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光美 孔繁利
(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蒙醫藥是以游牧經濟為主的蒙古族人民長期與自然、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在16世紀末汲取了古印度醫學理論和藏醫藥的經驗,與原有傳統蒙醫藥相結合,逐步發展為具有蒙古族風格和地域特點的蒙醫藥學基礎。內蒙古通遼市被譽為“中國蒙醫藥之都”,且作為內蒙古東部蒙藥藥材種植和生產重點地區,依托蒙藥藥材資源特色優勢,著力解決蒙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蒙藥產業發展對策,推動產業協調穩定發展,使蒙藥產業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的新增長點。
蒙藥產業現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產業鏈供應前端的蒙藥材;(2)負責蒙藥生產的蒙藥企業和醫療機構制劑室,承擔著蒙醫藥創新和科研重要任務;(3)為蒙藥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的政策支持情況。
通遼市地處中緯度地區,屬于草原和森林的過渡區域,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且多數具有藥用價值。隨著人們對蒙藥資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同時由于無序采集、過度放牧、草原環境污染等原因,野生植物藥材資源量銳減,有些珍稀品種如野生肉蓯蓉等甚至瀕臨滅絕。目前,通遼市主要有奈曼旗、科左中旗、扎魯特旗、科左后旗等為重點的蒙中藥材生產基地,2021年,中(蒙)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6.48萬畝,實現產值5億元,持續培育黃芪、甘草、苦參、防風、蒼術等優質藥材品種[1]。
根據調研情況,截至2021年,全市蒙成藥生產企業僅有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
(1)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集GAP種植、生產、銷售、研發于一體的現代化民族醫藥企業。公司總資產達5億元,可生產6個劑型、21個病類、83個品種的蒙藥,其中包括8個獨家品種,目前已獲得7個發明專利。此外,公司還建立了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自主研發了5種新藥。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億元,主要生產蒙成藥包括“保利爾膠囊”“珍寶丸”“扎沖十三味丸”“外用潰瘍散”,中成藥包括“藤黃健骨丸”“紅藥片”等。旗下“蒙王”商標是蒙藥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
(2)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是最早的蒙藥生產企業,始建于1957年,企業現隸屬于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公司,生產以蒙藥為主、中成藥為輔的八大系列136個品種(其中蒙成藥83個品種,中成藥53個品種)。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近2億元,完成產量200多噸。其安友牌“明目二十五味丸”“寒水石灰水散”“訶子五味膠囊”等15個蒙成藥屬于庫倫蒙藥廠獨家產品,其中“回生第一丹膠囊”是國家二級保護獨家品種。
(3)內蒙古科爾沁藥業有限公司是最大的蒙藥貼生產企業,始建于1947年,主要生產橡膠膏劑外用藥品。該企業擁有六條通過藥品GMP認證的橡膠膏生產線,每年銷售能力可達15億貼以上[2]。其中獲得中藥保護品種的蒙藥“透骨靈橡膠膏(亞順額日敦)”和“消腫橡膠膏(哈布德仁-9)”是在傳統蒙藥基礎上經過現代創新改良的新品種。
2020年,3家蒙藥生產企業生產蒙成藥1 000多噸,產量占有全國蒙藥市場的50%以上,在產蒙藥貼品種3個。全市3家蒙藥企業總產值占全國蒙藥市場率達50%以上,實現中(蒙)藥全產業鏈產值為37.47億元,中(蒙)藥生產企業實現產值20.4億元[3]。
通遼市有10家蒙醫醫院,根據醫療機構登記劃分,有1家三級醫院及9家二級醫院。通遼市作為“全國基層蒙中醫藥工作先進市”,所有綜合醫院、90%以上的蘇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都設有中(蒙)醫???,80%以上的嘎查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均可以開展中(蒙)醫藥服務。通遼市中(蒙)藥品種豐富,蒙藥制劑室共有15家,注冊藥品種類共1 000余種,共有中(蒙)醫藥研究機構10所。2020年,通遼市中(蒙)醫療機構實現收入13億元,其中中(蒙)醫藥達6億元[4]。
為了推進少數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予以支持。2016年國家出臺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等,都明確指出需要加大少數民族醫藥搶救和保護力度,加強對蒙醫藥資源的研究和保護性開發,以及推廣適宜發展蒙醫藥的技術,開展民族醫藥的學科建設,努力培養技術骨干和學術性人才。內蒙古自治區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通遼市發布的《蒙醫藥事業2013—2017年五年發展規劃》《通遼市蒙中醫藥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改善了蒙醫藥資源保護,推動了蒙醫藥技術的發展。