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怡/文
舞蹈表演要感染觀眾,使其在觀看舞蹈表演的同時,能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需要演員塑造好藝術形象。演員形象的塑造要求演員能夠將自身對于舞蹈理解與認識通過肢體動作體現出來,通過能反映社會現象與風氣且契合人們審美要求的作品,傳遞出深刻的藝術情感。本文從演員形象的塑造與表現出發,在對演員形象對舞蹈表演的影響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演員如何進行形象塑造與表現這個問題,從基礎能力、豐富閱歷、角色揣摩、適當想象、加強情節設計等多個角度展開論述。
舞蹈表演過程中,演員形象塑造與表現非常重要。要想將形象塑造好,需要從專業角度出發,結合不同舞種特點與表現形式,有針對性進行藝術形象塑造。演員形象塑造必須契合表演風格,并要與環境相適應[1]。改變片面單純地追求形象表達一致的情況,這樣才能不落窠臼、打破陳規,更好突出舞蹈藝術特點,同時達到感染教化觀眾、陶冶自身情操、提高大眾審美情趣等目的。不同舞者對于同一支舞蹈,在理解上會有所不同,形象塑造也會有差別,所以一定要強化演員形象塑造力,以此確保他們可充分表現舞蹈內涵與情感,體現舞蹈獨特風格。
演員形象塑造對舞臺效果影響大,而表演要取得成功,必須確保有優秀的舞臺效果。舞臺效果通常會根據舞蹈內容、演員所要表現的藝術形象、舞蹈作品,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舞蹈整體風格進行調整。同時,演員形象也會進行相應的改變。過程中要借助化妝、衣著、裝飾以及舞蹈動作等,塑造演員形象,增強舞蹈真實感與吸引力,使觀眾充分融入舞蹈中,在具體情境與場景中獲得美的熏陶與感染,并體會舞蹈藝術形象與蘊含的情感。如此一來,舞臺效果會更佳,對于舞臺表演的成功與藝術價值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舞蹈表演中演員形象塑造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故而要強化體能素質、身體協調性、肌體靈活性、樂感與韻律感、舞蹈技能、表演能力。舞蹈表演對于體能的要求高,表演者要在平時加強鍛煉,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以確保在一定時間內可以保質保量完成各項舞蹈動作。舞蹈演員要鍛煉肢體協調性,既要連貫與協調完成肢體動作,又要使觀眾從中產生美感。演員在舞蹈表演時要保持良好體態,跟著節拍變換動作與調整身體,以此做好藝術形象塑造,最大程度提高舞臺表演效果。
演員形象塑造一定要保證肌體具有靈活性,不僅要會跳,掌握各種動作,還要具有柔韌性與良好的身體感知力,提高表演效果,讓觀眾對表演者欣賞與認同。舞蹈與音樂分不開,所以演員形象塑造必須增強樂感,同時要把握好音樂節奏與韻律,有助于藝術形象塑造,也能突出表演者舞蹈素養與藝術素養。演員形象塑造要加強文化素養與藝術素養培養,在平時要讓演員接觸不同風格、類型、特點的音樂,并要使其涉及藝術、文化、美術等方面知識與內容[2]。舞蹈綜合性強,在表演者綜合能力提升情況下,將會更好地理解舞蹈,也能通過肢體動作更好地詮釋舞蹈。此外,表演者要深入了解舞蹈歷史,學習與掌握基本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個性鮮明的立體藝術形象。舞蹈表演者要有良好的氣質與形象,確保自身形象與塑造的形象毫無違和感,可自然而然融入演出情境中,通過自身藝術修養與氣質為舞蹈表演添彩。
舞蹈表演中演員形象塑造要做好對角色揣摩與推敲,針對所要表演的舞蹈,必須深入了解與剖析。演員要揣摩自己所飾演角色,明確人物或者藝術形象,并要通過表演不斷熟悉,邊跳邊揣摩,不斷修正,同時要充分認同角色。演員如果對于角色認識不足,不可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也無法通過肢體動作與完整表演傳遞情感?;诖?,演員要加強對舞蹈分析,深入與全面掌握所要塑造的形象,并形成自身的見解與認識,仔細揣摩與推敲,這樣才能通過自身形象塑造凸顯藝術形象。
舞蹈并非單純的肢體動作表演,還涉及舞美、服裝、妝容、音樂等,只有各個方面完美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表演效果。故而演員在熟悉舞蹈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其他相關方面了解,做好協調與配合。演員要掌握音樂節拍與曲調,依據曲調進行肢體表演,必須跟上音樂節奏,始終確保肢體動作與音樂和諧統一[3]。演員形象要與所飾演角色契合,一方面要挑選適合的演員,另一方面要通過妝容塑造形象,增強與角色貼合度。演員要練習舞蹈,充分掌握動作與技巧,表演做到靈活自如,同時要通過表情、神態、動作變化等,表現人物喜怒哀樂,準確傳遞情感,使觀眾沉浸到優美的舞蹈中,在欣賞中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舞蹈與明確主題。以《孔雀舞》為例,演員要跟著音樂起舞,通過手勢與肢體動作,塑造輕快與靈動的孔雀形象。
