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平


初中地理課程在當前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資源缺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也會降低教學效果。隨著《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踐的深入,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多元化”“實踐化”“互動化”的新樣態發展。在此理念下,“大單元跨學科教學”“單課時跨學科教學”等活動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地理作為一門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課程,包含:地形地貌、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人口遷移、經濟發展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語文、歷史、物理、生物學、美術等學科的融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
跨學科突出在一個“跨”字上,如何“跨”,該從哪個角度“跨”,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雖然當前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開展跨學科教學,但大部分教師仍然保留將其他學科的課程內容融合到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思路,并沒有挖掘“跨”字背后的深刻含義。因此,在開展跨學科之前,教師要圍繞地理課程探尋跨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及要求。
(一)挖掘課程資源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確定跨學科的融合點,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相關的地理知識點、學科間的聯系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由此來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的教學計劃。地理課程包含自然環境、人文經濟、地理技術、環境問題等內容,本身涉及空間理解、地理現象分析等較多。例如,地理的地貌形態與語文人文中的地理背景描述;地理的人口統計與數學的數據分析;地理的氣候系統與物理的能量轉換;地理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學的生態關系。通過識別并整合各學科的知識點和素材,學生能夠在多學科的視角下理解地理知識,拓寬知識視野,并激發學習興趣。
(二)圍繞單元主題
教師設計跨學科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課程的核心主題,圍繞同一主題組織教學活動,而非單純地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教學設計能夠充分融合不同學科的特點,發揮學科所長,確保不同學科內容的有效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中心主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習更加有目的和方向。例如,在教授“氣候變化”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結合科學中的天氣變化原理、歷史中的氣候變遷對文明的影響,以及藝術中的氣候描繪等多學科知識。
(三)創設教學情境
在不同的情境下,學生能接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模擬、案例研究、項目任務等方法,創設真實或貼近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教學,學生可以在模擬的環境中應用地理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學習,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跨學科的內容。
(四)注重教學評價
在跨學科教學中,評價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和綜合化。除了傳統的考試和測驗,還可以采用學生作品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法。評價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如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綜合應用于解決問題上,以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二、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核心路徑
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圍繞單元主題、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教學評價。據此,本文將以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為例,探索如何結合以上四點,實現深度跨學科教學。
(一)立足課程資源,搭建課程平臺
地理課程教學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對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挖掘學生對地理環境和社會現象的思考能力,豐富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地理意識。圍繞地理課程的育人目標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課程的主題,設計教學分支,從而確定哪些課程可以作為跨學科融合的部分,由此實現課程內容的深度整合和學科間的知識互補。
“大洲和大洋”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圍繞課程目標,教師深度挖掘可融合的課程內容,從而確定本節課教學的基本思路,其具體融合內容如表1。
(二)基于單元主題,確定教育契機
為深度利用不同學科的課程資源,促進學生綜合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地理學科的主題進行深挖,組織不同的項目活動,由此實現多學科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地理學科知識,還要對相關學科有所了解,能夠識別和利用這些學科間的聯系,創造性地融入地理教學中。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項目,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批判性思維,如通過實地考察、虛擬模擬、科技應用、團隊討論等多樣化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
“大洲和大洋”一課的主題為“探索世界的地理多樣性”。圍繞這一主題,教師可以設計綜合化的項目活動,具體如下。
項目活動:探索地理奧秘
項目背景:歡迎同學們加入這次學習旅程,在這個探索之旅中,我將帶你們走進一個多彩的世界,了解遙遠大陸的奧秘、深海的秘密以及各大洲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如圖1)。地理不僅是山川河流,還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載體、生物的家園,更是科技的前沿。通過本項目,你們將有機會突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從歷史、生物學、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多個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地理,體驗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融合。
子項目一:與歷史學科融合
探索各大洲的歷史演變及文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歷史學科中的政治變遷、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知識點,學生可以研究不同大洲的歷史背景,了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地理環境如何影響歷史進程。最終,以“歷史線路圖”為子項目成果,展示大洲間的歷史聯系和文化交流。
子項目二:與生物學學科融合
研究大洲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生態。結合生物學學科中的生態原理、物種進化、環境適應等知識,引導學生結合互聯網、衛星地圖、生物數據庫等方式,“線上”考察不同大洲的動植物種類和生態系統,了解生物多樣性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最終,以“生物多樣性地圖”為子項目成果,以此來展示生物學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子項目三:與美術學科融合
為學生提供畫筆、顏料、數字工具等材料,通過繪畫、雕塑或數字媒體等形式,表達對各大洲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的認知和感受。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還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各大洲的地理和文化特色。
子項目四: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
結合當前先進的遙感技術、大數據分析、計算機編程等,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地理信息系統(GIS)探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GIS軟件分析地理數據,對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進行深入探究。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地理學科的理解。
(三)創建跨學科情景,激發學生的熱情
除了圍繞單元主題,設計項目化教學之外,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延伸例子,拓展思路,從而構建課堂“小情景”,以此來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這些情景可以是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案例、歷史事件、科技進展或者文化故事,它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地理知識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的平臺。通過這些情景化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看到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創造力和合作精神。
“大洲和大洋”一課的難點在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確定。由于七年級學生還未掌握確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記憶地圖的方法,因此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此難點,教師可以融合其他學科的學習思路,類比此前學生已經掌握的學習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利用數學的坐標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緯度和經度來理解和記憶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通過類比數學中的坐標定位,學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地圖上的位置關系;結合歷史中的探險故事或旅游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發現和命名背景,通過故事化的內容呈現,學生可以在有趣的情景中記憶復雜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親自動手繪畫,鼓勵學生創作自己的世界地圖,包括繪制大洲和大洋,并標注主要的特征,通過這種創作過程,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地理位置的記憶,還能在藝術創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四)優化教學評價,提升課程質量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方法多為單一的書面考試和測試。這種方法能幫助教師快速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不利于評估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思維和合作精神?;诙鄬W科視角下,教學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據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景闖關、PPT制作展示等多元化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深入學習。
例如,在學完“大洲和大洋”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模擬聯合國會議,讓學生代表不同的大洲進行展示和討論,這樣的活動不僅要求學生對大洲的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還需要他們進行有效的信息整合和公共演講。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個“地理探險”項目,要求學生團隊使用地圖、氣象數據和歷史信息來解決一個真實的世界問題,如氣候變化對某大洲的影響,或是規劃一條環球旅行路線。
綜上所述,跨學科教學的本質在于補充單學科知識的局限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通過圍繞單元主題確定教育契機、設計綜合化項目以及構建小情景教學,教師可以有效地整合歷史、生物學、美術、信息科技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種多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識,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互動技能。
(作者單位:莊浪縣南坪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