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又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蒙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振興中醫藥(蒙醫藥)行動計劃2021年推進方案》,但對于結合實際來解決蒙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原材料供給質量不高的問題缺乏依據;進一步完善產業創新體系的實施細則不夠明確;對于如何突出產業發展特色、應對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等一系列制約通遼市蒙醫藥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基層各職能部門間工作任務的制定及監督、評價標準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對于完善中醫藥(蒙醫藥)傳承發展政策體系仍任重道遠。
2.1.1 蒙藥藥材資源短缺
隨著蒙藥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生產模式,蒙藥產量逐年增加的同時,對蒙藥藥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都急劇增加。過度開挖野生藥用資源的現象突出,導致蒙藥藥材資源儲備量銳減,全球變暖、土地荒漠化等自然因素也加劇藥材的衰減,特別是珍稀道地藥材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產量下降,蒙藥藥材資源匱乏逐漸成為影響蒙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
2.1.2 蒙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亟待提高
質量標準問題是制約蒙藥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以下簡稱《藥品管理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按照有關程序和要求,《內蒙古蒙藥材標準》(2021年版)發布實施?!秲让晒琶伤幉臉藴省罚?021年版)共收錄了420種蒙藥藥材標準。目前,仍有大量臨床效果突出的蒙藥材未被記錄在冊,這些藥材缺乏相應的質量標準,且符合質量標準的藥材也存在標準不一致、執行不統一、更新不同步、起點標準差異化、用藥量化不確定等問題,嚴重影響蒙藥材臨床使用。
2.1.3 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
通遼市地處北疆偏遠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對蒙藥研究的人才輸出有限。從事蒙成藥生產的企業數量少,且規?;潭鹊?,吸引人才的能力較弱,尤其是高學歷高素質的蒙藥人才匱乏,無法滿足蒙藥產業發展需求。同時,通遼市的蒙藥生產企業受到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環境的影響,很難吸引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方面的人才,缺少科研和創新人才的加入,阻礙通遼市蒙藥產業現代化發展[6]。
2.1.4 科研創新能力薄弱
蒙藥在科研和技術方面的創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人才的缺失是導致蒙藥產業研發和創新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蒙藥基礎理論挖掘不夠深入,有些理論存在爭議,還需要利用現代技術進行解釋說明,同時有些蒙傳統醫療方法和醫療器械現代化程度不足,且蒙藥服務周期較長;再次,受到通遼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等因素的影響,通遼市的蒙醫醫療機構及蒙藥生產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經濟效益較低,對于研發新產品所需的資金投入無力承擔。
2.1.5 蒙醫藥知名度有待提升
雖然對于蒙古族患者來說,蒙醫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對于其他患者來說,對藥物名稱及臨床效果的了解較少。相較于其他民族藥,蒙藥未形成有代表性和規?;拿餍钱a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且高校、政府、企業和蒙醫藥科研機構協作創新能力不足,未形成“研—產—銷”一體化的現代制藥企業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蒙藥品牌創新能力。
2.2.1 蒙藥企業與蒙藥制劑室自身存在不足
蒙藥生產企業及蒙藥制劑室經過形成、累積并發展至今,受到通遼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聚集程度低、生產技術落后的問題。目前通遼市蒙藥生產企業在生產蒙成藥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但在藥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方面缺乏保障。同時,蒙藥生產企業受到傳統經營模式的影響,缺乏統一經營策略的意識和互補經營管理的理念;此外,對蒙藥的市場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種植—生產—銷售”的產業模式不健全,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各企業間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藥劑形式單一,并且藥材來源各異、企業設備落后、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嚴重阻礙蒙醫藥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2]。
