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河北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青銀分公司,石家莊 050021)
瀝青路面具有行車舒適、振動偏小、表面平坦、路用性能好及施工養護簡便等優點,被廣泛用作高速公路路面。高速公路使用過程中,在受到車輛荷載、氣溫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后,通常會出現車轍、裂縫、泛油和坑槽等病害,影響路用性能[1]。其中,坑槽是瀝青路面一種出現概率較高的病害,若不及時處理會導致路面材料發生脫落、松散,從而形成更大的坑槽,使其路面結構被破壞,威脅駕駛人員的生命安全。目前,我國的坑槽修補技術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仍處于粗獷式修補階段。本文依據實際養護工程對坑槽病害的養護進行綜合研究,可為高速公路坑槽病害養護提供一定技術指導。
2.1.1 欠壓實型坑槽
欠壓實型坑槽主要是因為壓實不足造成的,施工時混合料溫度較高,導致瀝青出現嚴重老化,使瀝青路面脆性增加,集料與礦料之間黏結力不足,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產生坑槽。或瀝青混合料溫度過低,攤鋪時出現攤鋪不均勻導致壓實欠缺而出現坑槽[2]。
2.1.2 厚度不均勻坑槽
主要是下層結構標高尺寸不合格,導致上部瀝青材料厚度不均,甚至有些零件的厚度很難達到設計標準的要求,而整車一些材料在車輛運行時被帶走,然后出現坑槽問題。
2.1.3 水損壞型坑槽
瀝青路面運行中水毀坑的發生率較高,形成較慢。首先,由于水以水膜或水蒸氣的形式進入瀝青和集料內部,導致黏結性能差,在車輛荷載反復作用下,導致路面出現松動和顆粒流失的問題,從而形成坑槽病害。
2.2.1 熱補法
熱補法是目前瀝青路面坑槽修補常用的方法,主要采用加熱方式為紅外加熱方法,通過對坑槽進行加熱,在其軟化后用專屬機械對加熱路面進行耙送、填補熱料,是一種永久的修補方法。
2.2.2 冷補法
冷修補法是一種在正常或低溫條件下快速修復瀝青路面坑槽的方法,主要用于緊急維修。緊急維修時,僅需把坑槽清理干凈,將冷補瀝青混合料填入槽內,然后用壓實機壓實即可。壓實路面時,也可以用推車碾壓或用鐵鍬人工壓實。
2.2.3 熱再生法
熱再生法是一種目前較為先進的瀝青路面坑槽養護方法,主要對路面坑槽處進行間歇式加熱,使坑槽處快速升溫且達到合適溫度時,對廢棄瀝青混合料進行處理,然后加入適量的新熱拌瀝青混合料或乳化瀝青,并對瀝青路面進行整平和碾壓修復[3]。
某高速公路位于平原地區,全線長1 332 km,設計車道為雙向四車道,設計車速120 km/h,起點樁號為K1272+000,終點樁號為K2604+000,路基寬36 m,路基平均填高4 m,最大填高6 m,最小填高3.2 m。根據此地段道路水文地質探測結果發現,當地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溫度較高且夜晚溫度下降較大,晝夜溫度幅度較大,瀝青路面出現不同程度坑槽病害,嚴重影響了行車安全和行車舒適性。因此,本文根據施工規范及該路段的路面結構,采用熱補法進行坑槽處理,并優選基層建筑材料,保證施工質量。
4.1.1 瀝青性能
本文進行坑槽修補時所采用瀝青為乳化瀝青,其質量是瀝青混合料是否滿足修補的重要因素,根據JTG F 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對其進行物理性能檢測。
4.1.2 集料性能
通常在選取集料時按照就地取材原則,所選取的碎石要具有以下特點且滿足應力吸收層集料要求。
1)硬度:要具有一定的壓碎值和磨耗值,以滿足行車荷載的需求。
2)巖性:選擇堿性或中性集料,避免酸性集料。
3)表面特征:選擇表面粗糙、粒徑較大且形狀多為立方體的集料。
4)黏附性:要求具有較強的黏附性,以確保雨季時,在行車荷載以及水壓力下不會導致瀝青與集料的脫離。
4.1.3 水泥
本項目在施工時所采用的水泥為32.5普通硅酸鹽水泥,并對其物理性質進行物理實驗,其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水泥物理性能指標表
綜上所述,本文所選用的瀝青、集料及水泥均滿足路面坑槽修補施工。
1)施工前準備。施工前將路面清理干凈,確保坑槽內部干凈、干燥整潔無雜質,提前檢查機械設備,并進行開機檢查,確保機械設備可以正常運行,對病害路段進行交通管制。
2)確定坑槽面積及開挖。10 cm以上的正方形區域沿病害部位外圍向外擴大,作為坑槽的修復區域。在確定病害處理范圍后,使用切割設備挖掘受損路面,并確保坑底平整。。
3)添加原材料及壓實。坑槽內部清理完成之后,將黏層油噴灑于坑槽內部,用量為0.4~0.6 kg/m2。然后將配置好的乳化瀝青修補劑放置坑槽中,用小型振動壓路機進行壓實。
4)開放交通。坑槽修補之久,將路面打掃干凈,養護兩小時后,方可開放交通。
4.3.1 高溫穩定性
瀝青混合料在高溫情況下在經過車輛荷載的反復作用下,不產生車轍、擁包、推移等病害的能力為高溫穩定性,即瀝青路面在高溫時仍具有良好的強度和剛度。通常對試件進行車轍試驗,以動穩定度作為評價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指標,其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DS為動穩定度,次/mm;d1為對應時間t1的變形量,mm;d2為對應時間t2的變形量,mm;C1為修正系數,取1.0;C2為試件系數,取1.0;N為試件輪碾速度,取42次/min。
本文對修補前后路面高溫穩定性進行車轍試驗,其試驗結果如表2及圖1所示。

