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賀
中外合作辦學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資源的供給,拓寬了人才培養途徑,在建設教育強國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采用中外合作的教學評估體系和課程設置,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尤其隨著自媒體等去中心化的多元文化浪潮的涌現,呈現出學習途徑多元化、學習內容立體化和學習時間碎片化等特點,如果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或在愛國主義熱情和文化沉淀的底蘊醞釀不足時,他們很容易在這樣的國際化、多元化中迷失方向。因此,加強這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網絡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相當長的時期的重要任務。
本文以紡織服裝學院中法合作辦學背景下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狀況為出發點,通過問卷調查、個體和團體訪談、文獻研究等方式分析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網絡愛國主義的娛樂化和非理性行為表達,探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路徑。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中法合作專業學生愛國思想整體上是積極向上的,被調查對象中超過98%的學生普遍認可生長于中國無比自豪的說法;在“關注網絡中與國家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的國內外重要新聞”問題上,83.2%的人群會關注相關的新聞報道,“非常關注并主動搜索”的學生占比達到22%,說明該類學生群體已經把關心祖國的命運和未來發展內化為自己的重要責任;通過訪談了解到絕大多數學生期望國家繁榮穩定,尤其是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使他們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層次的感觸。這其中,就有他們的身影,充分彰顯出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奉獻,這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體現,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體現在:
愛國主義包括兩個主要層面:一個涉及愛國主義認識,一個涉及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2]。對于愛國主義認識方面,在關于“對社會主義認可程度高低”“是否認同愛國應當包括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大部分學生群體選擇“非常認同”或“比較認同”。這說明新時代青年受住了一系列考驗,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有更高的認知水平,更理性的價值判斷,愛國主義根基愈加牢固。但是在被調查對象中存在10%左右的調查對象選擇“不太認同”或“不認同”。這說明,在少數學生的認識中,愛國主義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在中外差別化、國際化的教學環境下,更容易使學生陷入文化沖突,更容易放大在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存在一些挑戰和難題,考慮到該群體學生的特殊性,對此類學生群體的愛國教育更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調查得知中法合作辦學學生在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上總體趨于理性化。比如他們對“在國外深造期間出現如H&M等外企網絡散播侮辱、誹謗中國不實言論事件,是否會主動維護國家形象”、“特別喜歡的明星在網絡平臺公開發出不當言論,是否會繼續尊崇他為偶像”等問題的態度上,有超過88%的學生選擇“不會”,但有12%左右的學生選擇“會”或“不確定”。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群體對維護國家利益以及立場方面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但愛國是感性的,網絡上一旦出現網絡熱點事件也可能引發普遍的網絡愛國主義情緒甚至是現實行動等非理性行為。因此我們看到了大學生網絡上發表的極端的言論,甚至引發抵制外貨等群體性事件。
從問卷數據及訪談分析知,隨著網絡自媒體的涌現使得多元文化思潮交融并存等現實問題更加凸顯。在網絡中具有匿名性、傳播性等特點,主流與非主流思想的碰撞更加顯著,而且年輕人展現出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因此面對國內外的重大新聞報道,他們喜歡用娛樂化的方式,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批判現實,很容易對敏感性的新聞事件作出極端反應。而且網絡中雜音不斷[3],加之部分娛樂化流行語的濫用或曲解,也會引起非理性情緒、貶義化表達等消極影響,這些現象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成潛在安全隱患。
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傳統的以“灌輸”思想為主的教育模式,他們更加喜歡自主的學習方式和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因此在“目前網絡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哪些不足”的問卷調查中,有66%的學生選擇“缺乏吸引力”,而對于“結合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愛國教育”問題中,非常贊同或比較贊同的占比高達86.4%;說明該類學生群體是對愛國主題教育是充滿期待的,但是愛國主題教育在方法上繼承太多,創新太少,時代感不足。此外,由于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模式的特點,該類學生群體不僅需要強化語言素質和口語能力,而且需在國內學習階段完成中方和外方兩方面的培養方案和學分要求,這就導致該群體學生的學習任務遠遠多于普通學生[4],過大的學習壓力使得該類學生群體網上沖浪時更加向娛樂化傾斜,進而導致愛國主題相關教育被邊緣化,削弱了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利用網絡的優勢,以圖片或動畫等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開設網絡思政課程,增強學生的可選擇性,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軟件進行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其次,結合各自學科的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充分開拓“互聯網+”教學資源,線上學習線下鞏固,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情景,讓愛國主義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實現全方位覆蓋。如結合紡織服裝設計類專業特點,以軍服形制的變遷為切入點,通過視頻資料等數字化的手段把中國軍人堅定信念、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融入專業課堂,根植學生家國情懷,讓愛國成為有源之水;在《采風實習》等實踐課程中,線下結合傳統非遺、民族民俗、紅色文化等內容,線上使學生從主題調研、要素提取到設計思路中探索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時代精神的藝術表達,讓學生們在自我表達中加深愛國主義情感。
在校大學生課余時間較多,因此利用好第二課堂可有效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一是要堅持內容導向,借助B站、微博、抖音等互聯網平臺,吸收青年學生的網絡話語中的有益因子,結合網絡熱詞,表達深刻的道理,并通過字、圖、音以及視頻等表達手段,提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表現力。二是立足學生文化修養需要,將當下新媒體特性及學生需求和學習生活習慣結合起來,依托網絡平臺強化榜樣的力量,如學校要引導學生理性表達愛國行為,并充分利用網絡碎片化特點,以漫畫、短視頻、電影等方式打造形式多樣、內容精煉的網絡精品。三是強化隱性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視頻、電影等藝術感染性強的作品,可以在校園內開展網絡愛國主義電影網絡傳播,如《戰狼2》、《流浪地球》等,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同時注重網絡上的話語引領,大力宣傳愛國主義人物的光榮事跡,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留學回國報效祖國的事跡,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以網絡為載體,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特點和學校背景,融合傳統愛國教育傳統與網絡媒體技術,借助校園網、公眾號、抖音、B 站等網絡平臺,構建專業特色的愛國教育資源庫,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結合,以此增強學生對愛國教育的可感知性。同時,以互聯網思維推動“支部建到課堂”上。即對應支部的黨建特色活動通過學習通等互聯網平臺,建立紅色教育資源庫,開展“以點帶面”的“三會一課”活動,同時方便教師進行課堂翻轉,隨時隨地地打開學習。此外,網絡愛國主義資源庫也需建立新型的互動關系,高校可通過AR、VR 等設備選取具有專業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進行加工制作,搭建線上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場域,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由感性-知性-理性的轉變。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任重而道遠,從總體上來看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是由淺入深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新時代青年的特性決定了其學生網絡愛國主題教育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面對新時期賦予的新使命,高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積極探索在自媒體等去中心化的作用下,如何“再中心化”,在網絡泛娛樂化的場域下,如何“再理性化”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推動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新時代愛國主義在青年大學生心中不斷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