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秦佳庚
(吉林建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8)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中指出,堅持開拓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十大歷史經驗之一。思政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關鍵課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課需要不斷開拓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是高校思政課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必由之路。混合式教學模式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將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課堂教學與網絡平臺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具教學實施的靈活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教學過程的互動性。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是為實現高校各門思政課的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銜接與有效結合做出的相應教學改革探索,指導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施。
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著力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優化了思政課教育評價的方向,有力地助推了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2019年發布的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網絡獲取知識信息已成為高校教育面臨的新常態。單純采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推動教學質量高效提升,必須適應、把握、引領這種新常態,充分利用網絡媒介開展大學生線上教育教學工作。改革創新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將線上與線下兩個渠道的教學有機銜接、有效結合,將傳統課堂與網絡媒介高質量融合, 成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著力點。高校思政課整體改革創新必然需要通過具體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發揮合力與協同作用,推動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整體開拓創新。
2020年發布的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強化過程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單純傳統課堂教育評價已不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通用實踐能力等方面的一般性綜合評價,更不足以對時代新人需要具備的思考力、執行力、合作力、創新力等特殊素質加以全面評價[1]。高校思政課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構建多元化評價標準,考核學生在線上與線下兩個教學環境中的學習效果,側重對學生的理論掌握、能力養成、價值觀塑造展開全方位綜合的過程式評價。高效發揮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線上評分與線下評價有機結合,有助于優化思政課教育評價方向。
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作為十大戰略任務之一,強調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傳統課堂教學在規模化教育方面優勢顯著,但在個性化培養方面則存在局限性。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則兼具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雙重功能,既能充分利用線下實體課堂組織規模化教學,又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界限創設線上虛擬課堂開展個性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為全面采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提供技術基礎,延展了評價學生的依據。利用現代技術改革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助推教育現代化的實現也必然需要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經驗總結與交流。在促進思政課教育與現代教育技術有效融合當中滿足高校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與個性化能力培養需要。
原則是行動的重要遵循,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則遵循,是科學高效地開展改革實踐的必然要求。推進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需遵循因時而進原則、同向同行原則、系統科學原則以及知行合一原則。
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因”理念: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因時而進要求審時度勢、因時制宜,使行動緊跟時代步伐。數字化時代,互聯網成為教師與學生交流信息、獲取資源的重要平臺。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更成為架起師生在線溝通的關鍵橋梁,由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無縫銜接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因時而進原則,認識、 適應數字化時代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需要,開展全方位探索與實踐,把握、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與育人使命。
自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及同向同行。2021年4月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用同向同行說明當代中國青年與新時代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向同行要求各要素在實踐中相互協調、彼此契合、相互支持、彼此協同;也要求各條戰線、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相互協調、合力育人, 還指思想政治教育與外在環境的相融相生、相互支持、彼此協同[2]。基于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高質量培養需要,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同向同行原則,使線上與線下兩個教學環境在教學目標達成、教學內容完成以及教學質量形成上有效匹配、相互促進,保證大學生學習的高效性與可持續性。
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系統一詞主要用來說明如何看待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系統觀念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方法論,是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遵循系統科學原則,應樹立全局與大局觀念,以整體把握局部,以局部推動整體。合理把握事物發展的整體性與構成事物整體的各部分發展,要求各部分集成力量有效推動事物整體運動[3]。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應以整體教學高質量發展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各組成部分,以各組成部分發揮合力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整體高質量發展。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系統科學原則,使改革各組成部分科學有效推動整體改革成效。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哲學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及知行合一。2013年,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用知行合一強調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王陽明的“誠意正心”“知行合一”勉勵思政課教師要自覺修身修為,作為學為人的表率。知行合一要求不僅要知曉道理,還要踐行道理,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知行合一原則,既要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施教、引導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還要創造線上和線下條件引導高校大學生通過開展實踐將知與行統一起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路徑是改革成功的必經之路,在遵循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則下,需要構建系統改革路徑,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包括明確一個目標、理清兩個環境、規劃三個階段、制定四個標準、凝聚五個力量。具體路徑建設機理如下圖所示:

