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正中

匆匆而來,然后匆匆而去,以這樣的節奏在大地上生活了千百萬年。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初識繁縷,是在孩童時。母親種菜時,我們跟著到地邊玩耍,發現菜地里總會有繁縷頑強地生長著,母親用手薅著,一把一把扯下,然后丟在菜地邊的土溝里,等地里活兒干完,再埋在泥土里,腐爛后做肥料。不幾天,繁縷又在菜地里野蠻地生長起來,那青青嫩嫩的模樣,像是一群不諳世事的頑童,舉著它們的小手,幼稚地宣告著它們的存在。后來,慢慢發現,每到冬春季節,閑田野地里,幾乎到處都是繁縷。玉米生長的時候,它們也能在空隙里找到安身之地,無拘無束地生長著。
喜歡繁縷,還得從我割豬草說起。起初,我一直認為,繁縷是雜草,是野草,沒啥用處。割豬草的小伙伴們告訴我說,繁縷是豬食,豬可愛吃了。我將信將疑,眼見小伙伴們用鐮刀爭搶著把繁縷割下,毫不猶豫地放進背簍里,總算把我的顧慮徹底地打消了。自此以后,每次外出割豬草,我都要留意起繁縷來。有一次,我在一片偏僻的空地里,發現一大片長勢茂盛的繁縷,喜出望外,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割了滿滿一背簍。背回家去,煮熟后喂豬,豬吃得可帶勁了,豬吃食的時候那有節奏的響亮的咚咚咚咚的搭嘴聲,把我高興壞了。從那時起,我便真正喜歡上了繁縷。
我的家鄉把繁縷叫作鵝苗草。到了冬季,土地空閑了,繁縷開始偷偷地鉆出頭來,在土質肥沃的地方,瘋狂地生長著。十幾天的工夫,就讓原本寂寞的土地,頓時有了勃勃生機。這種草喜濕,繁殖能力強,生長迅速,能夠很快地在地面上長出厚厚的一層,像一張綠毯嚴實地遮蓋著,從而讓地面保持一定的濕度,為小昆蟲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場所。我親眼看見,繁縷在干燥的泥土里,長勢就差了許多,不知為什么,我看見干瘦的繁縷時,心里總有一絲莫名的難過。大概是因為有了繁縷,冬季荒涼的山坡才多了幾分春季誘人的綠。
繁縷個頭低矮、細小,平臥在地上,藤藤蔓蔓,牽牽連連。藤蔓里的維管束具有彈性,兩手用力把它外層的莖扯斷,里面的維管束依然相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繁縷的介紹是“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說的就是,繁縷莖管中間部分,莖蔓甚多,斷之仍有縷相連,柔韌如絲。
繁縷不可以常年生長,它選擇了一種更為低調的“活法”——埋藏于地下的種子在12月開始發芽,次年的3—4月份開花結籽,等到微小的種子掉落,悄然歸隱泥土后,整株就逐漸萎縮枯黃,這個生命周期也就完成了。匆匆而來,然后匆匆而去,以這樣的節奏在大地上生活了千百萬年。
繁縷屬于石竹科繁縷屬,其長勢綿密,外形柔軟、細弱,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趴在地上生長的繁縷,開出的花很小,呈白色,像夜里一顆顆遠在天邊的極小的若隱若現的星星,很難引起別人的注意。初看以為有多個花瓣,細看發現它只有五個花瓣,每個花瓣的中間都有一道深一點的缺口,感覺缺口把花瓣分成了兩半,這多像一對兔子耳朵。它的果實是蒴果,由幾個子房組成,里面包裹著數粒圓形的極小的種子,種子的直徑只有一毫米,特別不起眼。
記得有一首贊美繁縷的詩是這樣寫的:“寂寞垣墻寂寞花,鄉村老巷即天涯。春風有意憐幽草,繁縷含英吐素華。”長在寂寞處,開出寂寞花,春風沒有忘記它,不管花有多小,可那也是繁縷的芳華呀!
后來,離開家鄉,在城里生活久了,才知道繁縷是一道美味的野菜。
每到冬春季節,我和妻都會開車到野外去,摘一些繁縷的嫩葉回來,清洗干凈用來炒肉,家常做法就可以;如果你不喜歡,放點辣椒、蒜末等素炒,味道也很不錯。
當然,還可以把繁縷用來涼拌,先用熱水焯一下,去掉土腥味,記住涼拌的時候要燙熟,也就是水開之后放入,等到水再次沸騰之后多煮一小會兒,然后撈出放涼,用辣椒油、蒜泥等拌勻。吃起來,爽嫩可口。
繁縷還可以用來熬湯、煮火鍋等,吃法多樣。繁縷嫩葉吃起來略帶甜味,口感像吃嫩嫩的小白菜,應該能夠滿足多數人的口味。
繁縷還有一定的藥效,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被蚊蟲叮咬后,用繁縷泡水喝,能夠有效地治療身上的紅疙瘩、發癢等。此外,繁縷還有一定的減肥功效,尤其對于濕熱型的肥胖,減肥效果明顯。
也許是小時候愛割繁縷喂豬的緣故吧,我在吃繁縷的時候,心里似乎總有一個小疙瘩。
其實,我心里還藏著一個不愿說出的秘密。要是我小時候就知道繁縷是一道野菜,該多好啊。在青黃不接、無糧可吃、饑腸轆轆的日子,到野外摘一籃嫩嫩的繁縷回來,不論是素炒還是煮湯,我都能津津有味地吃下去,那絕對是我今生吃過的一道真正的終生難忘的美味呀。可惜,那時我真的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