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碩峰 梅有虎
[摘 要]大學生的抑郁情緒影響其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研究表明,民辦大學生較之普通高校學生,具有自我效能感、挫折容忍力、自我拓展能力較低和自我一致性沖突較高這樣“三低一高”的心理特征。鑒于此,對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情緒實施紓解性干預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并制定規劃,減輕就業壓力;培育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使之掌握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營造溫馨的社會支持環境。保證這一干預預期效果的達成,心理學教師應實施的舉措為:通過主流價值體系融合系統、自我防御系統和社會支持系統之構建,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以期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和自我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情緒;紓解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3)06-0159-04
[收稿日期]2023-09-20
[基金項目]寧波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科研項目(SGXSZ22037)
[作者簡介]常碩峰,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梅有虎,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院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民辦高校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抑郁情緒是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和發展。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重申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強調一個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狀態的人才能順利地接受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的現狀、成因和特點,分析民辦高校在抑郁干預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一、國內大學生抑郁心理的研究現狀及干預理念
縱觀近十年來的大學生抑郁心理相關研究,通過Web of Science和中國知網(CNKI)共檢測到1800余篇相關文獻。當前,國內對大學生抑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大學生抑郁的影響因素研究,如家庭因素、應對方式、人格特質、焦慮情緒、社會支持等對抑郁的影響;其次,研究對象普遍覆蓋面較廣,少量文獻針對某些特殊的群體進行研究,如肥胖組大學生、貧困組大學生、震后災區大學生等與抑郁檢出之間的關系。近十年來,國外研究側重于大學生抑郁發生率、癥狀、量表等方面,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抑郁相關的并發癥研究,如神經性貪食癥、強迫癥及廣泛性焦慮癥等,以及與大學生抑郁的影響因素研究,如性虐待、自殺、嗜酒成癖等。李陸(2022)提出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增加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發現異常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跟蹤和隨訪。運動是緩解心理壓力最健康且最經濟性的方式,高校應為大學生營造更多的鍛煉氛圍,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1]。龍蘭、葉忠和朱玲(2022)提出針對高校抑郁焦慮學生的干預,行為活化理論方案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內心的焦慮、抑郁情緒,保證心理健康狀態,提升自我調理效能,養成積極的行為習慣,提高生活質量[ 2]。傳統音樂文化對高校綜合素質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張夢丹(2020)通過為期30個月的以抑郁和焦慮為主題的小組研究,對音樂藝術欣賞的核心進行了討論,并分析了音樂欣賞對治療抑郁和焦慮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就社交、情感表現、學習行為和軀體化而言,得到心理干預后的學生,在欣賞音樂藝術時的狀況比干預之前要好很多,他們的抑郁和焦慮在總體上得到了明顯改善[ 3]。
從既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學界以民辦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相對較少。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人格及其行為認知特點,分析抑郁情緒的特殊成因及其對策研究極具現實性和緊迫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理論層面說來,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 4]。探討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的原因、特點和表現,有助于提高對抑郁心理的認知和預防,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的干預對策,則更有針對性地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提供指導和參考,為改善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提升教育質量作出貢獻。從實踐層面說來:對學生而言,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抑郁傾向,學會識別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尋求適當的幫助和支持,可以有效地緩解抑郁癥狀,提高自信和自尊,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對教師而言,關注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采用靈活多樣的干預方法,營造積極健康的教學氛圍,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和滿意度。所有這些,也正是對大學生抑郁情緒進行紓解性干預的理念所在、價值所在。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抑郁情緒的成因分析
1.民辦高校大學生“三低一高”的心理特征
