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謝亦紅,尹祖超
(1.武漢智慧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8;2.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0)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武漢市西南區域,是武漢市的東大門,是仙桃、荊州等地區進入武漢的第一站,是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武漢市提出規劃優化長江主軸的建議,構建交通、生態、景觀、文化為一體的武漢中軸[1]。
左岸大道長河段位于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長江主軸左岸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漢經技術開區沿江綜合發展軸的交通動脈和形象窗口,是長江主軸交通軸的南拓展段。圖1 為項目地理位置圖。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左岸大道長河段工程起于萬家湖南路,止于小軍山,路線全長約6.54 km,主要采用橋梁方式。橋梁長度約5.44 km。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雙向6 車道,設計速度為60 km/h。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34.35 億元,建筑安裝工程費25.65 億元。
左岸大道長河段是以交通功能為主,兼具觀景、游憩綜合功能的濱水快速干道。項目建設對提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濱江品質與活力、進一步強化開發區與主城區的聯系,帶動沿江地區產業及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武漢市新一輪總體規劃,左岸大道是重要的城市射線。根據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左岸大道長河段是城市規劃快速路,是“三橫三縱”客貨運干道之一,也是貼合城市發展軸線的重要交通走廊。同時,作為“四環三放射”對外公路骨架之一,左岸大道長河段還承擔與仙桃、洪湖等區域聯系的對外交通功能。根據長江主軸左、右岸大道規劃,左、右岸大道三環線以外原則上采用城市快速路建設標準。左岸大道長河段道路等級定位為城市快速路。
根據現狀和規劃條件分析,左岸大道長河段沿線主要控制因素為爛泥湖堤、通順河、四環線(沌口長江大橋)、小軍山自然高地、軍山堤、海倫堡小鎮、基本農田、長江、軌道交通16 號線、沌口鐵路專用線等。
(1)爛泥湖堤
爛泥湖堤為1 級堤防,主要為土堤結構。現狀土堤堤頂高程為30.25~30.91 m,堤頂寬為8~10 m,堤內外坡比均為1∶3。堤內為草皮護坡,堤外為預制混凝土六角塊護坡。堤頂現狀為7 m 寬混凝土路面,堤內平臺寬30 m,堤外平臺寬50 m。為節省工程占地,道路按路堤結合方式與爛泥湖堤結合布置[2]。
(2)通順河
通順河位于長江中游左岸,是漢江平原漢南地區的通航河流,源于潛江市澤口鎮,連通漢江,自西向東經潛江市、仙桃市于武漢市蔡甸區的沌口入長江,全長195 m。
道路需要在通順河下游河口段采用橋梁方式跨越通順河。橋軸線與航道中心線交點距離河口約115 m。工程河段1.5 km 范圍左岸筑有大堤,右岸為蘆葦地,河底標高為8.2~11.6 m,河寬為80~120 m。工程河段相對順直,洪水期航槽寬度為40~60 m,此時航槽水深為3~10 m,航道條件相對較好,受長江頂托作用,工程河段流速不大,水流條件相對較好。勘察期間,觀測通順河最低水位為20.53 m,最高水位為24.85 m。
道路路線走向與河道斜交約46°,該河道有通航要求。通順河的航道規劃等級為Ⅵ級航道,單孔雙向通航孔凈寬不應小于96 m。
(3)四環線(沌口長江大橋)
四環線位于武漢繞城高速和三環線之間,全長約143 km,采用設計速度100 km/h、雙向8 車道的高速公路標準建設。沌口長江大橋起點位于四環線西段,在沌口漢洪高速設互通立交進行銜接,過長江后經洪山區青菱鄉,在江夏區青鄭高速設互通立交進行銜接,終點接四環線南段,線路全長8.599 km,其中跨江橋梁工程部分長度為3.22 km,主橋采用100 m+275 m+760 m+275 m+100 m 的跨徑布置,主跨長760 m。擬建道路擬分幅下穿沌口長江大橋引橋。
(4)小軍山自然高地、海倫堡小鎮、軍山堤
軍山堤上起大軍山自然高地,下至小軍山自然高地,全長6.72 km,為2 級堤防,土堤結構。現狀堤頂高程為30.45~31.20 m,堤頂寬為8~12 m,堤內外坡比均為1∶3。堤內為草皮護坡,堤外為預制混凝土六角塊護坡。堤頂現狀為6 m 寬混凝土路面,堤內平臺寬30 m,堤外平臺寬50 m。
小軍山自然高地和軍山堤內側布置有現狀海倫堡小鎮。擬建道路擬采用橋梁方式跨越小軍山外側灘地,然后與軍山堤平交,采用路堤結合方式沿軍山堤內側布置。
(5)基本農田
在沌南洲灘地內分布有4 處基本農田,同時有左岸大道長河段的預留通道,即左岸大道長河段規劃線位避讓了基本農田。
(6)長江
長江武漢河段沌口處河寬為1 450 m,河段最窄處即龜山、蛇山處,河寬為1 100 m。左岸沌口有通順河入匯,有荒五里邊灘、漢陽邊灘和沌南洲灘地;右岸鲇魚套有巡司河入匯,鲇魚套以下為武昌深槽。
道路整體沿長江左岸展線,為盡可能避免道路對長江行洪的影響,采用橋梁方式跨越沌南洲灘地。設計中,應考慮盡可能使道路遠離長江岸坡,道路與長江岸坡的距離控制在大于90 m 范圍。
(7)軌道交通16 號線
武漢市軌道交通16 號線一期工程屬于市域線,設計目標時速為120 km/h,目前已建成通車。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為盡可能減少左岸大道對在建軌道交通16 號線的影響,左岸大道線位控制在鐵路安全保護區外。
(8)沌口鐵路專用線
該工程起點段平行分布有沌口鐵路專用線等鐵路設施。沌口鐵路專用線目前仍在運行中,服務于沿線企業。本段范圍內的沌口鐵路專用線屬于線路尾端,道路設計方案的平面線位及標高應滿足鐵路的限界要求,并應根據鐵路部門的要求設置安全防護設施。
嚴格遵循上位規劃布置,綜合考慮沿線道路既有控制因素,確定工程總體布置方案。
工程總體布置方案見圖2。工程起于萬家湖南路,止于小軍山,與左岸大道(三環線至萬家湖南路段)順接,按路堤結合方式與爛泥湖堤結合布置,與爛泥湖堤平交后,以橋梁方式跨越通順河、沌南洲灘地,下穿四環線沌口長江大橋,以橋梁方式跨越小軍山外側灘地,與軍山堤防平交后,順接左岸大道(小軍山至川江池路段)。道路整體沿長江左岸展線,避讓基本農田,基本與軌道交通16 號線平行布置。路線全長約6.54 km,橋梁長度約5.44 km。

