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媛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精選和設計課程內容,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占本學科總課時的10%,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跨學科的融合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各學科相互孤立,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是相對固定的。而跨學科融合教育則強調學科間的相互聯系。是在現代社會,各學科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
在新課標背景下,作為一名初中生物學教師,我開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嘗試和探索。比如,巧妙地將古詩詞與生物學教學內容融合,在校園中開設了一節實景植物課;又如借力語文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學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等。
一、生物學遇語文,實景融教學
當詩情畫意的語文與嚴謹求真的生物學相遇,會碰出怎樣的火花?你能想象學生在生物學課堂上一邊高聲吟誦,一邊探索草木的場景嗎?在備課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一節“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時,我忽然想到很多文章詩句中都有對植物的描寫,單是《詩經》中就出現過150多種植物,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但是現在的學生久居鋼筋水泥的城市之中,已經遠離了田野和植物,學生對書中的植物很陌生,甚至已經不知道書本中的那些植物是什么了。我是一名生物學教師,從小喜愛文學,有一定的語文功底,于是我嘗試了跨學科融合教學,師生共同體驗了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
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在校園內進行了多次調查,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能夠確認名字的常見植物有30多種;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我又利用“形色”等植物識別軟件和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共計發現校園植物多達40余種。其次,我在備課時根據這些植物的種類,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文章詩句等語文方面的資料進行整合,編制學案。
大約一周后,這堂融合課終于開始了。我們先回憶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經典片段,引入今天的課程:“同學們,在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書里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最經典的第2自然段,讓我們齊聲背誦。‘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今天的生物學課是一節戶外課,我們要到校園這個‘百草園里一探究竟。”我的話音剛落,學生沸騰了。原來每個學生內心都有一種想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念頭。
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一邊觀察、認識植物,一邊講解它們的品種、習性等生物學知識。然后我們一起吟誦和這些草木相關的詩句,講述其中包含的寓意,了解它們深厚的淵源及其與中華文化的聯系。比如,當我們路過池塘邊的草地,遇見一大片苔蘚時,我用手機播放了央視《經典詠流傳》里在貴州支教的梁俊老師和學生合唱的歌曲《苔》。同學們聚在我的身旁靜靜聆聽,有些學生還跟著優美的旋律輕輕哼唱起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源自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苔蘚雖然生長在缺少陽光的地方,‘苔花也很小,但它卻沒有自慚形穢,仍然像牡丹一樣綻放自己。我們也要在逆境中堅強、自信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一旁的同學們聽后點點頭。我話鋒一轉:“可是,這里的‘苔花真的是苔蘚的花嗎?”同學們瞪大了眼睛,仿佛在反問我:“難道不是嗎?”我笑著解釋:“其實,苔蘚植物都不開花,那么詩人筆下米粒般大、形色如花的結構究竟是什么呢?我們能在苔蘚植物體上找到相似的結構,如花狀的植物體、生殖苞葉、生殖托或色彩美麗的孢子體等。詩人袁枚居住的小倉山隨園,位于現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于是我們可以推測,‘苔花可能是南京城或周邊某些苔蘚植物體上的這些結構,但‘苔花絕對不是生物學意思上真正的‘花哦。”
我們來到操場上,走進小花園;我們抬頭仰視一棵大樹、俯身注視一株小草;我們一起抱了抱樹莖、摸了摸樹葉、嗅了嗅花香……誦讀的時候,學生搖頭晃腦,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生物學和語文,一理一文,在同一節課上交替進行,讓原本有點單調的理論課變得活靈活現、詩情畫意;讓原本抽象難懂的詩句走進了現實,走進了學生心里。這是同學們第一次來到戶外上課,雖然他們對校園并不陌生,但對校園內的植物卻從來沒有這么近距離地觀察和深入了解過。同學們邊聽邊認真做筆記,生怕錯過任何一個信息。今天的課程,我與學生一起親近自然、認識植物,同時還與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植物背后的文化,親自感受、用心體會,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我相信學生對植物的興趣不會只停留在這一節課上,因為這節課已經喚醒了他們對植物的喜愛、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探尋自然和人文的奧秘將成為他們一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使他們受益終生。
二、巧用打比方,突破重難點
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怎樣才能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呢?我開始嘗試借助語文之力突破教學重難點。
