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艷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一課是探究性的學習,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在經歷推理的過程中體會推理,學會有序、全面思考問題。二年級學生對推理已有一些生活經驗,教師要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堂適應低段學生學習的邏輯推理課,筆者通過分析自己教學“推理”一課時遇到的困惑,淺談教學改進。
一、緣起:“預期·評價·設計”新策略之由來
(一)“推理”一課教學困難現狀剖析
在當前教學數學廣角“推理”一單元時,學生解題和教師教學都會手足無措,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發現,學生學習“推理”一課的興趣較低,解題策略低下,而教師在教學時雖有教學目標但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情景單一,情景“枯燥乏味”
看到“推理”這節課,想到的第一個詞是“邏輯”,要尋找線索、對比信息、得出結論,大部分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大多采用“直接切入式”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的接受度較低,這節課就顯得乏味、枯燥了。
2.推理過程繁復,表達“語無倫次”
“推理”一課是通過引導學生有序、全面思考,滲透“推理”數學思想,能用語言、連線、表格的方式描述推理的過程。
從學生的學習基礎來看,學生對于解答教材的例題難度不大,半數以上的學生都能推理出“小雨拿的是語文書,小雪拿的是道德與法治書,小剛拿的是數學書”的結論,但是讓學生說明是如何推出結論的,大多數學生說得含糊不清,隨意選取一條信息入手,表述復雜,語無倫次,顯得邏輯混亂。
3.練習層次不明,鞏固“學而無用”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完例題之后,選擇書本第110頁中的“做一做”或者練習二十一中的幾題進行練習,雖然有對知識的訓練,但是無層次的練習更多是為了“應試”,實際的鞏固效果不佳。
(二)“預期·評價·設計”新策略之概念
【UbD理論】美國課程與教學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方 案(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簡稱“UbD”),即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因此其又被稱為“逆向式教學設計”。
【預期·評價·設計】本課題中的“預期”指的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推理”一課的教學目標;“評價”指的是根據預期結果創設評價方式,促進教學效果;“設計”指的是在預期目標的指引下,創設“推理”一課的教學設計,這三步貫穿“推理”一課的教學新設計。
1.明晰教學目標,學習方向更精準
教師要明確“推理”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落實各教學環節目標,讓教學設計有方向、更精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有序思想、提升推理能力和核心素養。
2.評價學生生成,學習監測更有效
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把實際教學中的學生生成融入教學評價,全面、多元評價,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聚焦教學環節,學習活動更深入
依據預期目標與評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情境的趣味性、評價的引導性、練習的有效性,力圖讓學生在多元教學設計下挖掘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探尋“預期·評價·設計”新策略之實踐
(一)預期:以“三維”切入,分類明晰定目標
1.知識與技能,聚焦“連線、列表”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本節課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猜測等,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能借助連線、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推理,掌握連線法、列表法并表述推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聚焦“分析、表達”
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掌握基本方法,學會分析、學會表達,使學生能在簡單的推理過程中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獲得推理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聚焦“全面、有序”
除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之外,“四基”要求學生充分經歷數學學習的基本活動經驗,感悟數學基本思想,本節課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的推理經驗,形成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評價:以“兩面”融合,逆追目標評價
1.語言面評價,依照學情考查有序表達
有效的評價利于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依照學情對學生作出有效評價,根據學生生成考查學生的有序表達。
2.練習面評價,分層練習考查推理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方式多元,教師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性、激勵性等評價是一方面,通過練習能夠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是一種直擊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因此有效的分層練習性評價也十分重要。
(三)設計:以“三有”推進,逆循目標定環節
1.繪本與教學相聯,讓教學有“趣味”
