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楊維明 王時繪 余敦輝 楊超 李亞敏
[摘 要]為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大數據卓越人才的需求,貫徹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湖北大學對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與實踐,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大數據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共建卓越應用型專業、開設“大數據+”復合應用型專業改革試點或在相關專業開設大數據應用方向等措施,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和驅動式實踐教學體系,打造“教、學、練、戰、訓”一體化育人新范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大數據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其示范輻射效應顯著,社會影響力較大。
[關鍵詞]產業學院;大數據;卓越人才培養;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4-0113-05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大數據技術在各個行業的廣泛應用,其對高校信息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F有應用型本科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實踐創新能力已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無法適應企業需求,對行業發展的創新引領作用發揮不夠;二是可配置和指導學生實踐創新的大數據專業教師資源與行業項目資源相對匱乏。綜合來看,改革大數據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構建跨學科與跨界的混編教學團隊,是解決上述教學問題的關鍵。
湖北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作為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首批試點高校,秉持“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加強校企戰略合作,走產學研協同育人道路。近6年來,學校依托大數據產業學院建設,不斷探索大數據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一流本科教育”工程建設和專業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大數據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與運行機制
(一)培養目標定位
產業學院以國家產業發展規劃和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布局為引領,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與方向,開設“+大數據”和“大數據+”等專業新方向,面向行業產業需求開展大數據人才培養,為湖北省和中西部地區相關行業提供云計算、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的體驗和展示,并面向中西部不同行業開展大數據技術服務和應用開發[1]。大數據產業學院實行大數據人才的分層次培養:開辦“大數據+”、數理金融等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實驗班近20個,培養大數據卓越應用型人才;面向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專業開展大數據應用方向的專業教育,培養技術研發型人才;面向統計、數學等理工類相關專業開展大數據基礎教育,培養分析型人才;面向非理工類專業開展大數據通識教育,培養管理型人才[2]。
(二)培養模式
1.采取“3+1”培養模式
進入大數據產業學院的學生,參照其原來所在專業的畢業要求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并對接行業產業需求,由合作企業的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完成授課任務。產業學院學生前三年在學校完成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在合作企業單位完成課程學習、實習實踐與畢業設計。產業學院的學生享有優先就業、免就業實習等權益。
2.學生選拔與淘汰機制
每年,學校會基于團隊協作能力、各學期學習成績、外語水平、獎勵情況以及面試、性格測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從合作的試點專業本科生中遴選不超過30%的學生,組建大數據產業班。產業班學生實行個性化培養,畢業時可獲得原專業畢業證和學位證。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針對不適應產業計劃培養方案和標準的產業班學生,產業學院將通過一定的管理流程將其轉到相關院系普通專業繼續學習。
3.建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運行機制
首先,構建校企共管機制。湖北大學成立了“大數據產業學院”管委會,由分管副校長擔任主任,本科生院院長擔任副主任,成員包括本科生院、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學工處、財務處、人事處、相關學科型學院的負責人員及合作企業負責人等,全面負責產業學院的管理、實施、督促、檢查和結題驗收等工作,并負責與省發展和改革委、教育廳、工信廳聯絡,為項目的實施和全面、高質量的完成承擔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學院下設相關職能機構,包括綜合辦公室、產教融合教學與資源中心、產教融合實踐與實訓中心、產教融合創新合作中心等,主要負責制訂具體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和進行日常管理。
其次,構建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機制。如學生進入企業研修機制和工程師進入學校授課機制;跨學科聯合、校企聯合評定學生成績的學業評價機制;本科生跨學科雙導師制、校企雙導師制;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的機制;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與持續改進機制;以學分制為基礎的工程師課酬分配機制等。
最后,構建基于內外部質量評價的持續改進機制。與行業產業共同實施質量保障機制,打造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形成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等達成評價持續改進的“五閉環”系統,增強人才培養的精準性和契合性(見圖1)。
二、重構復合型課程體系和驅動式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協同培養
(一)校政行企共建復合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學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課堂思政”與參觀考察、社會實踐、專題調研等“田野思政”相融合;針對行業產業變革新形勢,建設批判性思維、大數據倫理和學科前沿論壇等專業交叉類、素質拓展類和能力提升類課程群;打破專業、學科與院系藩籬,深化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重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復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3]。以“新聞+大數據”試點專業為例,通過學校、政府、媒體三方協同建構,形成復合型課程體系。該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立足媒體需求和行業標準,由產業學院主導制訂、組織實施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政府引領人才培養方向,指導并服務于人才培養過程;媒體參與培養過程;共建課堂平臺基地;合作實踐實務。政、校、媒協同培養政治引領、人文底蘊和實踐能力厚實的卓越“新聞+大數據”人才(見圖2)。此外,產業學院還與企業合作,將創新創業實踐、準職業人導向訓練、職業定位與發展、求職能力提升等職業素質類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由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聯合講授[4-5]。
(二)構建“四類五層六維”驅動式實踐教學體系,強化行業應用實踐
