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西北師范大學,蘭州 730070)
黑陶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孕育的又一顆明珠。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期制陶業出現的又一高峰,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國內對于山東章丘龍口黑陶的研究居多,這得益于黑陶選用的泥土來自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沖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在燒制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適合于黑陶制作。陶器文化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從黃河流域衍生,因此陶器屬于中國獨有的文化之一。
此外,黑陶在“彩陶之鄉”甘肅馬家窯文化、半坡文化和馬廠文化等文化遺址中有少量出土。由于工藝偏于繁瑣復雜,傳播區域小,黑陶制陶技術逐漸在隴原大地上消失,可見紅古黑陶在地緣關系上有受到前者影響的可能。雖然由于歷史的原因,紅古黑陶燒制的技術在某年間也悄然斷層,但讓我們欣慰的是,依然有人在這片土地上堅守傳承著黑陶的燒制工藝,試圖恢復紅古地區曾經輝煌的黑陶產業。
目前,對于紅古黑陶研究相對來說不是很多。20 世紀80 年代末,紅古區窯街鎮的王金明與尚天明等人去往山東學習黑陶燒制技藝。依附于“龍山文化”,山東的“龍山黑陶”由于某些原因,燒制技術未能完整保存下來,尤其對于黑陶“黑”這一特點更是如此。因此通過科研專家與制陶專家的反復嘗試,在1989 年終于將“熏煙滲碳”技術破譯,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制造程序。而他們正是學習了黑陶的工藝制作流程后,潛心實踐黑陶的制作技藝,在1998 年成功制作了第一只黑陶作品。從此,他們便開始悉心創作黑陶。
在黑陶的制作工藝中,陶土的選擇至關重要,采陶土也是陶藝人對陶器制作態度的展現。通過采集進而加工淘洗黑陶的原材料——紅土。而紅古地區的紅土屬于硬質粘土,這種紅土耐火度達1630~1700℃,耐火性及高溫下的熱穩定性均較好。因此,得天獨厚的材料優勢決定了黑陶品質的優越。
陶藝人對于土的特點需有足夠了解,因為土的性能直接影響陶器的品質。土質中的各種礦物質微量元素亦會影響燒制。所以他們必須懂得泥質各種元素的含量。黑陶的主要材料包括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等元素。陶藝人會將泥土放進大缸中進行淘洗。泥料主要是當地的紅膠泥并且配有高嶺土,再加上硬質粘土。這些泥料經過晾曬、風凍、淘洗、沉積、反曬等程序,再進行若干年的陰涼放置發酵,使之性能穩定以后便能進行創作。風凍發酵的熟土不易開裂,且方便使用。
在泥料混合期間,里面會形成若干氣泡,揉泥料的時候,需要把里面的氣泡排出來,方便之后拉坯。拉坯的器形在手掌與泥料的反復碰撞中逐漸成形。太薄了會坍塌,需要重新制作。一件造型精美的黑陶器型,就是在反復的失敗與成功中,最終成為精品。
黑陶上面的花紋是手工雕刻,雕刻手法細膩而熟練,雕刻的時間則是由花紋圖飾的復雜程度決定的,一周半月不等。刻畫的步驟都是由學徒們或者工人完成的,衡量一個成熟的刻花工,除了扎實的美術功底外,還要有過人的“坐力”和“定力”。從繪圖、拋光到雕刻、壓光,要經過四個步驟,刻畫的手法主要以弦紋、劃紋、鏤孔、半浮雕、懸雕、陰刻為主。刻花的工具是很簡單的傳統雕花刻刀,在瓶身或盤身或陰或陽進行鏤刻,使器皿表面具有規律的花飾與幾何形狀。雕刻的形狀取決于藝術家的審美習慣,對于工藝品來說,瓶身上的花紋基本具有可復制性。
陶器雕刻做好以后,接下來就是燒制,只有接受過高溫的熏陶,最終才能體現黑如漆、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的黑陶藝術特征。現如今燒制陶器的窯爐有傳統煤窯、電窯以及液化氣窯。紅古區煤炭資源豐富,再加上煤的使用率高以及廉價等特點,對于黑陶的制作依然采用傳統煤窯來燒制。在進行燒制之前,陶器需等泥身完全陰干晾透,否則會使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高溫而產生裂紋。
在燒制后,黑陶表面會具有粗糙的燒制痕跡,這與陶土的屬性是分不開的。為了使黑陶表面呈現啞光的效果,需進行打磨拋光修飾,最終才會成為完美的作品。
紅古黑陶器皿造型沿用彩陶的基礎造型,主要器皿有釜、缽、罐、盆、盤等。這些造型特點均需在拉坯機上進行。當然還存在少量一些藝術性較強的異形造型黑陶,如動物人物等。在古代,有輪式拉坯的方法,也就是陶藝人在用手轉動的輪盤上同時去將陶泥塑造成理想的坯體,通常兩人配合進行,一人攪輪,另一人則進行拉坯。在工業化發展到現如今,則出現了電動輪、電動調速輪,借助勻速電力去拉坯。
對于龍山黑陶的造型工藝,筆者了解到,除了傳統拉坯制作,還有用石膏模型和泥漿灌注成型的制作方式,這用于不規則的、形狀復雜陶器的制作。還有印坯器皿造型,類似于泥漿灌注,也是借助模具,只不過是將可塑泥坯手工用模具壓制成型。
紅古黑陶主要還是以手工傳統拉坯為主,多用于制作的陶器亦是對稱飽滿的罐狀器皿、中國傳統葫蘆造型以及蛋狀陶罐。首先流暢平滑的曲面適合于紋飾的雕刻與展現,其次可雕刻內容豐富,既能展現瓶身的曲線造型,又能將鏤刻藝術進行同步展現。這種審美方式飽滿豐腴,盡顯大氣富貴之氣,對于消費者來說是較為理想的工藝品。