民辦高校大學生較之普通高校學生,具有以下幾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較低。民辦高校生源普遍為應試教育中成績比較靠后的學生,長期的成績低下,教師對其不重視,家長對成績的高度焦慮感會讓學生不自覺地陷入期望結果不良或低下的自我效能感。這會導致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我認同感低、自尊心不足、自信心不強的心理感受,亦與他們所在的教育環境和社會評價有關。(2)挫折容忍力較低。民辦高校的學費較高,大部分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屬于較好的水平(根據問卷獲取,亦根據學生自我覺知評估出來的)。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通常會過多地替學生未來進行決策,耐挫教育不足,使得學生缺乏有效地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調適能力,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行為,如逃避、抱怨、自責等。(3)自我拓展能力較低。根據民辦高校大學生基本信息問卷數據回收情況,發現有近50%的學生有寄養留守經歷,且學前無住校經歷的學生也近40%。這些經歷使得學生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獲取與同學、老師、家長等溝通和合作的經驗不足或缺失,導致親密關系發展不良,未形成健康成熟的自我拓展能力和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4)自我一致性沖突較高。人格和心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個體會追求“維護自我”和“實際經驗”的一致性。同時,處于自我同一性發展階段的高校學生通常會有較高的自尊心理。在高自尊水平驅動下,民辦高校學生在維護自我形象過程中往往會形成較高的自我認知,但由于民辦高校的本身社會競爭力不足,在實際經驗獲得過程中,則面臨著較大的沖突。例如,在競爭激烈的高強度就業形勢下,學生往往會經歷多重失敗,這與其自我認知存在明顯沖突。
2.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情緒的成因分析
所謂抑郁,是指一種持續擁有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自我否定、無望感等心理癥狀的精神障礙,嚴重者影響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質量,甚至導致自殺[ 5]。民辦高校大學生抑郁情緒的主要成因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內部因素包括個性特征、認知方式、情緒管理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學習壓力、就業困境等。(1)從個性特征來看,民辦高校中一部分學生具有內向、敏感、多愁善感等特點,這些特點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影響,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和情緒反應。(2)從認知方式來看,民辦高校中有一部分學生傾向于采用消極的認知方式,如災難化思維、過度概括、負面標簽等,這些認知方式會導致他們對自己和環境的認知存在偏差和失真,進而引發抑郁情緒。(3)從情緒管理來看,民辦高校中有一部分學生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如積極思考、尋求支持、釋放壓力等,他們往往會壓抑或否認自己的負面情緒,使其在心理上不斷蓄積,最終爆發為抑郁情緒。(4)從外部因素來看,民辦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家庭背景、學習壓力、就業困境等都是可能導致他們產生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在家庭背景方面,一些民辦高校大學生可能來自低收入或單親家庭,缺乏經濟上和情感上的強力支持;在學習壓力方面,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可能承受著較高的期望值,感到不堪重負;在就業困境方面,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往往面臨著較差的就業前景和機會,既感到失望,又十分無助。
三、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實施抑郁干預的預期效果及達成舉措
所謂抑郁干預情緒,是指針對抑郁癥患者或高危人群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幫助與支持措施,旨在緩解抑郁癥狀,提高抗壓能力,逐漸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所謂預期效果,即干預與紓解目標的具體化。
(一)干預的預期效果
具體為:(1)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展有利于展示自我、發揮優勢、增強自我成就感和認同感的活動,利用好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的契機。例如:“525”心理健康節,學生在組織、參與的過程中悅納自我,成長自我;在心理舞臺劇比賽中,釋放自我,發展自我。在各類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和能力所在,增強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2)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并制定規劃,減輕就業壓力。心理育人需聯合高校其他工作模塊。例如,聯合就業創業模塊,在學生就業過程中,通過提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開通“個性-職業匹配”評估服務,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適合的職業等,通過確定合理的人生目標和規劃,提高對就業市場的認知和適應能力;分管就業教師同時應做好拓企拓崗工作,增設實習崗位,降低學生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3)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使之掌握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有效方法。通過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情緒自我管理、壓力釋放等課程或講座,增設團體輔導、個體咨詢活動,讓他們掌握并應用積極的認知方式、情緒調節策略、問題解決技巧等,提高應對挑戰和困難的應變能力和韌性,避免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行為。(4)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加溫馨關愛的社會支持環境。建立有利于交流、互助、合作的平臺或機制。例如:利用心理社團普及心理知識講座,調動互助小組體驗朋輩力量,借助導師制度重點幫扶等,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形成良好的友愛關系,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創造一個溫暖和諧的校園環境。同時,培育校園內四級心理網絡小組,小到寢室長、班級心理委員,大至學院心理教師、校級心理中心專職教師,時刻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做好“家-校-社”協同聯動,讓學生在舒適溫馨的社會大環境下茁壯成長。
(二)達成效果的舉措
根據本課題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針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從價值體系融合系統、自我防御系統和社會支持系統三維視域進行了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的干預活動:
1.價值體系融合系統教育活動