圖2 工程總體布置圖
(1)爛泥湖堤
為節省工程占地,道路按路堤結合方式與爛泥湖堤結合布置,道路與長江堤防整體布置,對現狀長江堤防設施在堤內進行加寬,既滿足了交通通行功能,又進一步加寬了長江堤防設施。道路與爛泥湖堤相交采用平交方式。
考慮道路與爛泥湖堤景觀上協調一致,道路與爛泥湖堤平交后與通順河引橋接順,橋臺設置在堤外。設計洪水位約28.4 m,堤頂高程約30.4 m,堤外橋梁梁底位于設計洪水水位以上0.5 m。
考慮道路與堤防平交后,防汛道路被阻斷,因此利用通順河橋下空間新建防汛道路。汛期可利用堤內防汛道路繞行至原堤頂道路,非汛期可同時利用通順河橋下空間增設的防汛道路(設計高程26.5 m,基本與灘地高程一致)。圖3 為爛泥湖堤處效果圖。

圖3 爛泥湖堤處效果圖
(2)通順河
考慮橋梁與河道斜交46°,同時計入主墩寬度及防撞設施厚度,盡量保證橋梁主跨一跨過河,避免基礎深水施工,將兩岸基礎置于河道邊坡處。綜合考慮后,橋梁設計采用210 m 下承式鋼箱系桿拱橋。圖4為通順河處效果圖。

圖4 通順河處效果圖
(3)沌口長江大橋
為避讓沌口長江大橋橋墩,道路下穿四環線的橋梁左右分幅,每幅寬度17.75 m。道路下穿處沌口長江大橋梁底高程約42.5 m,該路線橋面設計高程為36.5 m,凈空約6 m(≥5 m),滿足該線路凈空要求。圖5 為沌口長江大橋處效果圖。

