溯體系的完善搭建,實現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創新的同時,也為我國農業模式的重新構建提供有力支持[3]。第三,物流技術與裝備創新。重點圍繞傳統物流技術與裝備對冷鏈環境的適應性創新、冷庫節能技術創新、冷庫作業環境的優化創新、冷鏈物流倉庫管理等管理作業智能化創新、冷鏈物流溫區精細化管控創新等內容,加速推進農產品物流技術與相關裝備的更新升級,加大物流技術與裝備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發展方面的投入力度,促使農產品物流效率以及運輸質量水平有所提升的同時,實現對農產品物流成本的明顯減小。
3.5 積極引進與培養專業化人才。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是當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實踐中,需要重視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的完善建設。基于此,除了上述幾項工作之外,還應當積極引進與培養專業化人才,依托相關從業人員專業能力的提升,推動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升級。應當定期推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人才培訓活動,促使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以及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為山區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的優化構建、運營與整個行業的更好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實踐中,可以邀請食品安全領域的專家開展農產品法律法規、零售行業政府抽檢情況分析、農產品供應鏈食品安全風險防范、果蔬農殘檢測技能等主題培訓,通過“案例分析+理論講解+技能演練”相結合的方式,梳理農產品供應鏈的潛在風險與防范措施,現場展示農產品快速檢測實驗,保證內容豐富、環節緊湊,有效提升參訓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儲備與快檢技能,支持農產品供應鏈的安全建成[4];以食品安全風險為切入點,深入系統地分析農產品供應鏈上安全狀況,幫助企業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支持從供應鏈源頭入手維護農產品安全;安排專業人員針對數據科技賦能供應鏈智能化服務平臺建設、“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優化、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功能優化、批發市場冷鏈運營管理優化、進出口農產品選擇及風險規避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助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加速建成。
綜上所述,供應鏈物流在我國山區農產品運輸與銷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升農產品銷售經濟收益的重要內容。實踐中,需要深化展開農業企業與農產品流通企業之間的合作,并積極創新農產品冷鏈物流以及農村物流體系,為山區農產品運輸銷售的高質量展開提供更好保障。
引用出處
[1]陳瀟,鐘肖英,陳華麗.粵北少數民族地區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優化研究[J].農業經濟,2022,(05):135-136.
[2]鄧敏怡,劉為軍.我國山區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研究——以貴州為例[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1,(23):35-36.
[3]孟佳.物聯網環境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優化分析[J].納稅,2019,13(22):185.
[4]羅夢詩.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構建[J].中國市場,2019,(1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