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學生的解題能力是高中數學課堂需要培養的能力之一,高三數學解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 在教學中,通過解題方法指導、解題思想滲透,建構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形成解題模型,理解數學的本質.
[關鍵詞] 對話教學;解題能力;數學本質
作者簡介:吳麗華(1984—),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工作.
高三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解題教學,通過試題講評,復習高中數學知識、解題方法,在解題過程中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解題教學并不是單純地講解試題,而是建構知識體系,實現知識重構,升華數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理解數學知識內涵的目的. 但在實際的解題教學中,雖然教師講解了大量試題,學生做了大量習題,結果卻收效甚微,學生獨自解題時依然困難重重,一籌莫展,對數學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教師感覺知識點太多,太凌亂,無法面面俱到;學生則非常苦惱,花費了大量時間做題,自己上課能聽懂,獨自卻不會做,以致考試成績沒有明顯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1)沒有認清解題教學的目的,不能理解試題考查的本質,對問題沒有全面理解;(2)不能全面整合試題的有效信息,導致解題受阻;(3)解題思路缺乏直觀認識,難以建構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4)缺乏解題方法之間的聯系和問題的預判經驗;(5)做題時間耗費太多,影響了學習信心和精力,導致求知欲不足.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聯系教學實踐進行一些嘗試和思考,從對話教學的角度進行高三解題教學,讓學生在對話中暴露解題思路的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和指導,讓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去發現題目中的信息并進行交流,尋找解題的通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解題的最優路線,進而收獲成功的喜悅. 在解題教學中不僅要關注解題過程,更要關注解題后的反思引導,使學生在交流解題心得的過程中,提高解題技巧,提升解題效果,培養核心素養. 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思考,以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的解題教學為例,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有效提升解題教學的實效性.
研究背景
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是常考題型,通常三角形的邊、角或面積是最值考查熱點,而且這類問題復雜,在考試中常與函數、不等式等知識點相結合,問題的綜合性強,知識點涵蓋范圍廣,解題的難度大,屬于中高檔題型或壓軸題型,因此有必要對這類問題深入研究,幫助學生理清這類問題的解答思路.
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單純依靠大量做題和講題是收效甚微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能夠從知識的內涵中理解命題的意圖和考查規律,把握數學的本質和特征,從而總結規律,迅速解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歷史背景和由來過程,全方位地理解知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轉換角色,主動對話,在對話中找到相關要素,尋求解題思路,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建構知識間的聯系,從中體會和領悟解題方法,發展思維品質,提升核心素養.
教學片段
1. 講知識,說過程,與數學家對話
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數學史,教師可以結合知識背景融入教材內容講解知識,使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有機融合歷史知識與課程內容,深刻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知識的內涵. 通過營造濃厚的數學文化氛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產生與應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在學習三角形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三角形的歷史背景進行講解.
師:研究三角學的本質就是研究圓,三角函數的實質表示勻速圓周運動. 現代三角學的開創者叫歐拉,他第一個發現三角函數可以用單位圓中的有向線段表示,所示稱為圓函數,他還對三角形進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從而得出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釋了三角形的性質和數量關系,確定與構成了三角形的理論性質. 三角形以三個頂點的位置、邊長和角的大小等表示其形狀,因此研究三角形的相關問題都是以邊、角等綜合考慮的.
例題1:若△ABC的內角滿足sinA+sinB=2sinC,求cosC的最小值.
例題2:在銳角三角形ABC中,sinA=2sinBsinC,求tanAtanBtanC的最小值.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道題,都是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對于這類問題,能談談你的看法嗎?
2. 想意圖,理思路,與命題者對話
試題的背后是命題者對知識的深度思考和知識內涵的精確把握,命題者以試題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考查手段,達到檢測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意圖[1]. 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對命題意圖的把握,全面了解考查的目的和方法;要發展學生的深度思維,實現高效學習,使其能夠快速準確地掌握解題規律,掌握解題方法.
生1:解決三角形的邊、角和面積的最值問題,需要用到的知識包括正弦、余弦定理以及基本不等式等.
師: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類問題為什么會經常成為考點呢?
生2: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考查的角度比較多,使用的解題方法非常豐富,可以從性質和數量關系等多個角度切入,突出了高中的核心數學知識,如三角函數、基本不等式等. 因此這類問題受到出題者的歡迎.
……
本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命題者的意圖并表達出來,深入了解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和考查的目標,從而把握命題規律,了解命題的一般方法,有助于學生順著命題者的意圖把握試題結構,找到突破試題的關鍵,建構試題模型,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定目標,說方法,與試題條件對話
教學目標是引領課堂的方向,教學過程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才能使整個課堂具有靈魂. 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習的主體對象,反思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引向哪里,學生怎樣才能到達,最終到達了沒有.
例題3:在△ABC中,B=,求cosA+cosC的最大值.