圖5 沌口長江大橋處效果圖
下穿橋型結構采用梁式橋,為盡量控制梁高,留足施工空間,減小該橋基礎施工對沌口長江大橋產生的擾動,橋梁主跨宜取75 m 左右。橋型結構采用45 m+75 m+45 m 三跨連續鋼箱梁。為避讓沌口長江大橋橋墩,鋼箱梁采用廠內分段預制,現場焊接拼裝施工。
(4)軍山堤
道路采用路堤結合方式沿軍山堤內側布置。道路位于海倫堡小鎮住宅小區與軍山堤之間,二者平面間距約85 m,滿足道路紅線(55 m)所需寬度。
考慮道路與軍山堤景觀上應協調一致,同時減少對海倫堡小鎮的影響,灘地橋梁橋臺設置在堤外,與軍山堤平交。設計洪水位約28.4 m,堤頂高程約30.5 m,堤外橋梁梁底位于設計洪水水位以上0.5 m。
道路與軍山堤平交后,防汛道路被阻斷,防汛道路利用堤內輔路及增設的通道涵,繞行至原堤頂道路。下穿通道涵寬28.5 m,長26 m,高7.8 m。
由于局部道路高程高于現狀地面高程,需要新建一部分擋墻,因此設計時考慮盡量降低對小區景觀和日照的影響。圖6 為軍山堤處效果圖。

圖6 軍山堤處效果圖
4.1.1 設計原則
(1)道路平面應在規劃紅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沿線道路既有控制因素,以盡量不突破規劃紅線為原則。
(2)平面設計需要滿足技術標準要求,有條件時盡量采用高標準,以提高行車安全性、舒適度,并為將來交通發展留有空間。
(3)與沿線景觀、環境充分結合,重視細節的設計和發揮,體現道路設計的人文精神。
4.1.2 平面設計方案
左岸大道長河段工程起于萬家湖南路,止于小軍山,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為60 km/h。路線全長6.54 m,全線共設置6 處平面交點,最小圓曲線半徑為1 055 m,最大圓曲線半徑為6 000 m,不設置緩和曲線。平面線形指標滿足設計速度60 km/h的要求。
4.2.1 縱斷面控制因素
(1)堤防要求:路堤結合路段,道路高程滿足長江堤防防洪水位要求;堤防壓浸臺布置路段,道路設計高程不低于壓浸臺高程。
(2)相關道路豎向控制標高:沿線平面交叉口路面高程依據規劃控制標高確定。
(3)橋梁高程要求:滿足洪水頻率要求、通航要求、橋下道路凈空要求等。
(4)非機動車道要求:滿足非機動車道最大縱坡要求。
4.2.2 縱斷面設計方案
該段道路設15 個變坡點,最小縱坡為0.3%,最大縱坡為2.45%。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3 000 m,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3 000 m,最小坡長155 m。
斷面布置要結合規劃要求以及沿線構筑物、既有控制因素、綠化景觀等因素,在保障防洪、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進行分段設計,做到合理經濟。
(1)標準橫斷面一
起點段考慮堤防要求,左岸大道標準橫斷面布置(見圖7):5 m(人非混行道)+8 m(輔路)+0.5 m(護欄)+11.75 m(主路機動車道)+1.5 m(中央分隔帶)+11.75 m(主路機動車道)+0.5 m(護欄)+8 m(輔路)+5 m(人非混行道)+8 m(輔路)+5 m(人非混行道)。

圖7 標準橫斷面圖一(單位:m)
(2)標準橫斷面二
灘地橋梁段充分考慮非機動車需求,設置非機動車道。橋梁斷面布置(見圖8):5 m(人非混行道)+0.5 m(護欄)+11.75 m(機動車道)+1.5 m(中央分隔帶)+11.75 m(機動車道)+0.5 m(護欄)+5 m(人非混行道)。

圖8 標準橫斷面圖二(單位:m)
(3)標準橫斷面三
終點段充分考慮堤防要求及景觀需求,斷面布置(見圖9):5 m(人非混行道)+0~15 m(綠化帶)+0.5 m(護欄)+11.75 m(機動車道)+1.5 m(中央分隔帶)+11.75 m(機動車道)+0.5 m(護欄)+8 m(防汛道路)+6 m(人非混行道)。

圖9 標準橫斷面圖三(單位:m)
(1)該項目的建設對于落實規劃、優化武漢長江主軸具有重要意義。
(2)對于濱江城市快速路,工程總體布置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最終確定合理的技術方案。
(3)濱江快速路應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非機動車和行人需求,注重景觀設計,同時應貫徹路堤結合的建設理念,節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