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帥/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和人民智慧的結晶,雖然是非物質的,以一種傳統、技藝或者文化現象的形式存在,但是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風險,因此保護、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將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問題,強調傳承人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技藝傳承、項目保護與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與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其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這些傳統的技藝和習俗往往是一個社群的身份認同的象征,是人們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同。通過代代相傳,人們能夠建立起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形成一種緊密的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獨特精神和價值,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這種傳承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一種文化傳統的延續,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傳統、習俗和技藝,這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通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有效地維護各個群體的獨特文化特色,防止文化同質化,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也具有積極意義。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獨特的手工藝技藝、表演藝術等,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通過傳承,不僅可以保存這些技藝,還可以激發人們對藝術的興趣,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修養水平,培養更多的人才,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品、表演藝術等具有獨特的市場價值,通過傳承可以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經濟結合起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投資,是一種可持續的文化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文化傳統的守護者和傳遞者,肩負著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責任。傳承人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蘊、掌握著相關技藝的人才。傳承人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掌握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技藝和精髓,具備了將其傳承給后代的能力。他們不僅傳遞技術和技藝,更傳遞背后的文化價值觀、道德規范以及社會倫理。通過言傳身教,傳承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從而使得這些文化具有持久性和延續性。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傳承到現在,歷經時代變遷和風風雨雨依然保有生機,就是因為傳承人的存在。一代一代傳承人的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從過去到現在,從不斷絕,又能從現在走向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傳承人承擔了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責任,確保文化傳統在時間長河中得以保持完整和不斷發展[1]。
傳承人通過自身的實踐和努力,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中。傳承人的榜樣作用不僅激發了后繼者對文化遺產的熱愛,也為社會營造了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傳承人因此需要與相關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合作,共同制定并執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計劃,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承人可以積極參與制定政策、提供專業建議,使政府、傳承人和社會形成合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深入開展。
對技藝的全面、細致、深層次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環節。這種傳承方式不僅包括對技術的傳遞,更涉及文化、精神層面的傳承,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真正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全面的傳承涉及技藝的各個方面,包括實際技術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等。傳承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藝的實際應用,還要深入了解技藝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以及與其他相關技藝的關聯。這樣的全面傳承能夠確保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失真、不失其根本特質,保留其豐富的內涵和多元的價值。
傳承者需要深入研究技藝的每一個環節,從最基礎的技巧到高級的工藝,逐一傳授給后代。這種細致傳承是通過刻苦鉆研、反復實踐和長時間的經驗的積累來完成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技藝的每一個細節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傳承,不至于因為疏漏而使得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傳承者需要將技藝所承載的文化、信仰、哲學等深層次的元素傳達給學徒,使其不僅能夠掌握表面的技術,更能夠理解技藝的精神和文化內涵。這樣的深層次傳承能夠使技藝真正融入當代社會,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為了實現這樣全面、細致、深層次的傳承,一方面,需要傳承者本身具備高水平的技藝,一定的文化素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獨到理解。另一方面,在傳承過程中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傳承計劃,考慮到包括系統的教材、實踐指導、理論探討等多方面的內容。傳承者還應該注重與學徒的互動,通過面對面教學、親身示范等方式,使學徒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傳承者的知識和經驗。
有力的項目保護措施和積極的扶持政策,可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得以保留,傳承人有足夠的支持,才能促進這些獨特文化元素在時代的變遷中也能夠延續。對于項目的保護,政府和相關機構應當明確重點項目和瀕危項目的范圍,在科學而全面地鑒別后,確定哪些項目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價值,哪些項目正面臨失傳的危機。這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保護計劃,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集中精力保護最具代表性和價值的項目。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提供專項資金用于項目的保護、修復和傳承;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監測和評估,及時了解項目的傳承狀況;建立相關法規,規范項目的使用和保護,防范不當利用和侵害[2]。
在項目扶持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經濟支持,激勵傳承人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手段包括直接的經濟補貼、提供場地和材料支持,以及為傳承人提供相應的培訓和學習機會等。政府通過提供這些扶持,可以降低傳承人的經濟負擔,激發其對傳承工作的積極性。政府還可以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產業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發展??梢酝ㄟ^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融合,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護傳統文化,還能夠為傳承人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共贏。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高精度的記錄和保存。三維立體(3D)掃描、虛擬展覽等手段,可以在數字空間中還原傳統手工藝品、傳統建筑等,使其即使在物質世界可能被破壞的情況下也能在數字空間實現永久保存。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參與傳統節慶、親身感受傳統表演藝術。這種互動體驗不僅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還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開發智能化的傳承工具,輔助傳承人學習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可以幫助記錄口頭傳統、傳統技藝的細節,保留并傳承那些可能因時間而逐漸流失的細微之處[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獨特的支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常涉及手工藝品制作、傳統表演藝術等活動。通過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開發,例如文化旅游、手工藝品銷售等,不僅能夠增加就業機會,還可以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的是社群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通過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們能夠保持和諧的關系,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傳承活動也有助于傳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社會共識,從而為助力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貢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涉及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保護。例如,一些傳統的農耕習慣、生態知識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形成一種可持續的生態模式。大力倡導這些傳統做法,有助于傳承環保理念,促進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發展。
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創新性的保護方法顯得尤為至關重要。傳統的保護方式在現代社會的變革和沖擊面前,可能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需要探索更具創新性的途徑,以更好地迎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并吸引群眾更廣泛的參與。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更加便捷,通過在平臺上分享傳統技藝的視頻、傳承人的故事,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形成一個線上的傳承網絡。這種傳播方式不僅保持了傳統文化的純粹性,同時也迎合了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傳播習慣。通過與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可以開創更多元化的保護途徑。例如,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創造出具有時尚感的手工藝品,激發市場需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發展。這樣的合作不僅有助于為傳統手工藝注入藝術性和創意,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是基層保護的關鍵,政府可以通過建立社區文化中心、傳承基地等機構,為居民提供更直接的參與平臺。這些機構既可以作為傳承活動的場所,也可以促使社區居民更深入地了解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社區文化中心舉辦各類傳承活動,如工藝品展覽、傳統表演藝術演出等,為居民提供更直接的接觸機會,激發其更深層次的興趣與參與[4]。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必須不斷尋求創新、拓展思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通過制定明確的法律與政策,設立文化機構和組織,制定教育計劃和培訓,能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體系,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間的長河中得以永久傳承。創新性地利用現代技術,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領域達成合作,以及鼓勵社區基層參與,都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邁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步伐?!?/p>
引用
[1] 陳英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扎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J].西部皮革,2022,44(15):27-29.
[2] 張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探究與思考[J].大眾文藝,2022(4):1-3.
[3] 姚國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發展及關鍵技術應用[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106-116.
[4] 宋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長沙彈詞傳承保護路徑探析[J].新紀實,2021(1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