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巾 文 金鈴兒 編


巴曼發起了一項關于民族自豪的運動,讓孩子可以驕傲地說他們的村莊是大禿鸛唯一的家園。

巴曼戴著大禿鸛形狀的帽子
一位名叫普尼瑪·德維·巴曼的印度生物學家,獲得了2022年的“地球衛士獎”,這是聯合國授予的最高級別的環保榮譽?!暗厍蛐l士獎”是為了表彰那些在預防、阻止及逆轉生態系統退化方面采取變革行動的人。巴曼一直致力于保護大禿鸛,而且,她帶領的保育組織,完全由并無專業背景的女性組成——團隊成員創作并出售帶有大禿鸛圖案的紡織品,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備受偏見的鳥類,同時也讓自己實現經濟獨立。
一個野生生物學家,一種遭人嫌棄的瀕危鳥類,一個全由女性組成的草根組織,是如何達成了一個人和鳥都受益的世界?
大禿鸛高約1.5米,有一雙銳利的藍色眼睛,一根細長的黃色脖子,大部分是禿頭(有些還留存幾根黑發),步態僵硬好似軍人。它們的英文名“greateradjutant”里,adjutant意為“副官”,就是來源于它們的奇怪步姿。

加爾各答市政府法團的徽章上,左右有兩只銜著蛇的大禿鸛。
然而,印度人卻將它們稱為“hargila”,意為吞骨者,因為它們以腐肉和內臟為食。食腐動物的特征,加上不算可愛的長相和臭味頗大的糞便,這些讓當地人覺得,大禿鸛是不干凈的,會攜帶厄運和疾病,是不祥之兆。所以,人們經常驅趕它們,還砍掉它們筑巢的樹。
其實,大禿鸛不是生來就這么悲催,它們也曾經有過輝煌時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大禿鸛被認為是高效的食腐動物而受到保護。在1896年,它們甚至出現在了加爾各答市政府法團的徽章上。
但半個世紀后,這種鳥在加爾各答已經銷聲匿跡,再加上政府想要擺脫殖民色彩,新設計的徽章里便不再有大禿鸛的圖案了。
不僅是在加爾各答,其他地區的大禿鸛數量也在大幅度下降。隨著城市化加速,大禿鸛賴以生存的濕地被占用或者受到污染,再加上曾經士兵還捕獵甚至以獵殺大禿鸛取樂,大禿鸛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在2016年,大禿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今天,世界上只有不到1200只大禿鸛,不到一個世紀前數量的1%。
然而,即便數量稀少,大禿鸛本身的怪異加上當地人的嫌棄,仍讓它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保護。
但巴曼卻被大禿鸛深深吸引。在五歲的時候,巴曼被送到祖母家撫養。祖母常常帶她去附近的稻田和濕地里辨認鳥類,并教她給白鷺和鸛唱歌。從此,巴曼對大自然和鳥類產生了依戀,后來攻讀了生態學和野生生物學。
在大學期間,教授們提及了瀕臨滅絕的大禿鸛,但巴曼從來沒有在祖母的稻田里見到過這種鳥。當時,她還在非營利性動物保護組織阿拉亞克做志愿者,發現人們的興趣只限于犀?;蛘呃匣⒌扔形Φ奈锓N。它們出現在社交媒體上、衣服上、廣告里,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資助。而沒那么可愛有趣的動物們,比如大禿鸛,就無法得到大家的青睞,哪怕它們的數量反而更加稀少。
這些經歷,就像種子一樣埋在巴曼心里;直到2007年,巴曼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了。


經常在垃圾填埋場活動的大禿鸛,它們會吃到塑料和有毒物質。

在大約20種鸛種里,大禿鸛是最少見和最瀕危的物種之一。
當時的巴曼正在為博士論文做實地調查。這一天,她親眼看到一位村民砍掉了大禿鸛筑巢的樹,樹上有9個大禿鸛的巢,小鳥一只只掉在了地上,其中幾只當場死亡。雖然她能夠救下還活著的雛鳥,但她無法說服憤怒的村民。他們覺得大禿鸛污染了環境,必須要砍掉樹木。
自此,巴曼找到了比攻讀博士學位更重要的事情——把人們對大禿鸛的仇恨化為友善。她要說服村民:大禿鸛是人類的清道夫,有助于環境衛生和疾病控制,不應該傷害它們。
但是,憑一己之力,巴曼難以改變公眾的印象。她在當地展開宣傳大禿鸛的活動時,遭到了很多冷嘲熱諷。直到有一次,她在一個村莊里參加傳統的迎嬰聚會時,突然意識到了孕婦和母親,以及大禿鸛之間的聯系。
她開始為大禿鸛舉行迎嬰聚會,將鳥類的母性和人類的母性聯系在一起,并試圖讓更多女性站出來,一起保護大禿鸛。

