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英
就業教育和就業引導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往往過于關注職業技巧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一項素質——奮斗精神。將奮斗精神融入大學生就業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更能塑造他們的品格,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好地面對挑戰。因此,高校應重視將奮斗精神融入大學生就業教育。
奮斗精神是指個體在面對困難、挫折、失敗時不屈不撓,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勇于挑戰的精神。奮斗精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它包含了勇于面對困難、敢于挑戰自我、不斷追求卓越等多重元素,包括努力奮斗的應然性、艱苦奮斗的實然性、不懈奮斗的持續性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奮斗精神需要篤實力行、求真務實、敢于擔當。篤實力行即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而是把奮斗精神融于日常,腳踏實地,做實做細,從自己做起、點滴做起,從身邊手頭之事做起。篤實力行也需要堅持不懈、永久奮斗。力行需要苦干也需要實干,實干就是要實事求是。因此,奮斗精神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職場必備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具備堅韌不拔、有勇氣等品格,使他們在面對職業和生活壓力時,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
在就業教育中融入奮斗精神,就是要在傳授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這樣可以培養大學生腳踏實地的職業精神,強化大學生努力進取的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理性的就業觀念推動大學生個人發展與實現自我價值,還能促進大學生更好就業。
豐富就業教育內容。首先,要拓寬大學生職業視野,讓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就業指導教師在課程中要拓展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實現高質量就業。應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前置,即在大一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在大學的開端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清楚認知“因何奮斗”“為誰奮斗”“如何奮斗”,科學規劃自身的學習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其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讓學生了解各個崗位所需要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提高學生職業素養,讓學生全面發展。要加強對目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以及畢業生就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最后,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挖掘各類課程中的奮斗育人元素。將奮斗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深刻把握奮斗精神內涵。特別是要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用生動的故事增強大學生對奮斗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強化大學生奮斗信心,凝聚大學生奮斗決心。
拓展就業教育形式。首先,高校應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樹立榜樣,通過講述成功人士的奮斗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奮斗精神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比如對學習進步大、實踐項目多、參與比賽多的學生,授予其“奮斗標兵”之類的稱號。舉辦“奮斗的青春最美麗”“身邊的奮斗榜樣”等主題活動,把奮斗精神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榜樣的力量,使其對標先進,從而激發大學生奮斗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與科學指導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其次,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實踐基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加強對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宣講,鼓勵畢業生創業。部分想要創業,但是資源、經驗都略顯不足的大學生,可以先在實踐基地就業,積累相關經驗和行業知識,讓大學生擁有可以創新創業的空間和平臺。滿足大學生奮斗所需的資源和現實層面的利益訴求。合理爭取并分配政府、社會、學校等各方資源,確保就業渠道暢通無阻。最后,就業指導教師可舉辦模擬招聘會,采用虛擬扮演的形式,從簡歷指導、自我介紹、溝通技巧、著裝談吐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培養,提升大學生求職就業的底氣。
拓寬就業教育維度。首先,強化校內黨風廉政建設,用優秀黨員事跡,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懶惰思想,促進大學生培養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精神。其次,增強教師對奮斗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認同感。教師應該認識到奮斗精神既是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之鈣”,也能成為教師的“精神支柱”,它可以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激發教師奮斗的力量,進而使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增強對奮斗精神的認同感。最后,加強對奮斗精神的推廣與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宣講具有奮斗精神的勞動模范的事跡;在網站、微信公眾號上增設新時代奮斗精神專題欄目,邀請專家學者在網絡專欄上講奮斗,為大學生正確就業觀念培育、奮斗精神培育構建良好的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作為一種“精神環境”,是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而奮斗精神作為一種“精神養分”,它可以不斷豐富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的內容,拓寬和深化校園文化環境的領域,提高校園文化環境的隱性作用。為讓奮斗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功能,高校要用奮斗精神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奮斗信心。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發酵的熱點話題,要敢于及時發聲,積極亮劍,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不良思潮的危害。要積極宣傳全國范圍內的奮斗典型,用英雄模范的英勇奮斗事跡,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擔當。充分利用校內新媒體平臺、展板、條幅、交流分享學習會等線上線下的方式,營造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要將奮斗精神融入社團文化。社團文化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可以將奮斗精神與社團活動相融合,如通過開展社團活動,使大學生在培養興趣愛好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奮斗精神。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心理育人功能。就業教育不僅包括職業技能教育,還應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奮斗精神不僅是展現一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更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奮斗精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通過積極的心理調適,樹立健康理念,擁有陽光心態。另一方面,奮斗精神可以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艱苦奮斗、矢志奮斗和踏實奮斗是奮斗精神的重要內容,艱苦奮斗可以讓大學生理性認識奮斗,矢志奮斗可以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踏實奮斗可以讓大學生的人生腳步走得更踏實、有力。高校應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奮斗精神。
此外,還要強化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認識到這是成長的一部分,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品質。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堅持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明白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
奮斗精神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續關注和引導。高等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奮斗精神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讓奮斗精神在就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得到體現。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奮斗也不只是個響亮的口號,更需要擔當作為的鐵肩膀、真本事,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個人的奮斗與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之間的聯系,發揚奮斗精神,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壯筋骨、長才干,勤奮學習,增長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為國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