演員形象塑造至關重要,對于舞臺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故而要強化這方面的能力。舞蹈創作往往來源于生活,采用舞蹈形式將生活中各種形象與感觸搬到舞臺上,提供給人們欣賞與感悟。演員只有增強對生活關注,不斷豐富人生閱歷與情感體驗,才能在舞蹈表演時塑造與表現好藝術形象,增強觀眾代入感,使其在心靈性共鳴。
舞蹈主題與風格不同,對于演員的要求也不一樣,想要塑造好藝術形象,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觀察,提高自身的敏銳性,同時要具有豐富人生閱歷,結合自身的閱歷深入與創造性理解舞蹈,具有自身情感認識與體驗,在此基礎上富有感情呈現舞蹈,塑造藝術形象與表達情感。以民族舞蹈為例,演員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風格與特點,明確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相關內容,深入認識舞蹈,通過演員形象塑造充分體現表現舞蹈與體現魅力。比如維吾爾族舞蹈表演中,演員要通過輕盈舞姿與靈動的目光,表現維吾爾族人熱情與大方的藝術形象。平時要觀察不同層次與不同職業的人,了解其喜怒哀樂與情感表達方式,為演員形象塑造奠定基礎。
舞蹈表演要進行想象,這是舞蹈靈魂,故而演員形象塑造要適當進行想象。一般情況下演員需要依據編排好的動作進行排練,但是如果單純完成動作,舞蹈將缺乏靈魂。基于此,演員在學習與做動作同時,應當展開想象,深入探索角色內心世界,增強角色認同與情感體驗。
演員一方面要根據具體舞蹈梳理藝術形象,另一方面要結合生活進行想象,以此對藝術形象進行補充,最終確保所塑造的形象立體與飽滿。以《昭君出塞》為例,演員要結合真實背景,想象昭君出塞的點點滴滴,表現她剛去往塞外時的惶恐與不安。
舞蹈表演中要通過劇情表現主題,推動情感的發展,使觀眾明確舞蹈內容與產生共鳴。舞蹈劇情往往是遞進式的,主要包含開始—發展—高潮—結束這幾個階段,演員需要把握好劇情,在不同階段通過肢體語言、表情、神態等推進劇情,讓觀眾感受情感變化,堅持動態敘事。舞蹈類型比較多,抒情類舞蹈中藝術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與景色,需要做好劇情設計,以特定的情節與動作體現主題,并塑造藝術形象。以《爬坡上坎》這支舞蹈為例,演員要做好劇情設計,結合平時相關動作,塑造生動活潑與天真無邪女孩形象,使其在音樂節奏中奔跑與扭動,并跳躍,確保演員所表現形象與舞蹈藝術形象具有一致性,同時要在劇情協助下確保女孩形象生動飽滿。
舞蹈表演要取得成功,需要保證演員與藝術形象高度貼合,這點極為關鍵,能夠促進觀眾更好融入舞蹈劇情之中,進而產生共鳴。不同演員形象不一樣,對于舞蹈理解也不同,且舞蹈技能也有高低。一段舞蹈要完成表演,往往需要多名演員配合完成,故而針對不同表演者的特點,確定他們更適合飾演什么角色。一般要根據演員舞蹈技能、藝術形象塑造能力、形象與氣質等進行綜合考慮,再確定他們要扮演的角色[4],確保演員形象與舞蹈藝術形象完美契合。當演員和其所要扮演的角色相似性更高時,舞蹈角色就會塑造得更為合情合理,也能增強觀眾的代入感。期間要加強舞美的配合,同時要做好妝造,既要增強美感,滿足審美需求,又要貼合舞蹈藝術形象與主題,通過相互配合呈現視覺盛宴。
演員形象塑造與表現要增強對生活感悟,這點極為重要,與能否塑造好藝術形象與做好情感傳遞密切相關。舞蹈表演可讓演員投入近乎真實的環境中,使其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理解與感悟,通過肢體動作塑造各種藝術形象。以少數民族舞為例,首先要學習民族文化,了解生活特征,明確文化背景,把握少數民族舞蹈特點。從現實出發,增進對舞蹈感悟,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舞蹈塑造與表現藝術形象就會得心應手,在肢體動作與劇情推進下,將藝術形象呈現到觀眾眼前,使其加深對舞蹈的認識與理解。舞蹈分為不同類型,有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等,后面兩個舞種涉及不同演員,需要相互交流感悟與溝通,討論細節性問題,增強整體協調性與配合性。
綜上所述,舞蹈表演中演員形象塑造與表現能力極為重要,對于舞蹈風格與舞臺效果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直接決定表演成敗,故而演員要提高形象塑造與表現能力。演員要夯實自身基礎能力,增強體能素質、身體協調性、肌體靈活性、樂感與韻律感、舞蹈技能,同時要熟悉角色與深入揣摩、豐富生活閱歷、適當融入想象,還要在藝術形象塑造的同時做好情節設計、增強演員與藝術形象貼合度、促進演員感悟,塑造立體與飽滿的藝術形象,帶給觀眾視覺震撼與美感,使其明確舞蹈主題與所要抒發情感,在其中共鳴與獲取熏陶,取得舞蹈表演的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