所謂價值體系融合系統,是指幫助大學生建立并維護一個與自身特點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價值觀,使其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持一致性和穩定性,從而減少心理矛盾和沖突。通過心理咨詢、人生規劃、價值觀教育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取向等,培養其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實現感,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促進其自我內心和諧以及與社會相適應。即通過開展主題教育[ 6]、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促進其與主流價值體系的融合。(1)主題教育。如邀請優秀黨員、社會賢達、愛國人士等來校舉辦講座、座談,讓民辦高校大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的進步成就,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社會實踐。如組織民辦高校大學生參與扶貧、支教、環保、公益等項目,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培養其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與社會的互動和融合。(3)志愿服務。如鼓勵民辦高校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社區服務、災區救援等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價值,培養其人文關懷和奉獻精神,促進其與社會的和諧與共贏。
2.自我防御系統塑造活動
所謂自我防御系統,是指教育大學生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如合理化、幽默感、自我暗示等,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過度自責和消極思維。通過心理講座、工作坊、小組輔導等形式,教育大學生掌握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如放松訓練、情緒表達、認知重構等,幫助其調節不良情緒,提高其應對壓力和經受挫折的能力。這其中包括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教育等活動,幫助民辦高校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水平,調整自我期望和自我評價,培養其積極的自我防御機制,紓解其心理壓力和抑郁情緒。具體為:(1)心理咨詢。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和診斷,分析其抑郁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制定個性化的心理治療方案,幫助他們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和應對困境的策略。(2)心理輔導。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增進其社會交往技巧和人際溝通能力,培養其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其自尊自信度和生活滿意度。(3)心理教育。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增強其心理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教授其有效的自我調節方法和壓力管理技巧,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和發展,預防其抑郁癥狀的發生和惡化。
3.社會支持系統建設活動
所謂社會支持系統,是指利用親友、老師、同學等社會資源,[ 7]為大學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需求支持,增加其歸屬感和安全感,紓解其孤獨感和無助感。通過社團活動、志愿服務、互助小組等途徑,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其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滿足其社會需求和歸屬需求,增強其社會支持感和社會認同感。這其中包括開展親子溝通、師生交流、同伴互助等活動,激活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家庭支持、學校支持、網絡支持、同伴支持等多方面的社會支持資源,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和幸福感。具體為:(1)親子溝通。通過組織家長和學生參加心理健康講座、親子游戲、家訪等形式,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和支持。(2)師生交流。通過開展心理咨詢、導師制、心理輔導等服務,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教師的心理素養和教育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3)同伴互助。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社團活動、心理紓解小組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認知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尊感,形成積極的同伴文化。(4)網絡支持。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提供線上的心理咨詢、心理測評、心理教育等內容,拓展學生的信息渠道和資源獲取途徑,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心理需求,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和應對能力。
[參 考 文 獻]
[1]李陸.蒙古族高校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抑郁焦慮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96-99.
[2]龍蘭,葉忠,朱玲.行為活化對高校抑郁焦慮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1):8-10.
[3]張夢丹.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音樂減壓對治抑郁傾向的探究[J].藝術家,2020(10):113-114.
[4]劉笑言,劉家秀,鐘曉妮.新冠疫情初期高校學生心理狀態及影響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5):11-13+107
[5]盧晨,朱宇,湛宇燦等.我國中醫藥高校學生抑郁狀態與同伴支持的關聯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2):153-156.
[6]葉芹.求助者中心療法對治療高校學生中度抑郁的效果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3):16-17.
[7]汪晶,丁楊,蔣茜璇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安徽省高校學生焦慮抑郁水平及應對策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2):266-271.
[責任編輯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