師:同學們觀察這道題,能否思考一下這道題的類型、解答方法和本質?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3:這道題的類型是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應用的知識是余弦定理. 因為本題的前提是在△ABC中,所以通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可知C=-A,利用兩角差的余弦公式進行分解,再通過輔助角公式可得cosA+cosC=cosA+cos-A=sinA+,其中A∈0,,因此當A=時,cosA+cosC的最大值為1.
師:非常好,生3求出了最大值,那么有沒有同學有其他方法呢?
生4:這道題還可以將關于A的三角函數變成關于C的三角函數,從而求出最大值. 具體過程如下:cosA+cosC=cos-C+cosC=sinC,其中C∈0,,所以當C=時,cosA+cosC的最大值為1.
師:這個方法也非常好. 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兩種方法的根本思想是什么?歸納一下解這類題的規律.
生5:這兩種方法的根本思路就是消元. 題中有三元,分別是A,B,C,等式關系有兩個,分別為B=和A+B+C=π,因此可以根據條件B=和A+B+C=π,通過消元或變元轉化為一元的三角函數求最值.
師:講解得非常透徹. 理解了上述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的本質后,讓我們回歸例題1和例題2,檢測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生6:同例題3一樣,這兩道題都有三元,分別是A,B,C,都有兩個等量關系,分別是A+B+C=π和sinA+sinB=2sinC,A+B+C=π和sinA=2sinBsinC,因此也可以利用消元或變元的方法進行解決.
解決問題并不一定直達目標,解決過程可以是階段性和循序漸進的,只有在已知條件與結論之間搭建起通道,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切入解題關鍵. 教學中引導學生與試題條件和結論對話,理解問題的本質,與同伴進行交流,在質疑、尋找、認可的過程中捕捉問題的顯性和隱性條件,通過挖掘問題的內涵,尋求解決之道.
4. 談想法、理本質,與數學思想對話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方法和知識的本質認識,理解數學思想,才能真正掌握數學學習的精髓. 數學思想體系的建立,可使學生以更高的視角理解知識,掌握解題方法,理解問題本質;可使學生熟練運用解題方法,不再只是通過單純的模仿和簡單的重復進行學習,從而促進解題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水平的發展[2].
師:通過我們已學的代數知識,相信同學們已經知道了方程的變元個數、條件等式的個數以及條件不等式之間的關聯性,決定著方程解的范圍以及解的存在性. 通過變元的選擇與轉化,優化需要研究的方程,是研究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決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的基本思路是通過變元、消元和轉化等方法,簡化問題后再解決問題.
生7:老師,我發現了另一種變元方法. 設例題1中△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利用正弦定理把題干中的等式化簡為a+b=2c,再利用余弦定理,用a,b,c表示cosC,從而通過變元和消元進行求解.
師:非常好,下面請同學們繼續解題.
生8:從變元的角度進行分析,例題2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以及兩角和的正弦公式,將已知條件sinA=2sinBsinC轉化為tanB+tanC=2tanBtanC,則A,B,C三元就可以變為tanA,tanB,tanC三元了.
生9:例題2也可以轉化為問題“已知在銳角三角形ABC中,tanB+tanC=2tanBtanC,求-tanBtanC的最小值”,也就是說可以把例題2的三元看成是tanB+tanC和tanBtanC兩元.
(全班熱烈鼓掌,大家都贊同生8和生9的解法)
通過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的解答分析,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感受到了一般函數在此類問題中的應用,從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中,總結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通式通法,達到了提高解題效率、領悟數學本質的目的.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通過觀察解題步驟、梳理解題方法、檢查解題思路、探究解題本質,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 談感悟、促提升,與知識整體對話
數學教學不能僅僅就單個知識點進行講解,要關注知識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形成整體性的認識. 教師從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的淵源和背景出發進行闡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不同領域間的區別,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試題講解既是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講解,更是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通過厘清和轉換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實現對知識更高層次的理解,認識數學的本質.
師:這類問題如果我們想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可以再看一個數學模型:三角形的一個角和對邊固定,求解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
例題4:已知△ABC的三個角分別為A,B,C,其對邊分別是a,b,c,a的值為2,并且角A等于,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生10:根據剛才的解題方法來看,這道題共有六元,分別為三個角和三條邊,由此需要的等式條件就更多了.
生11:這道題是三角形中的最值問題,因此角可以利用隱性條件——三角形的內角和——進行轉化,而邊則可以利用正弦、余弦定理進行轉化,從而通過消元或換元轉換成只有邊或角的最值問題. 我選擇邊的角度進行求解(解題過程略).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相互聯系和整體的關聯性,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試題中的隱含知識和本質,從而構成一個更深層次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網絡.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目標,才能使學生通過對話,理解問題的本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要從知識的整體性出發,以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式為基礎,以符合學生思維順序的教學活動為根本,科學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智慧,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對話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在積極交流、主動質疑、深入探究中形成自我對數學的認識.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建構數學模型,實現自我價值,領會數學品質,真正將數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 喻平.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析取的實證研究[J]. 數學教育學報,2016,25(06):1-6.
[2] 蘇華強. 關注模型教學,拓展解題方法——“胡不歸問題”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J]. 中學數學月刊,2018(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