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國家物流信息平臺是2007年至2018年間交通運輸部委托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開展的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試點工程。
2019年以后,為適應新時期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調整為“部省共建,以部為主”,多年來,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積極探索平臺發展新模式,在擴展平臺建設、行業創新服務、樞紐城市物流平臺建設以及國際合作、疫情物流保通保暢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進我國物流智慧化升級、降本增效、互聯互通等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期中國儲運雜志采訪了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榕同志,圍繞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近年來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國儲運》:這幾年,物流智慧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物流行業面貌變化很大,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做了哪些工作?
林榕:近年來,行業信息化、智慧化發展加速,在標準規范、數據交換、信息服務的需求從基礎性轉向關鍵性,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訴求劇增,國家物流信息平臺根據發展定位,在標準、交換、信息服務建設方面持續發力,以滿足行業轉型升級需要。
一是打造權威數據服務標準,持續開展標準制定工作。平臺集聚、整合信用、跟蹤、資源、綜合等四大類18種物流公共信息,在發布《交通運輸物流信息互聯共享標準》(涉及687項數據元、104項代碼集、68個單證和16個服務調用接口)的基礎上,編寫國標《電子公路圖地理要素高精度表達規范》,修訂行標《交通運輸物流信息交換-信用應用服務》內容,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物流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可視化信息交換標準》,聯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制定團體標準《網絡貨運平臺運單核驗與交換要求》等,為行業信息交換共享提供支撐。
二是為行業提供物流數據交換服務,并拓展數據交換類型。構建信息基礎交換網絡、統一認證等物流信息基礎設施,截至2022年12月,國家物流信息平臺注冊用戶數為36102家(包括公、鐵、水、空等物流行業的企業)。其中為中外運、浙江物產等企業提供的物流數據交換服務,日均數據交換量百萬級以上。
三是通過“平臺+”服務,為行業提供專業性增值產品。聯合寶船網和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等多個數據平臺的數據,推出圍繞集裝箱海運業務的綜合信息服務產品—“航小運”。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海運物流信息綜合服務以及海上運輸風險預測等數據分析服務。打造專業物流地圖信息服務平臺——“驛圖”。以貨車司機群體需求為導向,提供物流導航及民生服務,滿足貨車司機出行相關信息服務需求,實現“一站式”貨運出車服務的高效管理。
四是推進國際物流供應鏈先行先試試點工作。聯合相關產業鏈龍頭企業,通過先行先試項目,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數據資源共享、產業鏈協作,進一步推動服務保障系統的廣泛應用,加強調度保障效能。目前聯合包括中興通訊、寶武集團、鹽田港、韻達國際等5單位共建創新項目,參與先行先試。
五是籌備國際供應鏈服務保障聯盟,反映行業訴求。在部運輸服務司指導下,積極開展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保障聯盟籌備工作,目前已有招商局集團、華為、中興通訊、寶武集團等120余家企業加入聯盟。通過聯盟承擔為部調研工作,同步反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關訴求,并定期形成報部專報,為部主動應對國際形勢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儲運》:隨著疫情政策的調整,可以說當前已經進入了后疫情時代,這三年的疫情中,國家物流信息平臺作為國家重要的物流信息平臺,在抗擊疫情,保障物流方面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林榕:在疫情暴發初期,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快速上線應急物流信息服務,為制造、物流企業與司機提供各地方應急物流通訊錄、47家網絡貨運平臺臨時物流貨運服務、道路運輸車后應急服務、應急政務信息目錄等在線服務,該服務接入國務院APP小程序,并于中國政府網同時上線發布,總訪問量達100萬余次。上線內外貿兼營船舶健康寶微信小程序,協助部相關司局做好內外貿兼營船舶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入境相關工作。
2021年,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在部相關司局指導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貨物道路運輸調運單系統和“貨運行程寶”小程序,可幫助司機、企業通過線上便捷關聯、調取《新冠病毒疫苗貨物道路運輸調運單》,通行卡口工作人員通過實時核驗,保障疫苗運輸車輛優先通行并免除通行費。
2022年,為全力保障貨運物流暢通高效,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升級“貨運行程寶”服務功能,匯總“貨運防疫通行信息”,該服務收集匯總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相關防疫通行信息,其中177個地市涉及貨運防疫通行信息;匯總“全國統一通行證信息”,匯總通行證信息至28個省市,打通22個省份通行證在線直連辦理渠道,方便一鍵辦理、快速申領;上線“貨運碼上通”服務并推廣試點應用。服務管理部門、收發貨方可一屏查看運單詳情、司機的“兩證兩碼”等信息,解決貨運鏈通行證流轉效率問題,加強貨運司機健康狀態和運輸全過程的管理,為保通保暢提供支撐。
近期,國家物流信息平臺還為“兩企兩個”物流行業專項再貸款提供在線申報通道。平臺通過公眾號等方式開通物流專項再貸款在線申報渠道,對接5家重點銀行,助力再貸款政策的落地,共助推企業3000余家,助力發放貸款超過10億。
《中國儲運》: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不可忽視的一環,保障國家的供應鏈地位,積極服務和融入世界供應鏈體系,保障我國和世界供應鏈體系的運轉,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此方面,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近幾年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呢?
