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虹,方忠權
(北京聯合大學 旅游學院,北京 100101)
2019 年,湖北省實現旅游總收入6927.38 億元,接待旅游人數達到6.06 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1%和12.29%,旅游業收入占全省GDP 總量的15.12%。[1]旅游業成為帶動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湖北省旅游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將湖北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2]
作為衡量旅游業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學術界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開展了廣泛研究。馬法爾達·戈麥斯-維加和畢曉梅認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是能夠讓目的地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多吸引力的各種旅游資源或因素。[3]Cao Qian 等以旅游核心競爭力、經濟環境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等因素構建了EAP 山地旅游競爭力模型。[4]袁露等構建的鄉村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社會經濟、資源稟賦、區位條件與目標市場等三個因素。[5]郭艷俊等基于不同目的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產業發展規模、產業環境及產業增長潛力等三個維度。[6]關于競爭力評價方法與實證分析,李文龍等[7]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分析了內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熊鷹等[8]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環洞庭湖城市旅游競爭力。張濤[9]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評估了山東省17 個地市旅游目的地競爭力。Huang Peipei 等[10]運用熵權法,分析了福建省旅游競爭力。李國兵和田亞平[11]、袁勝軍和王仕倩[12]采用熵權法和TOPSIS 法,分別對珠三角城市、云南省16 個州市旅游目的地競爭力進行研究。Saxena 等[13]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馬圖拉和阿約提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進行評估。
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選取13 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湖北省17 個市州的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水平進行綜合分析,目的在于提升湖北省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實現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
1.主成分分析(PCA),是通過降維的方式,將較多的原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用較少的主成分反映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并且消除各指標之間的相關影響。
2.聚類分析(CA),是根據數據本身的特性,將全部數據分成不同的類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使相似性的數據歸為同一類,而不同類之間的數據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為確保數據的可靠性,本研究選取湖北省17 個市州2019 年度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2020年湖北省統計年鑒》、湖北省17 個市州2020 年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湖北省文旅廳和各市州政府等官方網站,部分數據基于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信息經過重新計算得出。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湖北省17 個市州實際情況和數據可得性,本文從旅游市場、旅游供給和旅游相關支持三個維度,選取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游客量等13 個指標構建湖北省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
首先采用Z-score 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做效度檢驗。如表2 所示,KMO 值為0.631>0.6,巴特利特球檢驗中顯示Sig.值為0.000<0.05,表明所有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顯著,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計算13 個指標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等。如表3 所示,前2 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二者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91.032%,能夠有效解釋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前2 個特征值作為主成分,并命名為F1、F2。運用愷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得到旋轉后的主成分矩陣(如表4 所示)。

表3 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表4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第一主成分F1在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游客人數、入境游客人數、旅行社數、GDP、郵電業務總量、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企業數及住宿和餐飲從業人數等指標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場規模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第二主成分F2在A 級景區數量、星級飯店數量、年客運總量及旅客周轉量等指標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資源和交通通達狀況。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可以得到兩個主成分得分表達式和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綜合得分表達式。表達式中變量X1-X13.是原始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值。
主成分得分表達式:
綜合得分表達式:
F=0.733F1+0.178F2
根據公式計算湖北省17 個市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得分,并按分值進行排名(如表5 所示)。從綜合得分和排名來看,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十堰市、黃岡市、荊州市綜合競爭力較強,分值大于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恩施自治州、咸寧市、孝感市、黃石市、荊門市、隨州市、鄂州市、神農架林區、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綜合競爭力較弱,分值小于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在于,武漢市等6 個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或旅游資源豐富,咸寧市等11 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或旅游資源相對匱乏。可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整體水平與經濟實力相符。

表5 湖北省城市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得分
從主成分F1得分和排名來看,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十堰市、荊州市得分大于0,說明這5 個城市在旅游市場規模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具有明顯優勢;而黃岡市、恩施自治州、黃石市、咸寧市、孝感市、荊門市、隨州市、鄂州市、神農架林區、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旅游市場規模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
從主成分F2得分和排名來看,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黃岡市、十堰市、恩施自治州、荊州市、咸寧市得分大于0,說明這8 個城市的旅游資源條件和交通通達程度較好;而孝感市、黃石市、荊門市、隨州市、鄂州市、仙桃市、神農架林區、天門市、潛江市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需要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和道路交通建設。
1.強競爭力城市:武漢市。武漢市是湖北省會城市,九省通衢之地,具有較強的區位優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省首位,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較早,基礎設施健全,旅游目的地競爭實力最強。
2.一般競爭力城市:宜昌市、黃岡市、襄陽市、十堰市、恩施自治州、荊州市、咸寧市、孝感市。宜昌市、襄陽市和十堰市三市GDP 位居全省前列,擁有三峽大壩、古隆中、武當山等著名景區,旅游市場規模較大;黃岡市、荊州市和孝感市三市經濟實力較強,交通便捷,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市場;恩施自治州和咸寧市兩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經濟收入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較大。從總體上來看,這8 個城市具備一定的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3.弱競爭力城市。黃石市、隨州市、荊門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神農架林區、鄂州市。這8 個城市社會經濟實力薄弱,旅游資源比較匱乏,因此要積極開發旅游資源帶動旅游業發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競爭力。

圖1 湖北省城市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聚類分析譜系圖
分析結果可知,湖北省各城市之間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差異明顯,可以分成強競爭力、一般競爭力和弱競爭力三類,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旅游市場及旅游資源、交通等方面存在差距。
1.加強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各城市之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不一。以武漢市為中心,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強武漢周邊黃石市、黃岡市、鄂州市、孝感市、天門市、仙桃市、咸寧市、潛江市等“1+8”城市圈成員之間的合作,形成區域聯動;以武漢市、宜昌市為支撐,串聯長江沿線的城市群,整合各市特色旅游資源,打造長江旅游黃金帶。區域協同發展,能夠優勢互補,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帶動湖北全省旅游業共同發展。
2.打造差異化旅游產品
對于旅游資源缺乏或開發不足的問題,因地制宜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拓展旅游市場。東部地區,包括鄂州市、咸寧市、黃岡市、黃石市和孝感市,依托紅色資源、工業優勢、以溫泉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等條件,開發紅色旅游、康養旅游、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中部地區,包括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荊州市和襄陽市,楚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著力打造歷史文化體驗型旅游產品。西部地區,包括恩施自治州、神農架林區、十堰市和宜昌市,擁有豐富的自然山水旅游資源,應以生態旅游產品作為核心旅游品牌。
3.創新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能力。一方面,為促進各城市社會經濟及旅游的發展,應深化旅游與文化、體育、工業、農業、科技、教育等多行業融合發展,開發創新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消費需求,以旅游業帶動相關支持產業的發展,從而激發地區經濟活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場規模小、旅游接待能力薄弱的城市,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增加旅游目的地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