在蒙醫醫院制劑室中也存在與蒙藥企業類似的情況,蒙藥制劑室在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部分蒙藥制劑室工作人員缺乏對制劑生產過程中的操作流程、相關法律規范等方面的認識,不重視對制劑原材料的規范使用、制劑生產規范性、產品質量標準等,無法保證蒙藥制劑的臨床效果、藥劑安全和藥品質量[8]。同時,蒙藥制劑申請制劑批文和備案的過程復雜、周期較長、標準要求與實際情況不統一。蒙醫院和醫療機構為了追求臨床效果,存在不規范使用蒙藥制劑的現象,制約蒙醫藥制劑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2.2.2 蒙藥企業與蒙藥制劑室對新品種開發不足
醫療機構制劑是指醫療機構根據本單位臨床需要經批準而配制、自用的固定處方制劑。2019年第二次修訂的《藥品管理法》中明確規定了醫療機構配制的制劑,應當是本單位臨床需要而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蒙藥企業由于追求經濟效益,生產的蒙成藥多數為市場上銷售較好的品種,而蒙藥制劑室生產的自用藥劑或供臨床使用的藥劑也比較單一。企業與制劑室在生產蒙藥過程中過度重視實用性,忽視了蒙藥多樣性的特點,在重復生產相對完備的蒙成藥的同時,缺乏對蒙藥新品種或復方制劑的開發,導致多數典籍中特色有效的成方沒有機會發揮其使用價值[7]。
3.1.1 加強蒙藥藥材保護和資源開發
保護蒙藥藥材資源是蒙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第一,對蒙藥藥材典籍及道地藥材需根據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如搶救需求量大但產量低的稀缺藥材品種,可實行立法保護,同時進行人工培育,加速在當地建立緊缺、瀕危、珍稀品種種植基地;對已經過人工馴化的品種實行規?;a的同時保證藥材質量。第二,對蒙藥藥材的采摘進行規范化管理,實行采摘與種植雙向推進,以達到藥材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第三,合理優化蒙藥藥材種植區域,并結合通遼市已有的藥材生產種植區,加速建立規范化的生產種植示范基地。
3.1.2 完善蒙藥質量標準化建設
蒙藥產業規?;?、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提升蒙藥質量標準。首先,需著力建設蒙藥國家及地方標準,以應對國家標準門檻高、地方標準不健全的現狀;不斷完善現有標準以保證蒙藥藥材療效、蒙藥產品質量,提升蒙藥核心競爭力。其次,對部分蒙藥材和蒙成藥的藥效進行質量標準研究,特別是某些具有毒性,且處方、臨床研究必備的藥材,更需及時制定安全標準和藥材用量規范。再次,簡化蒙藥藥材名稱,標明藥材標準化等級及基源,規范藥材加工工藝,及時反饋藥材藥效。最后,政府需對蒙藥藥材和蒙成藥臨床適應證的標準進行規范化研究,以蒙醫藥理論為基礎,探索更具實踐性的蒙藥臨床適應證。
3.1.3 加強蒙藥人才隊伍建設
創新型人才是蒙藥產業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故需充分開發和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通遼市擁有全國唯一的可獨立授予蒙醫學博士學位的高?!獌让晒琶褡宕髮W。截至2021年底,通遼市共有蒙醫藥專業技術人才1 357人,占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2.2%。另外,蒙醫藥專業技術人員中有正高級職稱115人,占比為8.5%;副高級職稱176人,占比為13%;中級職稱295人,占比為21.7%;初級及以下職稱771人,占比分別為56.8%。其中有博士23人,碩士110人。同時,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通遼職業學院藥品食品系每年為社會培養蒙醫藥類畢業生400余人[8]。在培養蒙醫學高層次人才的同時,還需建立全方位、多模式的培養體系。協同內蒙古自治區內其他高校,加速建立蒙醫學人才培養本碩博一體化模式,同時貫徹傳統的師承模式,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來積累本土人力資源。另外,結合通遼市蒙藥產業各環節實際人才需求,制定蒙藥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引進計劃,可由國家政府和省政府出面組織建立“幫扶單位”,學習其他優秀企業管理制度,實行“人才共享”“互助幫扶”的戰略模式,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價值[9]。
3.1.4 鼓勵蒙藥生產創新研發工作
多數企業、制劑室新產品研發階段都面臨資金不足、科技支撐力弱等問題。首先,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科技廳及通遼市政府可加大對蒙藥產業發展的扶持資金投入,積極為企業、制劑室爭取更多的財政扶持資金,加大財政幫扶力度,同時對蒙藥生產企業重點項目、規模化藥材基地的建設、新藥品開發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啟動資金。其次,積極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各類資本參與到蒙藥產業的投資建設中,優化通遼市蒙藥市場的經濟環境,鼓勵企業與資本市場聯誼,形成多樣化、多渠道、多途徑的融資方式,充分調動蒙藥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最后,針對通遼市蒙成藥企業及蒙藥制劑室科研水平落后的問題,政府應合理引導并推進搭建創新平臺項目,如組織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技術項目,邀請高校及蒙醫醫療機構參與到技術創新活動中,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同時加速創建蒙藥創新技術中心、標準化實驗室等。
3.1.5 加大蒙醫蒙藥文化宣傳力度
