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唐朝是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王維作為唐朝杰出的文人畫家,開創了水墨山水畫的繪畫藝術新時代,其畫境內容表現豐富,蘊含著田園詩風與“空”“靜”的禪宗思想。王維繪畫更多的是捕捉事物的內在精神,賦予畫面永恒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味地關注事物的外在形象。王維的畫境與其繪畫風格和其身處時代密不可分。首先梳理唐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發展概況,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對其繪畫產生的影響;其次簡述王維繪畫風格,例舉其畫作,探究其畫境的表現內容;最后分析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王維;文人畫;畫境;禪宗思想
一、王維畫境形成的基礎
(一)王維身處的時代背景
唐代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唐代繪畫的繁榮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密不可分。
首先,唐代時局穩定,國家日益繁榮昌盛,水、陸交通發達,對外交流、貿易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給唐代的藝術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對外不斷的文化交流和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拓寬了人們的思維與見識,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信,促使人們在這個時代創造出新穎的藝術作品。
其次,唐代實施開放的政策,給各領域帶來了多元化的發展條件。在思想上,從西漢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唐代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宗教上,除原有的佛教、道教外,又相繼傳入了伊斯蘭教等。詩歌、繪畫是唐代重要的文化產物,唐詩不像宋詞那樣風格流派分明,題材具有局限性。唐詩的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情感豐富,充分地展現了大唐盛世豪邁、灑脫的社會風氣。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使各地的畫家交流頻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創作出風格多樣的作品。唐代繪畫進取的創新意識、獨特的風格,以及繪畫流派的豐富多元、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進入高度繁榮的階段。
唐朝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推陳出新、不斷完善的過程。初唐時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為唐代文化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開元、天寶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活躍,使藝術表現技巧更加豐富;晚唐文化朝著更加多元、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初唐、盛唐、晚唐三個時期的文化發展,共同構建了唐代文化。
(二)王維的生平經歷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山西祁縣,其隨父遷居于蒲州(今山西運城)。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畫家,因篤信佛,又被稱為“詩佛”。開元九年(721年),王維中了進士,順利進入仕途,任太樂丞,因伶人舞獅犯禁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維胸懷遠大志向,有一番政治抱負,獻詩給好朋友張九齡,請求幫忙引薦,重返朝政。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第二年調任監察御史,領命出使塞外,查訪軍情,任河西節度使判官,此后便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捕,被迫在安祿山偽朝廷里任職,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壯志難酬的心跡。安祿山兵敗后,王維本以六等定罪,流放遠州,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為兄贖罪,王維因此得到赦免。王維晚年一心遠離黑暗的官場,隨后隱居輞川,靜心禮佛,過著悠然閑適的生活。
王維出生在一個崇信佛教的家庭里,其字“摩詰”便取自佛教的《維摩詰經》,他的詩歌、繪畫中蘊含著濃厚的佛教思想。他從小才華出眾,十五歲便開始作詩,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一心想為國家效力,做出一番事業。王維仕途的挫折、妻子的離世,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佛教思想成為他晚年歸隱的主導思想。
(三)儒、釋、道思想對王維的影響
唐朝是一個思想文明開放的朝代,受儒、釋、道三教影響最大,它們相互斗爭、融合。在這種社會思想背景下,王維的繪畫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長期作為封建統治者用來維護自身統治的主流思想,也貫穿了王維的一生。王維曾因知遇之恩作詩《獻始興公》獻給張九齡,詩中表達了若不是恰逢時機遇到了張九齡,自己寧愿隱居南山,也不愿為了追求富貴而踏上仕途的道路,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引薦。王維在詩中表示自己不會謀取私利,會為蒼生著想,體現了儒家“守仁”“用賢”的思想。后來,王維終于通過張九齡的引薦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又再次點燃了心中的壯志,體現了儒家“積極入仕”的精神。王維的《贈劉藍田》詩中描繪了農民的艱辛生活,反映了當地農民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從中可以看出王維關注民生問題,體現了儒家“仁政”“德治”的思想。
王維的繪畫作品中蘊含著道家和禪宗思想。道家思想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核心觀念是“道”。“道”被視為宇宙的本源,是萬物的運行規律和道德準則。道家美學思想主要由老子和莊子開創和發展的,提倡自然之美,推崇天然的藝術,以自然、素樸、無為的觀點對待藝術。王維的《雪溪圖》《江山雪霽圖》都是雪景山水畫,描繪的是自然景色,其畫境表現出荒寒、淡泊的意味,使畫面產生自然之美的意蘊,從中能看出王維的繪畫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禪宗思想中最核心的是“自性”,可以理解為“心性”,強調“心”對外物的決定作用,重視自己內心的領悟,將領悟作為繪畫創作的靈魂。禪宗追求在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佛教提出“色空”觀念,唐代玄奘所譯《心經》中記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的是事物的現象,“空”指的是事物的本質,“色”是世界的表象,虛幻不真實,無色無欲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王維的雪景山水畫中,以空白為雪,運用水墨渲染,將雪色、水色、天色、山色表現得渾然一體,營造出空靈、寂靜的意境,處處體現了空靜的禪宗思想。
