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剛,陳霞,陳健
(1.大邑縣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管理科,四川 成都 611330;2.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池塘精養是大邑縣水產養殖的主要模式,根據《2022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1 年,大邑縣養殖面積270 hm2,養殖產量9 620 t,養殖產值 28 594.8萬元。大邑縣水產養殖業在保障居民優質動物蛋白供給、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擴大農村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邑縣在池塘養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養殖模式較為粗放、養殖密度過高、散養連片式養殖、尾水直排等方面,導致池塘內源污染嚴重,水質惡化,養殖對象疾病頻發;而大量殘余的飼料、魚類的排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對養殖區周邊水體造成潛在風險,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大邑縣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如何高效凈化池塘養殖尾水、改善養殖環境,現針對大邑縣水產養殖特點和地理條件,在沙渠龍華漁場集中養殖區,因地制宜實施了“三池兩壩”養殖尾水生態化綜合治理模式,經過1 年正常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龍華漁場位于大邑縣東南端,距成都二環路僅36 km、成都雙流航空港28 km,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緊鄰岷江支流西河。水源主要以冬、春季(龍華漁場)補充地下井水、夏秋季補充地表水河水為主。經測定,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池塘集中連片,進、排水渠道分開,獨立排灌。漁場于20 世紀80 年代初由村集體投資建設,土地性質為坑塘水面,占地面積73 370 m2,池塘面積58 696 m2,共有22 口池塘,由當地具有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的8 位養殖戶分塘承包經營,主要養殖大口黑鱸,套養鰱、鳙。養殖單產每667 m21 500 kg,年產商品魚約140 t,產值約500 萬元,藥殘抽檢合格率均為100%。
采用三級凈化技術,以“生態溝渠-沉淀池-過濾壩-生態池”為主體工藝,以構建“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生態系統為核心,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自身及共生生物體系,對氮、磷及有機質等進行沉淀凈化和吸收利用。尾水治理設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5%,約8 671 m2。
具體工藝流程:養殖尾水→生態溝渠→一級沉淀池→過濾壩→二級沉淀池→過濾壩→生態池→種養結合、資源化利用。
(1)生態溝渠原為排水溝,養殖尾水經集中收納,通過自流進入生態溝渠中,溝內栽種水生植物,初步緩流、沉淀和凈化尾水;
(2)經初步凈化的尾水進入一級沉淀池,池內栽種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大顆粒懸浮物被進一步攔截和沉降;
(3)經一級沉淀池凈化的尾水由過濾壩的碎石礫石等進一步過濾,降低水中污染物濃度;
(4)第二個沉淀池定期補充EM 菌、芽孢桿菌和硝化細菌等,尾水進入第二個沉淀凈化池進行生物凈化;
(5)尾水經生物凈化后再次由過濾壩過濾;
(6)尾水進入生態池,進行生物凈化和生態調節。
(7)尾水進入稻田、果園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主要有生態溝渠、2 個沉淀池、2 個過濾壩和1 個生態池。
養殖尾水在生態溝渠統一收集,溝渠內栽種水生植物,以挺水和沉水植物為主,如水芹菜、伊樂藻、菹草和輪葉黑藻等。
養殖尾水經生態溝渠自流進入一級沉淀池,面積約3 001.5 m2,深4 m,在尾水入口處深挖面積約20 m2的坑,淤泥等集中于此便于吸污泵抽出利用。二級沉淀池約2 668 m2,深3.5 m,定期補充EM 菌、芽孢桿菌和硝化細菌等。2 個沉淀池中均栽種水生植物,如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搭配栽種如荷花、大薸、菹草和輪葉黑藻等,對池塘尾水進行充分緩流、沉淀與凈化。
2 個過濾壩依塘埂而建,呈“U”字形,底寬約8 m,上口寬約5 m,離池底2.5 m,設過水通道,鋪設砂石和礫石等,水從上自流溢出過濾。
生態池面積約2 334.5 m2,深3 m,栽種水生植物,如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搭配栽種如荷花、大薸、菹草和輪葉黑藻等。放養30 尾鰱、10 尾鳙、10 尾草魚。定期補充EM 菌、芽孢桿菌和硝化細菌,調節水質。
經沉淀凈化和生態調節后的尾水通過提灌進入管道,用于種養結合、資源化利用。
通過實施尾水綜合治理工程,有效減少了養殖尾水懸浮物、總氮、總磷及有機物等的排放。2021 年4 月—2022 年 6 月,由環保部門實施不定期監測,處理后的水質可達到《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養殖尾水指標變化見表1。

表1 養殖尾水指標變化 mg/L
(1)該模式適用于連片集中池塘面積>66 700 m2、池塘排水渠道獨立并能完全收集尾水、具有建設場地的養殖區域;
(2)在一級沉淀池尾水入口處,深挖面積約20 m2的坑非常實用,可最大程度集中淤泥等,方便定期用吸污泵抽出淤泥,縮小清淤范圍;
(3)該模式過濾壩與普通過濾壩有很大區別,主要通過水溢出自上而下進行過濾,便于壩體維護和后期更換過濾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