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奇
在中方支持下,沙特和伊朗日前在北京舉行對話且達成北京協議,中沙伊三方簽署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系,開展各領域合作。這不僅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能力體現,同時也彰顯了中國長期以來堅持的伙伴外交與不干預他國內政原則兩大“法寶”,對全球安全事務帶來創新性影響。
長期以來,在美西方對中國外交的評論中,有些人認為中國“之所以在安全事務上缺乏影響力,是因為中國長期堅守伙伴外交與不干涉內政原則”,因此只能被動接受地區安全架構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此外,還有一些西方觀察者認為,伴隨著中國實力的崛起,中國也將走上同西方一樣的“結盟''與"對外干涉”的老路。然而,通過此次對沙伊兩國的協調,可看出中國以廣泛的伙伴關系和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方式,為中國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積累了成功經驗,進而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貢獻。
首先,“拉幫結派”注定難走得長遠,平等相待的伙伴關系體現尊重。
在過去西方大國對中東地區的安全事務協調中,聯盟關系是其實現所謂“區域和解”的基礎。無論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戴維營和談”,亦或是2020年達成的《亞伯拉罕協議》,其基礎都是美國必須與和談參與的一方或雙方存在聯盟關系,并且這種聯盟關系具有非常強的排他性。
這一模式雖然使得外部力量可通過聯盟關系對參與和談的盟友進行控制或施壓,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此類“和平成果”通常具有更強的負外部性。和談參與國雖然同意結盟,但這也意味著其對于美國所主導的聯盟對抗外交的部分認可,進而使得其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有所惡化。在這樣的思路主導下,域外大國在中東地區所主張的和平協議,實際上亭致當地呈現出局部和解但總體惡化的態勢。
而在此次沙伊對話中,中國憑借的是在該地區多年堅持的戰略伙伴關系。在很長時間里,中國秉持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的伙伴外交,在伊朗與沙特兩國之間從不拉幫結派,先后與雙方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實踐表明,正是由于這種平等的伙伴關系,使得中國獲得了談判斡旋所需的公信力。在針對沖突雙方的斡旋調解中,調解方的公. 正程度是影響斡旋成功的關鍵。
其次,插手干涉只會帶來更嚴重安全困境,勸和促談才是根本之道。
此次沙伊和解,也呈現出新時代全球性大國介入沖突問題新模式。在過去很長時間,直接采取軍事干預,通常被認為是美西方大國處理沖突問題的主要模式。這一模式的突出例子就是海灣戰考后美國在中東地區所實施的西徒(巴以)和談、東遏兩伊(伊朗與伊拉克)的策略,以及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目前,美國在中東地區還有近8萬人的駐軍,并且在伊拉克,敘利亞等熱點沖突地區也有武裝部隊存在。雖然這一龐大的軍事干預力量在明面上穩定了美在中東地區的存在,但實質卻在該地區制造了嚴重的安全困境。
最為重要的是,中東地區許多國家民眾對美方干涉并不認同,這也成為美國在此地區推動所謂和平倡議的重要掣肘。而中國長期以來在中東地區秉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正因為此,使得中國獲得了該地區國家和社會的普遍信任,進而構成了中國解決熱點問題的政治介入與政治解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此次中倒促成沙伊達成復交,也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中國智慧體現。
可以預見,在全球安全倡議背景下,未來中國將進一步開辟伙伴關系、不干涉內政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的影響空間,不斷探索中國外交在調解全球沖突問題中的作用,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中心學者)
環球時報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