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路徑建設機理圖
目標決定改革路徑的方向,構建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應確立統一明確的目標。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 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將其作為改革的統一目標。在遵循因時而進的原則下,具體改革統一目標下的子目標。改革子目標一般涵蓋改革知識目標、 能力目標與價值目標,其中, 改革知識目標方面應在把握原理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和反映時代精神;改革能力目標方面應在掌握原理運用的基礎上,面對并回應、解決時代重大問題;改革價值目標方面應在增強使命擔當的基礎上,踐行并領悟時代新人的角色定位。認識、適應、把握、引領數字化時代思政課教學“新常態”,守正創新更好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作用。
教學環境是教學行為實施的場所,思政課的傳統教學環境涵蓋線下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室以及社會實踐基地等。混合式教學環境既包含傳統教學環境,又涵蓋線上虛擬課堂。線上虛擬課堂即線上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雨課堂、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等。兩種教學環境對于教學效果來講各有優勢,也都存在不足。傳統教學環境中,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與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面對面實施理論教學與互動,開展翻轉課堂活動與社會實踐,教學氛圍感濃厚,沉浸式教學效果凸顯。但傳統教學環境也有其局限性,最為突出的是宏觀層面疫情防控中的線下教學中斷;微觀層面,線下傳統教學環境受制于時間與形式限制,并且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學。線上虛擬課堂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需要通過教學平臺學習已有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學生還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在線上教學平臺完成并提交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制作翻轉課堂任務視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和寫作能力。但線上虛擬教學環境無法滿足沉浸式教學需要,屏對屏教學增加教師與學生溝通的障礙,尤其對于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差的學生來說,教學實施效果將受明顯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在遵循同向同行的原則下,為達成統一目標,理清線上與線下兩個教學環境的優勢與不足,充分發揮兩個教學環境的優勢。最為關鍵的是線下面對面傳統課堂的教學環境與線上屏對屏網絡課堂的教學環境要實現有機銜接、靈活切換。
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是在特定教學環境下實施教學行為,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中,堅持系統觀念要求把握教學整體與具體教學階段的關系。由于教學環境的差異決定教學過程實施中的差別,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需要規劃好教學過程。在遵循系統科學原則下,應將教學過程的三個階段與線上線下兩個教學環境有機匹配。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中教學及課后任務三個階段,看重課前準備,注重課中教學,著重課后任務。課前準備由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布教學資料、學生學習線上資料并準備線上或線下課堂展示來實現。課堂展示包括自學自講、翻轉課堂作品等,以小組形式實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與個性化發展能力。課前準備為課中教學提供充足準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起重要影響作用。課中教學通過線上直播課堂或線下傳統課堂實施學生團隊展示、教師對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精講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答疑來完成。通過課中教學實現學生對課前準備的鞏固、 對理論內容的系統把握以及對團隊展示的檢驗。課后任務通過學生在線上完成作業提交、教師在線上完成作業評閱來實現。通過課前準備、課中教學及課后任務三個階段的系統集成式教學過程,實現整體混合式教學效率最大化與教學效果最優化。
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揮棒,教學評價是否合理依賴于科學的標準制定。過程式評價注重教學整體過程中的學習評價,能更全方位地評估教學客體在教學過程實施中的學習效果。高校思政課采取過程式評價, 構成標準包括平時成績、素質拓展、社會實踐、期末考試,都應充分體現到線上與線下考核中。平時成績重點考查學生在線上線下課堂的出勤情況、參與線上與線下互動情況、課后線上任務完成情況、線上與線下參與理論知識考核情況等;素質拓展重點考查學生在線上、線下自學自講與翻轉課堂展示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社會實踐重點考查學生在線上、線下運用思政課基本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應在遵循知行合一原則下,既重點通過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雙重標準考核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又重點通過素質拓展與社會實踐雙重標準考核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通用實踐能力。
改革需要發揮各方力量,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發揮思政課建設各方面合力作用,包括學校、學院、教研室、教師及大學生。學校統籌領導,把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與大局, 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依據、政策支持與技術保障。
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實施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主體學院,應整體謀劃各門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實施方向,為各門思政課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引領與專業指導。馬克思主義學院各教研室具體安排,為本門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可操作性指引與計劃指南。教師是做好各門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實施主體,為各門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創新思路與詳細方案。大學生是推進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助手,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反饋意見并促進改革方案的修改與完善。
五個力量需要充分發揮協同作用,遵循因時而進原則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順應疫情防控需要、響應強國建設需要; 遵循同向同行原則把控改革先機,嚴控改革去向,掌控改革成效;遵循系統科學原則貫通教學改革理念、疏通教學改革過程、暢通教學改革評價; 遵循知行合一原則統攬改革大局、統一改革思路、統籌改革管理。通過五個力量協同作用、發揮合力共同推動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全面、系統、高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