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駿


孔子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是不能用自己不能接受的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別人。然而,有人提出了質疑,認為“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其實,這些并不只是“欲不欲”和“施不施”的問題,而是體現了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仁者情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夫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它告訴我們,應照顧他人的欲望需求、情緒反應,不只是一味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對維系和睦家庭、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從己身出發,推己及人,想他人之所想,不為他人之所不欲為,社會便會更加地有序。試想,如果《美麗新世界》中所謂“文明區”的人們能對“保留區”的“野人”多一份善待,而不是像對猴子一般戲弄他,多想想他的痛苦,他的處境,也許這份仁愛會使所謂的“文明”世界的黑暗消淡幾分。
那是否“己所不欲”完全不能“施于人”呢?
我想,也不盡然。
當自己所擁有的并不是自己需要的,而又恰是別人需要的話,那當然“可施于人”,這就是成人之美的仁心。近年來,很多社區村舍的門口都擺放了“愛心募捐柜”,就是提倡人們將自己不想要的棉被、穿剩的衣服、多余的文具等,捐贈給貧困地區或是災區的人們,為真正需要的人獻出一份愛。
所以,從本質來看,己之“欲”和“不欲”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之“欲”和“不欲”才是仁者“施”的重要依據。從“己欲”出發,以“人欲”為立足點,人“欲”則施,人“不欲”則不施,這便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然,“己欲”和“己不欲”則不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用自己的想法取代他人想法的行事依據。歷史上,非洲暴君博瓦尼、馬西埃等人的暴政沒有從人民角度出發,只顧自己的想法和利益,造成社會動蕩、生靈涂炭。“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實也是一種只考慮實力對比,不顧及人間溫情,不為他人著想的情況下的冷血模式。相反,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才是我們當下庸常生活中人性所蘊藏的最有力量的情懷。
日本導演北野武曾說:“所謂規矩,從根本上考慮,其實就是為他人著想。”人己之“欲”同異互有,不必為如何“施”設定條條框框,讓我們發于自身之所思,立足他人之所欲。人人都做一個懂得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的人,人生才會充滿溫暖和愛,社會才能更加安寧、靜好!
評點
作者善于作思辨分析。將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發開去,和“己所不欲,可施于人”進行對照分析,在“己欲”與“人欲”,“欲”與“施”等關系的建構中,和諧地統一于“為他人著想”這一有著核心思想的系統框架之內。
文章分別分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可施于人”的合理性之后,再揭示問題的實質:人之“欲”和“不欲”才是仁者“施”的重要依據。文章“為他人著想”的觀點通過思辨分析得以逐層深入闡述。
不足之處,如果聯系現實生活再緊密些,文章的現實針對性當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