大部分的陶器最初的作用用于炊煮、盛蓄、汲水等,而在后來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器皿也注重造型美觀,后來這些陶器也會被當作祭器。調查表明,紅古黑陶的造型樣式種類豐富,陶藝師借鑒諸多歷史器皿,沿襲了其美學特點。從馬家窯彩陶、戰國青銅皿、漢朝陶器以及后來的宋明清瓷器均有借鑒。高頸圓腹瓶的造型呈開口鼓腹狀,瓶身肩部角度緩和、平整,與瓶身主體的豐富紋飾形成對比,底座平整無足,很明顯這屬于彩陶特點之一,紅古黑陶予以借鑒。背壺的特點圓口、斜高領、肩部帶有雙耳,腹部則進行繪制雕鏤,造型端莊。蛋形陶罐整體呈橢球體,垂直放置有底有口,流暢的曲線達到大道至簡的狀態,豐滿通黑,鏤刻的幾何花紋或浮雕式鏤刻讓整體繁簡得當,極具美感。缽狀黑陶口大腹鼓而底平,造型簡約。葫蘆體陶罐以葫蘆為模板,外在的球體造型,對稱工整,對于有著“葫蘆文化”的中國,這種造型親民雅致。還有其他少量尊、杯、盤等造型種類,大同小異。整體來說,工藝品的造型相對簡約可復制、可生產化。
紅古黑陶的花紋樣式借用原始的彩陶紋飾,多采用古典傳統的花卉、祥云、饕餮、鳳鳥、云雷、火龍、魚鱗等紋飾,也會有大眾喜聞樂見民俗圖案,如象征富貴的牡丹、清潔的荷花,還有福祿壽等祥瑞字的陰陽刻法。有些黑陶局部也會進行鍍金,黑金色使陶器更具尊貴典雅氣。這些花紋會有圖譜,在陶器身上進行鏤刻時先要進行繪制,以確保花紋布局均勻,疏密得當。在器皿的空閑部分有密密麻麻的點,一是凸顯出刻畫的主體造型,二是起到襯托作用來表達疏密。
依托大溪、屈家嶺文化,讓龍山黑陶從造型、紋飾、色彩等都有著當地的地域特征。而紅古黑陶后面的發展也是沿襲于甘肅彩陶特點,形成了馬家窯文化承襲出的“紅古黑陶”。剪影造型簡約流暢、典雅大氣,十分符合黃河流域和當地的厚重氣息。
首先,紅古地區的黑陶產業在王金明等人的帶領下有了初步的成果,為紅古黑陶產業點燃了曙光。其次,在國家大力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政府以及民間藝術群體對于紅古黑陶的發展亦給予了支持,屬于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最后,基于紅古黑陶屬于甘肅民間藝術,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也成立了部分民間藝術坊與博物館,這對于大眾了解紅古黑陶具有一定的作用。現如今,紅古黑陶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首先是地理條件限制。紅古區處于蘭州市遠郊,對于紅古黑陶的人知之甚少,當然很大的原因是民間藝術受眾小,學習人少,再加上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以及人們日常出行不便、地方性經濟發展受限等原因,導致人們對黑陶藝術缺乏興趣。其次是黑陶的銷量少,黑陶由于制作工藝復雜、耗時耗力,因此一件純手工制作的黑陶器皿價格也是不菲的,黑陶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是必需品。最后就是傳承問題,制作黑陶現已知有名的藝人在紅古區有王金明與尚天明兩人,他們在黑陶原有的特點上又有區別,從瓶身與花紋的選擇上有各自的特點。
甘肅要想有其他文化大省具有名片性質的藝術產業,那么宣傳與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紅古區坐落在蘭州遠郊,僅靠幾人去堅持是壯大不起來的。因此,對于從事藝術教育的學生要求普及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可以開設課程,讓學生積極主動去了解,也可以聘請相關老師講解示范,對于一些學生來講會具有吸引力。這樣也在學校里保留了黑陶燒制課程,讓更多的人去學習,對黑陶的技藝發展以及當地的脫貧致富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紅古黑陶作為馬家窯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甘肅本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欲通過美學視角深入了解紅古黑陶的藝術特色,深入研究其花紋圖飾、雕刻技法、制作工藝、發展傳承現狀等,從而來拓寬甘肅本土民間藝術研究,為打造人文蘭州提供理論依據。
甘肅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文化大省,已有八千年的文化,馬家窯文化更是甘肅文化中燦爛的明珠,而紅古地區又屬馬家窯文化的發祥地,對于紅古黑陶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此次藝術調查,筆者了解到紅古黑陶作為甘肅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挖掘整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獨特造型特點和藝術特色的黑陶種類,但技藝傳承和發展方面遇到了制約紅古黑陶進一步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紅古黑陶藝術的保護應繼續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圍繞“馬家窯文化”以及“黃河文化”將陶藝術傳承下去,使之成為甘肅省又一文化名片,以響應國家“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政策,這是甘肅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相信通過政府的號召與支持、高校的理論研究、優秀藝人的制作以及社會的宣傳,打造以皮影、剪紙、黑陶等系列民間藝術交流,形成一種民間工藝美術“朋友圈”,對于人民的文化藝術審美,對于甘肅民間藝術的弘揚無疑會具有時代意義。
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展現,亦是民族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撐點。每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傳承性。藝術品或許會消逝,但傳承下來的工藝技術會使藝術品重現。“傳承”是我們對優秀技藝最好的保護方式,絕不能使之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