依托產教融合基地和企業實習實訓平臺,整合并充分利用各類實踐教學資源,構建“四類五層六維”實踐教學體系(見圖3),即設計課程實驗、項目實踐、行業實訓、職場實習四類教學形式,開設單元基礎實驗、系統仿真實訓、綜合課程設計、創新創業實踐、行業產業實戰五個教學層次,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研究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六維實踐能力,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實戰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此外,組建本科生科技創新興趣小組開展瑞翼數據工坊行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4]。同時,湖北大學在稅務、教育信息化等行業具備20年以上的研發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數據資源,為大數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打造“教、學、練、戰、訓”一體化育人新范式
(一)構建VIP項目化教學模式
專業核心課程實施垂直整合項目化教學(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jects Program,VIP項目化教學),形成“教、學、練、戰、訓”一體化育人新范式(見圖4)。首先,建設智慧實訓平臺和課程資源庫?;谝延行F蠛献鲗嵱柣嘏c平臺,匯集企業真實項目作為教學案例,校企聯合定期更新課程資源庫。同時,圍繞企業崗位需求、運營環境以及課程資源庫,打造跨專業協同實訓平臺,夯實學生實踐能力。其次,教學環節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課程教材開發、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等環節,并聚集大數據產業鏈各層級要素資源,對照企業發展中的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加快教學內容迭代,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項目開發、生產流程等領域科學對接。最后,工程師駐校授課。根據課程性質及特點的不同,實施三種授課模式:企業工程師獨立授課模式、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同上一堂課模式、工程師主講+青年教師助教模式。
打通“教、學、練、戰、訓”育人全鏈條,推動人才培養貼近行業產業實際、契合行業標準,全面提升學生將知識、技術轉化為產品研發、應用以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6]。
(二)重組師資隊伍,促進校政行企“多主體”資源融通協同育人
校政行企共建研究院、產業技術學院和產教融合基地、實踐育人平臺,共同實施“行業產業行動計劃”,資源融通、需求互補。一方面,建立“校內教師+業界專家”混編的教學團隊,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將企業、教師、學生以項目化運作模式整合為新型創新實體,積極爭取行業企業的橫向課題,在相關產業鏈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加速推進校企的科研與應用服務合作;另一方面,打造基于校企共建的產學研實習實訓基地,將畢業設計課題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發揮校內教師的理論優勢和企業工程師的實際工程設計優勢,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實現學校人才培養和行業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7]。
四、教學實踐成效
(一)學生培養質量成效
湖北大學大數據產業學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教育學、公共管理、新聞學、統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10個本科專業中進行了實踐,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基于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培養大數據人才,成效顯著。
近年來,產業班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的參與層次及獲獎等級、獲獎數量均有明顯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本科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獲實用新型專利24項、軟件著作權21項,發表學術論文80篇。本科生升研率由原來的25%上升到30%,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3%以上。本科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比賽、中國軟件杯大賽、智能移動互聯應用大賽、瑞翼杯大數據比賽等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75人次、省部級以上獎勵352人次,其中,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一金、兩銀、三銅;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銀獎1項、銅獎1項,湖北省決賽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6項;獲湖北省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5項,捧回“優勝杯”;獲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總決賽(線上)個人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和團體三等獎1項。
(二)社會影響及推廣輻射
湖北大學—曙光大數據產教融合基地通過了教育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優秀案例評定。項目組所提出的以學分制為基礎的企業工程師課酬分配機制和基于產教融合的VIP項目化教學模式成果,先后在第四屆、第五屆產教融合國際論壇以及教育部舉辦的全國產教融合研討會等重要會議上作為主旨發言,受到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廳、中科曙光公司的高度贊賞,并提出了“以樣板工程打造、面向全國推廣”的建設要求,在兄弟高校間產生示范輻射效應,華南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先后來我校進行交流借鑒。
五、結語
大數據產業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突破了學科和產業壁壘,促進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解決了單一學科型學院培養大數據人才時教學資源受限的問題,有利于“大數據+”復合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湖北大學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數智化新時代對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還需持續探索大數據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專業內外協同、校企協同、國內外協同的“三協同”育人機制;完善跨界、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團隊和導師團隊,不斷深化和推廣項目驅動式教學,并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持續加強;此外,教學過程的精準管理、畢業生跟蹤反饋與社會評價等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教育部專業認證和審核評估的標準和要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機制,培養更多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的大數據應用卓越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章天金,王時繪,楊維明.新技術變革背景下大數據產業技術學院的建設模式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0(8):49-52.
[2] 王元卓,隋京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35-42.
[3] 郭艷燕.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1(1):80-84.
[4] 楊維明,王時繪,余敦輝,等.新工科背景下IT類專業大數據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9(11):64-68.
[5] 楊維明,熊琳,孫斌,等.大數據時代信息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2(3):18-21.
[6] 陳玉新,任夢,秦捷.地方本科高?!半p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17(9):180-182.
[7] 王國胤,劉群,夏英,等.大數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7(10):25-28.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