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西塬 房廣順
中國古代詩文、繪畫、書法、建筑、雕塑、音樂和戲曲等本身就是傳統藝術形式,同時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從傳統民間工藝,到飲食文化,再到名勝古跡等,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資源。
中國原始彩陶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廟底溝的花瓣紋彩陶盆,圍繞著彩陶進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賞,能在彩陶有限的圓面中體會到一種無盡的意味,而這種“游目”正是后來中國繪畫和中國園林的一個基本審美原則。中國遠古青銅器也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如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體現出中國藝術厚重質實的一面。中國古代建筑,從有據可依的西安半坡原型住房和大型房屋開始,就一直與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連,如“天圓地方”體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念,后來又隨著文化的發展逐漸豐富。陵墓雕塑的優秀作品如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乾陵的飛馬等,宗教雕塑的優秀作品如敦煌彩塑中的菩薩,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珍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與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與明清小說,都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中和之美,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正是中華民族平和、寬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文學中的積淀。傳統器物文化資源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