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政策和措施的提出與實施,不僅體現了我國的大國擔當,更加彰顯了我國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發展環境,更關系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低碳轉型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弘揚節約美德,倡導低碳生活,建設環境友好型家園是我們的理想追求。本欄目將陸續為讀者介紹環保知識、理念和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以助推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新風尚。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低碳發展帶來的巨大投資能給服務業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包括咨詢、保險、商業氣象服務、環境保護和科普教育、傳媒等,還會催生一批全新的就業崗位,如碳排放管理員等。
碳中和一般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中和有兩層含義,狹義上的碳中和即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達到平衡狀態,廣義上的碳中和即為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吸收量達到平衡狀態。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可能產生碳排放,各種燃油、燃氣、石蠟、煤炭、天然氣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城市運轉、日常生活、交通運輸(飛機、火車、汽車等)也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買一件衣服,消費一瓶水,甚至外賣點餐,都會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碳排放。所有的燃燒過程(人為的、自然的)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如簡單的燒火做飯,有機物分解、發酵、腐爛、變質的過程等。總之,碳排放和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節能減排,可以減少碳排放;二是植樹造林,讓植物吸收轉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個人碳賬戶就是金融機構通過收集用戶日常金融消費數據,來評估用戶衣、食、住、行活動中的碳減排行為,形成碳賬戶余額。它可以應用在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各種節能減排場景中,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碳減排數據,而這些碳積分既能兌換商品、服務,也可用于支持公益活動。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行為能耗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5%~50%,要實現“雙碳”目標,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的碳減排不容忽視。
為了給個人碳減排行為的定量提供依據,2022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了一項團隊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導則》明確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還規定了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的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適用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以及指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規范的編制等。
碳足跡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號召人們從自我做起。已有部分企業開始踐行減少碳足跡的環保理念。源于生態足跡概念,碳足跡計算的是一件產品在原料、制造、運輸、銷售、使用、廢棄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這不僅包括產品本身,也包括其產業鏈、供應鏈等關聯范圍的碳排放。
碳足跡可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指生產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如乘飛機、發電等;第二碳足跡是指購買和使用商品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如消費一瓶瓶裝水時,因為生產、運輸、銷售、回收等過程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
碳足跡還可從個人、產品、企業、國家四個層次來理解。對于個人,碳足跡可以是開車上下班等日常行為產生的碳排放;對于產品,碳足跡反映一件產品的環境友好程度,碳足跡越少,意味著與它相關的碳排放量越少,對環境也就越友好;對于企業,碳足跡可發掘企業減排潛力,提升競爭力;對于國家,碳足跡意味著各行業碳排放量總和。
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地球上最大的兩個碳庫是巖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約占地球上碳總量的99.9%。這兩個庫中的碳活動緩慢,實際上起著儲存庫的作用。
地球上還有三個碳庫:大氣圈庫、水圈庫和生物庫。這三個庫中的碳在生物和無機環境之間迅速交換,容量小而活躍,實際上起著交換庫的作用。巖石中的碳因自然和人為的各種化學作用分解后進入大氣和海洋,同時死亡生物體以及其他各種含碳物質又不停地以沉積物的形式返回地殼中,由此構成了全球碳循環的一部分。碳的地球生物化學循環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積物和大氣、生物圈及海洋之間的遷移。
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氣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約20年可完全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