比如,在學習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有這樣幾個重要的知識點:“DNA上有許多攜帶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段,可以控制生物體不同的性狀。像這些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叫作基因。”“每個DNA分子上都有許多基因。”課堂上我反復強調:基因是“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而不是“任意”的片段。所以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而不是“一個”或者“無數”個。可是到了課堂反饋時,仍有不少學生在這些地方出錯。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即使學生當時強記下來,過不了幾天,還是會把這些反復強調的重點忘掉。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并不理解,當然容易忘記。就在我感到苦惱的時候,不經意間抬頭望了望窗外。此刻,外面春光燦爛,我不由脫口而出:“今天天氣真好!”靈光一閃,我有了一個好主意。
再次上課時,我一進教室就對學生說:“今天天氣真好!”邊說邊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看黑板,這句話由什么組成?”我很認真地問。同學們笑了,他們可能在想,今天老師是要教我們語文嗎?有學生回答:“詞組。”
我繼續問:“這句話里有幾個詞組?分別是哪些?”“今天、天氣、真好,一共3個。”學生回答。
“如果把一個DNA分子看作一個句子的話,句子里的詞組就相當于‘基因。”我一邊說,一邊故意用紅筆在黑板上的句子下畫線,“今天天/氣真好!我可以這樣劃詞組嗎?”話音剛落,全班學生笑成一團。
“大家都知道這樣不可以。”我提高了音量,示意同學們安靜下來,“因為詞組都是有特定意義的,不是隨便幾個字在一起就可以叫詞組。同理,基因不是DNA上的任意片段,必須是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才能叫基因。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句子里有許多詞組,一個DNA分子里也有許多基因,不是一個,也不可能是無數個。”同學們聽了紛紛點頭,有些同學還夸張地給了我一個恍然大悟的表情。
就這樣,我用“一句話”,用打比方的方法再次強調了上節課的重點,輕松解決了上節課沒有解決的難點。后來我用這個方法在其他班上新課,也收到了同樣的好效果。我相信,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才能印象深刻,這比死記硬背更令人難忘。
三、新編順口溜,輕松記概念
嘗到甜頭的我,很快又有一個好點子。二十二章第二節是“人的性狀和遺傳”,本節目標之一是“說出生物的相對性狀”。教材上“相對性狀”的定義是:同種生物的一種遺傳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所以必須同時滿足“兩同一不同”才可以說是相對性狀,即同一種生物和同一種性狀,不同的表現類型,如人的單眼皮和雙眼皮。說起來簡單,但學生做練習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會掉進“陷阱”,如判斷“豌豆的圓粒和皺粒”是不是相對性狀?只靠教師反復強調、說教的效果并不好,學生還是經常會做錯。如何讓學生主動去“留心”呢?
靈機一動,我換了個方式,編了一句順口溜。靈感來源于課堂練習中的題目:請判斷以下是生物的相對性狀嗎?(1)馬的棕毛和牛的黑毛。(2)人的直發和雙眼皮。很明顯,第(1)題考查了是不是“同一種生物”,第(2)題考查了是不是“同一種性狀”。有一句俗語“風馬牛不相及”,用在這里不是正好嗎?于是我信手拈來,立刻說道:“這正是‘風馬牛不相及,頭發眼皮不能比啊!”學生一聽又笑了,樂呵呵地重復了一遍。他們可能在想,老師真逗,想出這么句順口溜。大家笑著、說著,也都記住了:“風馬牛不相及”——注意得是同一種生物,“頭發眼皮不能比”——注意得是同一種性狀。此后做到這類題目,大家都會心照不宣來句順口溜,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果然這類題目的正確率明顯提高了。
四、妙用類比法,過程情境化
進入生物學小中考復習階段時,有學生提出:還是不明白植物細胞什么時候吸水,什么時候失水?這個知識點出現在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植物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因為涉及溶液、濃度和濃度差,當時的學生還沒有學過相關物理知識(八年級才開設物理課),所以盡管教師采用實驗、演示等方法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對七年級學生而言,判斷植物細胞是吸水還是失水,仍然是個難點。于是我又解釋了一遍,此時的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物理知識,大部分學生可以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了。
但是個別學生,從他們的眼神和做錯的習題里,我知道他們仍然是存在疑惑的。于是我嘗試用“類比”的方法幫助這些學生理解:把植物的吸水和失水過程想象成“拔河”。大家都知道,拔河時,哪邊力氣大,繩子就被拉到哪邊。同理,土壤溶液和根細胞液也在“拔河”,而“水”就是它們爭奪的那根繩子。誰的濃度大(想象成力氣大),水就會到哪邊。如果此時根細胞液溶液濃度大,則水流的方向是從土壤到根細胞,根細胞自然就表現為吸水……配合著屏幕上模式圖(見圖1)的箭頭方向(水的流動方向),我還做了個“拉拽”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方法,將原本抽象的內容,變成了生動、形象的過程,充滿畫面感,學生印象也很深刻。
五、謎語和成語,導入更有趣
教材上還有其他運用“語文”助力生物學教學的例子,如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中,由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有個白胖子”引發學生思考果實的結構,極富趣味。七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三節“人體感知信息”,則直接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導入新課,主題明確。這樣的例子教材里還有很多,更多的則等待教師去開發利用。
傳統的死記硬背,學生容易遺忘,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印象深刻。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根據教學內容,巧妙運用打比方等方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突破生物學教學的重難點。巧借語文之力,不僅可以打通生物學課堂的“任督二脈”——重難點,還可以用于“導入”“設問”……幫助學生輕松學習、愉快學習。只要我們擁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善于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就一定能讓初中生物學課堂成為“生動”課堂。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十二初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