為了體現我國民族藥的多樣性,豐富我國藥用資源,展示蒙藥發展成果,發揮蒙藥自身特色,推動蒙藥與其他民族藥之間的交流研究,應加強對蒙醫蒙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弘揚蒙醫藥文化,加大蒙醫藥宣傳力度,不僅能提升蒙藥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有助于提高蒙藥在全國的知名度,打開通遼蒙藥市場,將通遼市的蒙藥產業建設成為特色優勢產業,從而促進通遼市地區經濟發展。在大健康產業背景下,首先應打造具有蒙醫藥文化特色的藥材種植園,組織參觀蒙藥生產流水線活動,建立蒙醫特色療法養生基地,開發融合醫、康、養及旅游為一體的蒙醫文化旅游體驗項目[10]。其次,以動畫或宣傳片等簡單易懂的形式傳播蒙藥理論基礎及蒙藥藥理知識,提升公眾對蒙藥的認知。再次,在國內通過舉辦蒙藥科技研討會、技術交流會、成果展示會等活動,積極促進多方交流,實現人才共享,推進產業發展。最后,加大力度宣傳蒙藥拳頭產品,根據市場需求及蒙成藥銷售情況,借助多媒體、廣告及網絡等渠道大力宣傳蒙藥特色產品,向公眾明晰產品的成分、療效,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號召力,以此提升蒙藥的知名度。
3.2.1 優化管理結構,提升研發和營銷能力
針對通遼市的蒙藥生產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著力解決企業管理組織結構松散及營銷能力不足這兩方面問題。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完善管理制度,精簡管理流程,將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和加強建立并擴充區內外銷售網絡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產品創新研發方面,既要加大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又要注重與其他醫藥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建立長期業務合作;同時,還要加速培養企業自己的研發團隊,從企業自身角度提升研發能力。在蒙藥產品營銷方面,蒙藥企業應認識到自身優勢,結合蒙藥產品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科學性、全面性的營銷策略;積極開發多渠道蒙藥營銷模式,參考國內外其他企業的推廣模式和營銷手段,逐漸形成蒙藥品牌的市場定位[11],使蒙藥品牌形象得到持續提升。
3.2.2 重視員工培訓,提升管理水平
為提高通遼市蒙醫制劑室研發能力,一方面應重視人才管理,制定科學的人才引進和招聘方案;另一方面應加大力度培訓現有的制劑室人員,以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培訓內容包括制劑配制規范化、制劑使用安全性及制劑室規章制度等[12]。同時,加快建立完備的制劑室生產質量標準管理體系,重視臨床效果好的制劑,做好蒙藥制劑備案工作,以促進蒙藥制劑高質量發展。
3.2.3 促進蒙藥生產企業與蒙藥制劑室協調發展
在傳統生產模式中,蒙藥生產企業與蒙藥制劑室之間互不干涉。然而,為了促進通遼市蒙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協調好兩者的關系。首先,蒙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嚴格以國藥準字為基準,保證產品質量;醫療機構制劑室由于生產的特殊性,其制劑不得在市場銷售,在缺乏實時監管的前提下,也應嚴格遵守醫療機構制劑管理條例[13],以確保制劑的安全性。一方面,既能提高蒙藥生產企業自身發展水平,也可以滿足企業向外輻射走向更廣闊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調動蒙藥制劑室的積極性,以滿足通遼人民對蒙藥的需求,是蒙藥傳承和發展的必要途徑。其次,堅持多種經營模式,通遼市具有一定規模的蒙藥生產企業可以與設施和管理較為完備的蒙藥制劑室促協商、談合作,對較成熟的制劑進行“二次加工”或“深入加工”,根據已得到驗證的有效方、特色方甚至秘方進行規?;a。
蒙醫藥作為我國四大少數民族醫藥體系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是蒙古族居民在長期游牧生活中為了適應自然并與疾患作斗爭的實踐過程中總結的寶貴經驗,是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遼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的特色與優勢。同時,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族醫藥的發展,為扶持民族醫藥產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取得了積極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困境。
就現實情況而言,蒙醫藥僅在內蒙古自治區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被大家廣泛接受與使用。其中,品牌與影響力的建設,宣傳與營銷等方面都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將對通遼市蒙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蒙藥產業遇到的發展問題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改變的,持續發展通遼市蒙藥產業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在當前時期,應當充分利用蒙藥的自身優勢,解決制約蒙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把握發展機遇,積極克服困難,迎接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