林榕:從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定位出發,平臺持續開展互聯互通的國際合作,積極建設行業對外開放的“國際窗口”,作為保障國家的供應鏈地位、融入世界供應鏈體系重要途徑。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國家物流信息平臺的國際合作工作也進一步更新思路、擴展格局、夯實成果,合作范圍不斷擴展。
一是履行NEAL-NET秘書處職責,持續推動合作。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簡稱“NEAL-NET”),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機制下倡導的區域性物流信息服務網絡,是全球首個國際性、非營利性物流信息合作機制,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和運輸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物流信息工程,致力于解決跨國間和不同運輸模式下物流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問題。目前NEAL-NET合作覆蓋三國17個港口集裝箱船舶動態信息和集裝箱狀態信息的互聯共享;三國共同制定的港口物流信息互聯共享標準《NEAL-NET集裝箱船舶動態接口標準》和《NEAL-NET集裝箱狀態接口標準》,已向全球發布,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物流信息共享方面的話語權。近年,平臺還積極拓展NEAL-NET國際應用范圍,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ESCAP)、大圖們倡議(GTI)、歐亞經濟聯盟等組織合作推廣NEAL-NET互聯標準和共享理念。
二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支撐數字絲路建設。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著重擴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信息互聯互通合作,于2019年11月加入國際港口社區系統協會(英文簡稱“IPCSA”),成為其全球第46個成員單位,在協會機制下積極拓寬覆蓋歐洲的物流公共信息共享服務。
三是開展國際物流供應鏈相關國際數據互聯。為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平臺開展了國際物流數據合作推廣工作,與白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國際航協(IATA)、國際海事組織(IMO)、PortBase(覆蓋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等溝通交流,努力推動國際物流數據合作。
四是開展國際聯合研究,標準走向國際化。國家物流信息平臺于2020年5月主導在ISO/TC154啟動編制ISO23355《物流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可視化信息交換標準》,將于2023年初正式發布。該項國際標準針對跨境物流信息碎片化、獲取難度大、物流信息“端到端”可視化需求迫切的現狀研討制定,在推進國際物流信息互通效率、規范跨境和電商物流體系以及國際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中國儲運》:作為一家部省共建的平臺,您認為相對于一起民營企業自建的物流數據平臺,區別是什么,如何共同促進發展?
林榕:定位上看。國家物流信息平臺是政府平臺,本質上是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屬性,在服務定位上要堅持開展基礎服務,并堅持基礎服務的公益性。民營企業自建物流數據平臺是企業的平臺,本質上是市場的運營服務屬性,為市場提供有償的信息服務。從服務對象與模式上看。國家物流信息平臺既要服務政府,為國家部委決策提供支撐以及服務保障,同時要服務社會,提供政企間、行業間、區域間的信息互聯、共享通道。企業平臺主要滿足市場主體在專業領域、特定范圍上的深度服務需求,并通過授權、交換、購買等模式為市場主體提供信息服務。
國家物流信息平臺與企業自建平臺之間是服務與協同的關系。企業平臺是國家物流信息平臺的服務對象,其通過國家物流信息平臺的數據交換通道,實現與其他經營性企業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并共享平臺提供的其他相關信息服務資源、標準規范等。國家物流信息平臺為滿足行業發展需要,通過其公立性定位,促進企業平臺合作,開展專項領域信息服務探索,激活市場主體創新動力,提升公共信息服務質量,共同促進行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儲運》:2023年是二十大以后的開局元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貴平臺對于黨的二十大中關于物流供應鏈的表述結合具體的工作有何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林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探索為部及行業服務新路徑,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
結合平臺發展定位和行業發展實際,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將從四個方面拓展工作思路:
一是打造行業基礎數據底座,全面支撐行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是供應鏈產業鏈創新的核心價值,依托國家物流信息平臺現有基礎,開展數據中臺技術升級和改造,打造行業基礎數據底座和統一技術平臺,進一步發揮數據作為全周期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加強產業鏈橫向和縱向鏈接,協同產業鏈相關部門,構建全鏈路、全要素的服務產品。
二是構建行業智能中樞提高對供應鏈安全與穩定的研判能力。加強平臺大數據與可視化技術的風險識別能力,打造智能中樞預測模型,形成貨運智能路由、貨運風險地圖等一系列服務產品,增強企業對供應鏈外部風險預警與即時響應能力,提升產業鏈間的協同作用,促進供應鏈體系更加韌性、更具彈性。
三是推進平臺+示范工程,構建產業鏈可持續生態。進一步拓展平臺+服務的范圍和領域,促進多式聯運的信息交互,形成產業協作的示范工程,為行業提供高質量的公共信息服務。聯合行業相關方,通過平臺+服務,實現貨物在線受理、物流單證電子化、全程貨物運輸狀態實時跟蹤等服務,突破不同運輸方式間信息互聯共享瓶頸,形行業信息交換節點和數字化組織生態。
四是構建“國際物流可信信息共享網絡”,拓展跨國物流信息連通共享,充分利用現有國際間政府合作機制,推動與東盟、中亞、歐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國間物流信息互聯共享。依托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建立國際物流可信信息共享網絡,推動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NEAL-NET)在東盟、亞太和歐盟地區的推廣和應用,強化平臺“國際窗口”職能,促進國際間的可信協作。
我國的物流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家物流信息平臺希望攜手更多的物流同仁,為推動物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