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
(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人民群眾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滿意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成為衡量教育的主要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在以往實踐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的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一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契合點,也是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產業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要為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就必須打開視野、拓寬思路,打通“任督”二脈,主動與不同教育要素開放重組、與各類產業要素和創新要素互動融合,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
思想脈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重視綜合技術教育,認為教勞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綜合技術教育是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各種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是消除現代生產的固定分工、消除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黃炎培重視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提出“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職業教育思想影響至今。路易·艾黎抗戰期間在中國西部舉辦培黎學校,倡導“手腦并用,創造分析”校訓。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有關職普融通的研究是劉經鑄1989 年6 月刊發在 《職教通訊》的《普職并舉 以職促普 長短結合 以短養長》,介紹安徽六安輕工中學“普職并舉,以職促普”。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檢索到職普融通的相關論文447 篇,其中,普職融通194 篇,職普融通17篇,這些論文的內容:一是聚焦在普職融通的教育理念上;二是基于課程層面進行普職融通的實現路徑研究;三是基于學校層面進行普職融通的實現路徑研究;四是在教育體系、辦學模式、資格證書等方面的研究。
政策變遷。1980 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明確規定“普通高中要逐步增設職業(技術)教育課,學習科目可由學生自己選擇”。1985 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1991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1996 年《職業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和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1999 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2003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明確要“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建立人才成長‘立交橋’”。2005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要“建立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和銜接的“立交橋”。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2014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職普溝通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指向高中階段教育。2017 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 年)》提出“實行普職融通,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明確出現了“普職融通”的表述,比2017 年12 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時間更早。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以“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來促進職普融通。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將職普融通從高中階段擴展至中小學,直至2021 年中辦國辦《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強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政策視域拓展到包含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全學段、各層次。2022 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明確了職普融通及其實施途徑。從政策倡導變成政策要求,最后上升到國家法律,體現了國家對職普融通的高度重視,職普融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成長的抓手。
實踐探索。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多地、多校開展了職普融通試點,四川省廣安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2012 年最早開啟了國家試點探索。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四川等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職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從形式上來說,職普融通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普融通,大多數是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二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職普融通;三是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普融通,以高職專科和普通本科聯合辦學的形式來實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進職普融通”,清晰地顯示出從構建“立交橋”式的溝通框架到實現各級各類學校、行業組織、企業和研究機構等各領域、全要素融通、融合與融匯的政策思路,指引著我國職普融通的發展方向。
理論溯源。國內最早提出產教融合這一說法的是江蘇無錫市技工學校,該校在探索提高學生實習質量的過程中,提出“產教融合化”,即“遵循產品的選擇一定要適合課題訓練的要求,千方百計尋求與生產實習緊密結合的產品,以提高學生的質量意識、產品意識、時間觀念及動手能力”。學校對產教融合內涵理解為“產”僅指產品,“教”僅指實習教學(加強系統化管理不斷提高生產實習教學質量——江蘇無錫市技工學校[J].職業技能培訓教學,1995年第2 期)。另據CNKI 數據平臺筆者檢索到產教融合相關論文1.09 萬篇,產教深度融合相關論文569 篇。
政策變遷。1996 年《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2002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職業學校要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共建和合作”。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時代以來,教育部印發《關于2013 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產教融合” 首次被正式確定為國家政策用語,上升為國家意志。2019 年10 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建立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改革推進機制,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數據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產教科融合作為國家理念、國家制度、國家行動,進一步深化了內涵和外延。
實踐探索。產教關系經歷了一個從結合到分離再到融合的過程。從新中國早期的依附企業廠礦舉辦學校,到后期的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校,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成為重要途徑,發展校辦產業、以廠養校成為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要形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為辦學特色。隨著改革開放初一批普通高中轉為職業中學,以及20 世紀90 年代企業辦學職能的剝離,職業教育的“產”“教”從“融合”走向了“分離”。新世紀以來產教再度融合,陸續出現了訂單班、教學工廠、集團化辦學、中國特色學徒制、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教育和產業互補互融、共生共長、雙向賦能。深化產教融合要尊重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統籌推動作用,統籌部署、協調推進。深化產教融合,要以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為“一體”、以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兩翼”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做到以產定教、以教促產、產教融合。
理論溯源。19 世紀初,洪堡倡導建立的德國柏林大學開創了大學的研究與教學統一新模式,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辦學理念。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大學發展從單純教學轉向科教并重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科教并重轉向科教融合則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筆者通過CNKI 數據平臺檢索,檢索到產學研結合的論文2193 篇,科教融合的相關論文607 篇,高職院校科教融合論文18 篇(最早的科教融合論文是,科教融合 培養創新型人才——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3 年第5 期),科教融匯論文12 篇,全部是近期發表的論文。
政策變遷。2012 年,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聯合提出了新的育才理念:“科教融合,聯合育人”,主要針對高校學生。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提出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
實踐探索。科教融合的理念在我國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將科教融合作為一個核心命題,一些高職院校尤其是“雙高”計劃學校,如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等,也按照這種理念拓寬了辦學思路,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教育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科教融匯”。職業教育身處生產第一線,既要為破解“卡脖子”問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又要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 “中試車間”,多主體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有力支撐作用。同時,還要開展有組織的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對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為技能成才提供適合的教育,把學校建設成為培養拔尖創新技能人才的搖籃,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加快建設人才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