表2 車轍試驗數據表

圖1 修補前后動穩定度對比圖
由圖1可知,修補前,試件A的動穩定度為2 753次/min;試件B的動穩定度為2 678次/min;試件C的動穩定度為3 127次/min;平均動穩定度為2 853次/min;其動穩定度值均大于技術要求值(大于2 400次/min)。修補后,試件D的動穩定度為3 762次/min;試件E的動穩定度為3 659次/min;試件F的動穩定度為3 811次/min;平均動穩定度為3 744次/min;其動穩定度值均大于技術要求值(大于2 400次/min)。由上述數據可知,修補后路面滿足高溫性能,道路可正常運行。
4.3.2 平整度檢測
路面平整度能夠反映瀝青路面的行車舒適性,本文在坑槽修補之后,根據規范要求采用3 m直尺測得路面平整度,據JTG F 80—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瀝青路面3 m直尺測量值允許誤差為3 mm。并根據公式將試驗路段3 m直尺測量值轉換為國際平整度指數(IRI值),試驗路段IRI指數檢測結果見表3,轉換公式如式(2)所示:
式中,X為3 m直尺測量值,mm。

表3 試驗路段I RI指數
由表3可知,K1272+230+K1272+330段的IRI平均值為0.26 m/km;K1272+330+K1272+430段的IRI平均值為0.58 m/km;K1272+430+K1272+530段的IRI平均值為0.68 m/km;依據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要求段的IRI應當小于2 m/km,而本項目4條試驗路段的IRI均遠遠小于2 m/km均滿足規范要求,說明熱補修補后已改善瀝青路面平整度,滿足道路施工質量要求且保證行車安全和舒適度。
本文對瀝青路面坑槽病害進行研究,結合實際工程對不同坑槽形成原因進行介紹,并闡述了不同坑槽修補方法如何應用。在養護工程中,檢測熱修補方法所采用的修補材料的物理指標是否滿足施工要求,對施工工藝也進行了詳細闡述。同時檢測了修補完成后路面的高溫穩定性及路面平整度,結果表明,高溫穩定性及平整度均滿足路用使用性能,可為高速公路坑槽病害養護提供一定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