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清
21日早上去菜市場,經常買菜的攤販處,已無雞蛋供應,這就是筆者正在島內經歷的蛋荒日常。而手機里,各地朋友傳來的照片和視頻也大抵是同樣的情況。各大超市的蛋架被掃空,更有許多民眾為求一蛋,早早起床到市場排隊搶購。新北的朋友傳來的排隊買蛋照片,光從拍到的部分看隊伍至少得有50米,前天另外一位朋友傳來的視頻,一分多鐘的短視頻都沒有拍到買蛋隊伍的尾,據朋友目測有將近500米長。不僅如此,小吃、早餐店等越來越多的餐飲、連鎖店停賣雞蛋、更換菜單,連平民美食坷仔煎也宣告不加蛋,超市商店無茶葉蛋可賣變成常態。
更令人生氣的是,這種情況已經從春節期間持續到現在,目前仍然看不到解決的跡象。主管機關農委會一開始說3月底前雞蛋產能將逐漸回穩,之后又改口要到5、6月蛋荒才有望緩解。然而臺灣最大養雞業者表示,缺蛋問題可能會拖到中秋后才緩解,更有蛋商直呼“今年是難了”。蛋荒何時休,成了現在臺灣老百姓最想問民進黨政府的一個問題。
其實這次蛋荒早在2021年12月就已顯露端倪。從2021年12月開始,雞蛋價格不斷飆升,到了2022年5月一斤產地價更突破4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9元,目前有市場一斤蛋價已飆升到11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4.8元)。但是,當時蔡英文政府不思蛋價上漲的原因,完全以去年年底的選舉考量為主,更無視市場機制簡單“凍漲”以對。面對不斷沸騰的民怨,農委會開始希望通過進口雞蛋解決問題,但是進口區則舍近求遠,跑到澳洲進口雞蛋,根據計算一枚成本要超過12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7元),根本就是拿納稅人的錢來開玩笑。更加荒唐的是,民進黨政府還搞出了一個讓部隊少吃蛋改多喝豆漿以減輕供蛋壓力的奇葩政策。
臺灣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缺蛋的問題,不過今年的缺蛋危機可謂史無前例。缺蛋的原因一般而言有季節、天氣及禽流感等不可抗力的因素,而今年的問題毋寧說更是人謀不臧的結果。長期以來,民進黨政府每遇物價上漲就是實施“凍漲”、補貼,又或者要求部隊多吃或少吃,最后就是花更多的錢“緊急進口”,企圖討好消費者,從來不思考從根本解決問題(譬如雞舍升級、改善產銷制度)。以這次蛋荒而言,國際市場上原物料上漲,政府本就應該預料到成本反應的問題,但是我們卻看不到農委會有任何的因應措施。
雞蛋屢屢產銷失衡造成危機的背后,是民進黨政府的施政無能。一方面,蛋農與蛋商間的統一包銷制度是造成產銷失衡的主要元兇。在包銷制度下,蛋商一旦跟蛋農講定互相配合,不管生意好或者不好都要把全部的蛋收走,所有運銷的成本及風險蛋商都需要一并承受,但是僵硬固化的定價機制和時常被政府干預“凍漲”的價格無法反映市場行情,導致蛋農沒有想通過泰升飼養技術跟設備增產的動力,缺蛋持續惡化。實際上,對于此制度民間早就提議應該改正,但民進黨政府一直靠短期補貼解決問題,不思考解決問題長期途徑。另一方面,此輪蛋荒與禽流感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民進黨政府根本不能掌握實際禽流感影響范圍,更無法確切知道雞蛋供應數量,導致相關措施無的放矢。
而最后手段,以進口補不足,民進黨政府更是以政治為優先考慮。我們實在不知道,為什么要遠從澳洲進口高價雞蛋,而不優先考慮從鄰近的東南亞國家進口,尤其是為何不優先考慮從大陸進口雞蛋? 要知道,大陸目前是全球生產雞蛋最多的地方,其占全球雞蛋總產量的35%,供應臺灣之需可謂綽綽有余。但是,民進黨當局出于政治考慮,連從金門來的雞蛋也以“禽流感”的名義加以阻攔。
從兩岸關系來看,臺灣的這次蛋荒危機,其實也可以成為改善、緩和兩岸緊張關系的一次契機。長期以來,臺灣的農漁產品仰賴大陸市場,農漁民從中獲利,但是反過來,如果兩岸能夠通過一定的機制解決在特殊情況下臺灣民生必需品緊急供應問題,對兩岸的民心互通定會有所助益。例如,臺灣的夏季多雨、多臺風,往往只要連續下三、五天雨,蔬菜價格就大漲,甚至相當離譜(香菜可以賣到1斤100元人民幣),如果能從大陸多進口,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民生之苦。希望民進黨當局能摒棄一黨之私,從民生福祉出發盡快恢復兩岸的接觸。▲(作者是臺灣義守大學原副教授、臺灣民主工黨主席)
環球時報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