巴曼和她的團隊建造了這種竹制平臺供大禿鸛孵蛋。巴曼每周都會爬上高達24米的竹梯,去觀察大禿鸛的情況。

在大禿鸛筑巢的樹下放上一張網,可以兜住掉下來的大禿鸛雛鳥。
這一方面是因為巴曼希望,教育可以從家里開始,也就是從母親開始。另一方面,巴曼認為要讓村民接受大禿鸛,唯一的辦法是讓它融入當地文化,而婦女們則是當地舉行各種儀式的主力軍。
于是,她每周參加當地寺廟的儀式,并在征得婦女同意后,播放大禿鸛對當地生態系統重要性的幻燈片。她還為婦女們舉辦了烹飪比賽,并在期間宣傳大禿鸛。
巴曼逐漸得到了許多女性的支持,并帶領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草根生態保育組織——HargilaArmy,致力于防止大禿鸛滅絕。
巴曼為成員購買了織機,她們生產并出售帶有大禿鸛圖案的服裝、紗麗和一些傳統織物。這不僅能將大禿鸛和當地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還能幫助當地婦女發掘更多的謀生途徑。
參與活動的婦女漸漸能賺取固定的收入。在疫情期間,她們還制作了數千個口罩,很快就賣完了。目前,婦女的紡織工作平均每月收入為6000~7000盧比(合人民幣五六百元)。
經濟上的回報改善了婦女的生計,也讓大禿鸛的名聲傳播得越來越遠。目前,HargilaArmy在阿薩姆邦大約有1萬名成員,她們在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組織了各種宣傳活動。
比如在婚禮上,用以大禿鸛為主題的圖案做裝飾。發給小朋友們帶有大禿鸛的涂色頁,可以在上面涂涂畫畫。
有一次,當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化妝派對里穿上了大禿鸛的服裝時,巴曼高興得哭了。她歷經十余年的努力并沒有白費,人們已經習慣了大禿鸛存在于自己的生活里。
HargilaArmy不僅致力于讓當地人接受大禿鸛,她們更重要的目標是保護大禿鸛筑巢的樹木,并救治跌落的雛鳥。
2017年,巴曼和她的團隊建造了竹質孵化平臺,讓大禿鸛可以在上面孵蛋。幾年后,第一批大禿鸛的雛鳥誕生了。
HargilaArmy在大禿鸛?;顒拥牡貐^種植了4.5萬棵樹苗,好讓它們有樹可以筑巢,今年她們還將種植6萬棵樹。她們還經常清理河岸和濕地,減少河流污染。
自從巴曼啟動她的保護計劃后,坎魯普區達達拉、帕查里亞和辛格馬里村的鳥巢數目,已經從28個增至250多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禿鸛繁殖地。
這個地區也因為大禿鸛的保育活動而名聲大噪,甚至有著名影星來村子里參加活動,讓村民覺得保護大禿鸛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2017年,巴曼獲得了有“綠色奧斯卡”之稱的惠特利獎,她把獎金悉數捐給了大禿鸛的保育活動。
起初,巴曼的家人并不支持她從事保育活動,希望她謀份好差事。巴曼的丈夫也是一名野生生物學家,他們都不想讓巴曼在20多米高的竹制平臺爬上爬下。
但是,巴曼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獲獎之后,巴曼在政府合作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次聯合國的“地球衛士獎”,也能助力她繼續推進保育工作,讓HargilaArmy更加壯大。
如今,村民們稱呼巴曼為“大禿鸛的妹妹”。這個故事里,大禿鸛獲得了更安全的成長空間,無數女性走進了保育活動,人們的仇恨變成了友善,這可能是現在這個世界里的小小奇跡。

通過巴曼等人的努力,人們把對大禿鸛的喜愛融入到了日常生活。

婦女在制作有大禿鸛圖案的棉質袋子

帶有大禿鸛圖案的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