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茹,丁 鑫,王永森,曹志群△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異常反流至食管所致相關不適癥狀和(或)組織損傷的一種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1]。目前西醫治療GERD主要為抑酸、促進胃動力,但療效不佳,臨床易反復。研究表明[2-3],B級以上食管炎6個月后復發率為100%,高達30%的GERD 患者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無效或癥狀控制欠佳。根據GERD反酸、燒心的臨床癥狀,可以將其歸入“吐酸”“噎膈”“嘈雜”等范疇。臨床認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機為胃氣上逆,胃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若邪壅胃腑,則會導致胃氣上逆,另方面,肺氣肅降,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順利,說明若肺氣失于宣降也會引起胃上逆,本文從“聚于胃,關于肺”的理論出發,詳細論述其理論內涵,探討肺胃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新的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作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在中醫學中卻并無與其相對應的疾病,但根據其燒心反酸、口干口苦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中醫學中的“胃脘痛”“嘈雜”、“吞酸”等病范疇。關于其病因病機,古代醫家各有見解,如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云:“(吐酸)皆由胃氣不行,脾氣不運,飲食痰涎津液俱化為水,郁而少久以成酸也。”筆者認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總結歸納多是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稟賦不足等。基本病機為氣機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此皆聚于胃,關于肺”,出自《素問·咳論篇》,是對咳證諸多病因的概括性總結,同時也表明了肺胃之間的密切關系。后世醫家對此多有闡述,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肺胃相關,但是無論是從組方思路上還是調護方法上都體現著肺胃相關的應用,如旋覆代赭湯、麥門冬湯都是肺胃同治的基本方,而在調護方法上也有明示,服藥后進食熱粥以益胃氣而助藥力發汗。金元時期,李東垣和劉完素從病理關系的角度揭示了肺胃的密切關系,言“聚于胃”者,痰飲積聚在胃也,“關于肺”者,痰飲閉阻在肺也。明清時期,醫家認識各有不同,張景岳在《類經》中云:“諸咳皆聚于胃關于肺者,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本,肺為皮毛之和。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有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于胃關于肺也。因胃濁,則所游溢之精氣,與脾濕所歸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濁,難于四布,此生痰之本,為嗽之原也。肺居胸中,主氣清肅,或為風寒外感,或為痰熱內干清肅,有失降下之令,因氣上逆而為咳嗽也。”從病機角度論述了肺胃的關系。在古代醫家理論的基礎上,現代醫家根據自身臨床經驗,對于此理論多有不同的見解。姚菲等[4]認為肺屬金,脾胃屬土,土生金,肺胃相生,可通過養肺反哺脾胃,病理上,母病及子,脾胃氣機失常,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則發為肺病。潘外等[5]認為肺喜肅降,宜降不宜閉;胃喜降,主受納水谷,宜通不宜塞,肺胃皆需通降,二者在氣機調節方面相互影響。張天鴿等[6]認為中焦的盛衰在咳嗽的病機中至關重要,“聚于胃,關于肺”的含義,可解釋為“聚于中土關于肺”。孫宇鵬等[7]認為:“胃”指的是廣義之胃,即脾胃。肺臟清虛,故易受他臟侵襲,肺胃皆喜潤惡燥,痰熱郁肺,可使子病及母,至胃陰損耗,則二者進入惡性循環。強調了肺病不離脾胃的觀點,這是肺胃相關的理論核心。
“聚于胃,關于肺”,出自《素問·咳論篇》,其所謂“聚”者,壅也,“關”者,閉也,其理論內涵為邪氣壅閉于肺胃,關于邪氣的定義,《太平圣惠方》將其歸類為寒氣,《黃帝內經》稱之為痰飲,肺胃的生理功能的病理聯系來說,筆者將其歸于痰飲一類比較合適。所謂“聚于胃”,胃腑居于中焦,起著敷布津液的重要作用,若脾胃功能異常則津液停而為痰飲,所謂“脾為生痰之源”,吳崑云:“胃土既虛,則三焦虛邪皆聚于胃,所謂萬物歸以乎土也,肺為臟腑之華蓋,諸臟腑有病無不,熏蒸之,所謂肺朝百脈也。”故曰關于肺。筆者認為要理解“聚于胃,關于肺”的含義,就不能單純從字面意思出發,我們要從整體觀念上理解,其一,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臨床特點,五臟一體觀則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肺胃之間關系密切;其二,治病求本,我們要正確地把握把我疾病的病機,其三,治未病,正如《金貴要略》所言,要先安未受邪之地。
4.1 解剖關系 肺與胃在解剖關系上密切相關,兩者一上一下僅一膜之隔,而且根據現代研究發現,肺是由前腸發展而來,即肺與胃的結構來源是相同的。肺主表,外合皮毛,胃主肌肉,皮肉相連。故這種外合器官組織的緊密聯系也為肺胃相關的理論打下了基礎。《靈樞·經脈》中論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胃二臟之間直接的經脈聯系。何泮[8]認為“經脈相通,主治所及”和“針藥相通”是“胃系病從肺論治”的根由所在。
4.2 生理相關 胃為六腑之一,六腑者,“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順,以降為用,另外胃為陽腑,喜潤而惡燥。而肺亦主肅降,此外肺為嬌臟,亦喜清潤而惡干燥。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臟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于胃的滋養,此外,肺氣下降是胃氣下降的前提,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指出:“人身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當兩和氣血使升降得宜。”肺主降,肝主升,肺肝得以升降,脾胃方可正常運行,以維持全身氣機調暢。從五行的角度來說,胃屬土,肺屬金,胃肺相生,為母子關系,若子虛則可補其母,是為培土生金,母實則可瀉其子,比如胃腑實證以瀉肺而通胃。