二、王維畫境的表現特征
(一)王維的繪畫風格
王維身處經濟文化繁榮的時代,畫家、詩人輩出,這樣的時代滋養了王維的藝術,也成就了王維。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王維的繪畫:“工畫山水,體涉今古。”“古”是指青綠山水的畫法,“今”是指水墨畫法。王維山水畫早期曾學習李思訓的青綠山水,通過畫家商琦的《臨王維輞川圖卷》(圖1)上的著色可以看到青綠山水技法的痕跡。張彥遠曾見過王維畫作的真跡,稱贊他的破墨山水畫筆跡遒勁,這與李思訓的青綠山水是完全不同的。
王維在《山水訣》中提出了“水墨最為上”的觀點,開創“破墨”繪畫技法,以水墨為主要表現方式,相比豐富的色彩,水墨顏色的單一讓整幅畫顯得更加靜謐,從而傳達出王維空靜的禪宗思想。
(二)王維畫境中的“禪意”——以《雪溪圖》為例
王維從小就學習佛教文化,修養深厚。他的畫作中常常蘊含著禪宗思想,表現出空靈的意境和釋然的心態,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意象。禪宗以“寒境”為最高境界,王維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其繪畫中也融入了一定的禪宗理念。其在雪景山水畫中,并沒有用敷色的山水技法,而是用水墨語言來表現。他在作品《雪溪圖》(圖2)中描繪了水邊山村被一層皚皚白雪覆蓋的景象,僅通過水墨的運用,描繪出雪景“無色”的特點,表現了禪宗“空寂”的精神世界。
雪景山水畫畫境表現中,雪是重要的表現元素,與渲染法相結合,如天與水的表現就是以渲染法完成的。王維的《雪溪圖》運用了簡樸的水墨筆法,畫面以黑白色調為主,墨色相互滲透交錯,達到鮮活的畫面效果。其繪畫技法強調水墨功能的發揮,墨色濃、淡、枯、濕等多層次的變化,展現了其對于不同情感的體會。整幅作品用水墨渲染出山石的凹凸和陰陽,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遠山的輪廓,層次分明,描繪出自然的雪景,平淡寂靜,意味深長,表現出空寂悠遠的禪宗意境。
王維畫境的表現因素可總結為兩點:一是依賴對于題材的選擇;二是運用水墨技法,以水墨渲染的方式營造畫境,使畫面富有生命力。畫面的豐富變化都是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為主導,從而滲透在作品里。宗白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傳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們以自己的心靈為媒介,將內心的情感映射到外部的自然景象中,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境界,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王維喜歡以雪景為山水畫題材,其畫境的表現就是他內心世界的映照,這種清冷、空靜的畫境表現是他沉浸于禪宗世界的精神寫照,表現了“無色”“空寂”的觀念。
三、王維詩歌與繪畫的結合
王維既是山水畫家,又是詩人,其山水畫“畫中有詩”,詩畫融合。他將現實中的山水與自己的感情相結合,最終表現在畫面上。蘇東坡曾夸贊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歌與中國畫的意境相通,都是表達作者對于生活的體驗。王維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其中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一片廣袤無垠沙漠的襯托下,一縷縷青煙悠悠直上,遠方水天交映處,一輪渾圓的夕陽緩緩落下,使讀者從詩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壯觀的沙漠景象,營造出塞外風景蒼涼的意境。《輞川集》與《輞川圖》是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型作品,他在《輞川集》中提到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等二十處景觀,而《輞川圖》中的景象是依據《輞川集》記載的二十處風景創作出來的。《輞川圖》與《輞川集》都充分地體現了王維晚年隱居輞川的生活環境,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特色。
四、王維的繪畫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
王維的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對晚唐繪畫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還不斷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畫家,且后人把王維稱作文人畫的鼻祖。王維在繪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他的詩歌。
王維是水墨山水畫的開創者,運用水與墨的交融變化,營造出淡泊、空靜的畫境,具有濃厚的禪宗思想。到了五代,劉昫在《舊唐書》中評價王維的繪畫極其神妙,用筆獨特,善于觀察自然,能夠表現出山水的平遠、云峰石色等特點,給觀者帶來清新、悠遠的自然美感。到了宋代,宋祁評價王維擅長草書和隸書,其繪畫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名聲在開元和天寶時期極高,受到許多人的稱贊,他尤其擅長畫山水景色,能將景物表現得十分逼真,其繪畫技藝被認為是天賦所至,后人再難達到這樣的繪畫水平。可見宋祁十分欣賞王維的才華和藝術成就。與此同時,宋代文人畫不斷涌現,其數量甚至超越了宮廷畫。王維被宋代畫家視為文人畫的標志人物,從此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經過元、明兩代的發展,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王維被稱為“文人畫之祖”“南宗之祖”。文人畫占據了中國畫的主導地位,影響著后世中國畫的發展。
王維將禪宗思想引入到繪畫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墨禪畫風格。從王維開始,中國傳統水墨畫發展壯大,文人畫家注重水墨的表現,追求悠然自得、質樸簡約的繪畫風格,以抒發自我情感和揭示事物內在精神為創作目的。含有禪宗思想的水墨畫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主流,然禪意畫題材往往取自于詩。王維倡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繪畫理念,使中國畫注重意蘊的表現,即使畫上沒有詩,也有詩的意境。
總之,王維是中國繪畫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開創了水墨山水畫,其畫境表現以禪宗的“空”“靜”為主導思想,借禪意表心境,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其繪畫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畫家,使水墨山水畫不斷前進,對中國繪畫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荊浩.筆法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王先謙.莊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4]虞仲韋.活水源頭[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5]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崔恒豪,澳門城市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