枯燥、乏味的邏輯推理怎樣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低段學生呢?創設有趣味性的情境是一個好辦法,筆者從學生喜歡的繪本故事入手,如借助《跟著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故事將本節課的環節串聯起來,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數學不是枯燥的證明、推理,從而產生數學學習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共鳴,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
2.傾聽與引導相輔,讓表達有“有序”
“推理”一課要向學生滲透有序推理的數學思想,學生“說不清”,其實是無法將自己的推理過程有序表達,那么“有序”的概念該如何滲透呢?怎樣能讓學生說清楚呢?教師的傾聽與有效的引導是關鍵。
要解決“推理”就要運用排除法:不是……一定是……筆者在課堂伊始借助指令游戲讓學生排除。
師:摸摸你的一只耳朵。學生有的摸左耳,有的摸右耳。
師:摸的不是左耳。
生:一定是右耳。(完整表述:不是左耳,一定是右耳)
教師通過摸耳游戲喚起學生的“可能”意識,再通過“不是”喚起學生的“排除”意識,逐步遞進、逐步引導,讓學生樂于學習、推理。
教師要充分傾聽學生有序表達推理的思維,學生面對兩條信息:小雨拿的是語文書,小雪拿的不是數學書,在語言表述時,一些學生會直接從小雪這條含有“不是”詞語的信息入手,由于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兩種可能的推理,根據“不是……,一定是……”得出結論,但當問題升階時,“排除”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了,學生反而忽視了確定性的信息,從而陷入了“定性思維”,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及時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把眼光聚焦到確定性信息——小雨拿的是語文書,故而引導學生推理出小雪拿的是道德與法治書。推理有邏輯性,不能定性思維僅靠“排除”解題,這邏輯性體現的就是“有序”,所謂“有序”,就是要把能確定的先確定下來,找到題目中的確定信息:小雨拿的是語文書,將3階可能降階為2階,再根據“不是”來“排除”,最終得出結論。
教師在教學連線法、表格法和敘述法時,讓學生多次說推理的過程,充分傾聽學生的“有序”表達,在說的過程中體會“有序”,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推理的經驗——先確定再“排除”,引導學生形成“有序”思考的能力。
3.分層與鞏固相結合,讓練習有“深度”
鞏固練習1:
下面三位同學每人拿著一張數字卡片,分別是2、6、8,你知道組成的三位數是幾嗎?(見圖1)
師:你能用推理來解決問題嗎?(教師出示鞏固練習1并給學生2~3分鐘思考時間)
師:你能像剛才那樣用上“先確定……,不是……,一定是……”這樣的語言來說說你的思路嗎?
生1:先確定百位是6,6就排除了;個位不是2,一定是8;還剩下十位,一定是2。
師:呈現學生的連線法和表格法,你能上來一邊說,一邊用你的手勢示意嗎?
如圖2所示,“有序”思考的思路一目了然。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圖示可以讓學生借助多媒體用不同的顏色逐步呈現“有序”的推理邏輯,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一問一答的探究式教學,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感,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并在說的過程中掌握了新知,對學困生也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鞏固練習2:
學生讀題后(見圖3),教師提問:讀了題,你有什么不一樣的發現?(引導學生發現沒有確定的信息)。師呈現學生圈的信息。
師:他圈得很特別,你發現沒有?
生:圈了兩個不是最后一名。
師:那么,你能推理出是什么信息呢?
生:小偉“不是”最后一名,小雨“也不是”最后一名,那么小東“就是”最后一名。
師:你運用了雙重否定的方法,真厲害。
教師展示學生的答案,并讓學生說解題思路,而通過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路來教學,不僅能使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多元化,還能更多地呈現思考的生問課堂。
鞏固練習3:
信封里有一個圓,一個三角形,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們是誰嗎?
推理教學與數學圖形相結合,加深了教學的深度,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有序思維,還讓學生對圖形的性質有了更深的了解。
練習1與例題屬于相同類型,是對例題的鞏固,鞏固推理的步驟,先確定,再“排除”;練習2是3種可能的升級,當題目中沒有確定的信息,則要根據雙重否定來確定;練習3則是4種可能的推理,再次鞏固“有序”推理。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性,既能使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又能滿足學優生的需求。同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資源,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來思考與表達,并且展示學生的作業,讓學生也成為“老師”。
三、反思:“預期·評價·設計”新策略展望
(一)借助繪本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習興趣。首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為支點,將教學內容融入有趣的繪本故事情境中,層層遞進,逐步深入。教師這樣將繪本故事融入乏味的數學推理課堂,更能激起低段學生的學習共鳴。
(二)關注教學與深度學習的融合
探究性的教學能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感悟數學思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和課堂深度,讓學生成為主體,成為“小老師”,學會學習,樂于學習。與此同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現當代教育的形勢所趨,從目標出發逆向推理教學,在預定目標、評價先行、環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打破常規教學,真正貼合教材、基于學情、聯結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實際任務中加深對推理的理解,拓展數學思維的廣度、深度與靈活度,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中泰中心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