4.3 功能聯系 肺與胃之間關系密切,首先二者對于宗氣的生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宗氣的生成有兩個來源,其一是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其二是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另外,肺與胃還共同參與了飲食物的運化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 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何飛等[9]認為胃的水谷精微通過脾而到達肺,肺把精微散布至胃,胃得到精微滋養。此外肺胃之間還共同完成了津血的化生,比如《靈樞·營衛生會》中云:“此外肺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津微,上注于肺脈。”胃腑受納腐熟水谷,上輸于肺,肺氣宣發肅降,奉心化赤而為血。《靈樞·決氣》亦云:“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機就是胃氣上逆,而肺朝百脈,主治節,對全身氣、血、津液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故氣機不暢首當責之于肺。而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氣賁郁,皆屬于肺”,《理虛元鑒》亦指出:“肺氣一病,百病蜂起。”若肺治節失常,氣機失暢,氣不行則血、津、液等亦不行,最終停聚中焦,成痰成飲,加重病情。由此可見,肺生理功能正常,對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從宣肺、降肺、潤肺、理肺四個方面,論述胃食管反流病的論治。
5.1 宣肺健脾,升降相宜 胃氣以降為順,然而脾胃同處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之間關系密切,脾與胃一升一降,相互協調。若脾氣不能正常升發則會影響胃氣下降。脾氣以升為健,而正如《醫學實在易》所云:“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所宣。”《內經》亦有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 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肺氣宣發可以將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運輸至頭面諸竅,若肺失宣發,則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則會居于脾胃,成為發病的病理因素。這也是后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的理論淵源。因此在健脾化濕的基礎上可以加入一些桔梗等一些開宣肺氣之藥,用以宣肺解表,芳香化濕,比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參苓白術散,一味桔梗入肺經,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于地 道,而無痞塞之憂也”[10]。
5.2 降肺暢胃,通降陽明 胃氣主降,以降為順,胃氣下降是保證胃腸道通暢的前提,首先,胃氣下降才能使飲食入胃,并且下傳小腸,正如《靈樞·陰陽清濁》 中曰:“受谷者濁,濁者下走于胃。”另外食物殘渣下傳大腸和排除體外也離不開胃氣的下降。肺氣亦主肅降,肺氣失于肅降,則胃氣亦失降[11]。正如王孟英云:“肺金淸肅不和,升降之機亦窒。”若肺失肅降則胃氣上逆,濁氣不下,則臨床會出現胃脘自覺痞滿,惡心,嘔吐,舌淡苔白等癥狀。因此臨床在治療胃疾時,在理氣降胃的基礎上可以加用一些降肺氣的藥物,如治療胃虛氣逆的名方旋復代赭湯,其君藥旋覆花既入胃經也入肺經。
5.3 養肺益胃,滋陰生津 從肺胃二臟的生理特性來說,胃為陽腑,喜潤而惡燥,胃腑正常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胃陰的滋潤;肺為嬌臟,亦喜清潤而惡干燥。從肺胃二臟的生理功能來說,肺胃二臟對于人體津液的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有賴于肺氣的輸布。從病理關系來看,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易受燥邪侵襲,而傷津耗液,進而傷及胃陰,出現肺胃陰虛的證候,表現為饑而不欲食,胃脘嘈雜,大便偏干,舌紅少津,有裂紋,脈細數。因此臨床上治療要養肺以和胃。正如《臨證指南醫案》 所言:“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但滋養之品容易阻礙脾胃運化而化生痰濕,因此臨床在滋養肺胃之時,滋陰不可太過,可配伍一些砂仁、陳皮防止滋膩。
5.4 理肺和胃,活血通絡 肺主氣,司呼吸。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氣者,皆屬于肺”。肺朝百脈而主治節,景傳慶[12]認為肺能生血,從而提出了“肺為血臟”的理論。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肺胃之間氣血互依。肺部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結合,形成宗氣,宗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行血氣。肺胃之氣不暢則血行不暢,導致氣機失調,形成血瘀。臨床表現為胃脘部刺痛,夜間加重,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治療上要給予調肺、降胃、活血之法。在恢復肺胃之間氣機的同時,重視對活血祛瘀藥物的應用。可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消散瘀滯。如郁金、延胡索、乳香、沒藥等,以行血中氣滯,散氣中血瘀。
本文基于“聚于胃,關于肺”的理論,認為臨床治療脾胃之病,治法不應該單單局限于脾胃,其余諸臟腑也可引起脾胃之病。正如葉天士所言:“不必見病治病,因此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的,視具體情況,參以宣肺、降肺、潤肺和理肺之法,從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