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廣元市疾控預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AIDS)由感染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屬于傳染病,具有危害性強的特點。1988 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2 月1 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其目的在于向大眾科普艾滋病疾病知識、防治措施等。近年來,我國致力于向國民進行艾滋病的健康宣教,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當前艾滋病的患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本文將引導讀者走近艾滋病,了解其傳播途徑,樹立對艾滋病的正確認知。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在患病后免疫系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使其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早期發病一般在感染后2—4 周,可表現出發熱的癥狀,并伴隨著惡心嘔吐、皮疹、盜汗、關節痛等癥狀,多數1—3 周可緩解,若是病情進展快還可能出現嚴重感染。到了無癥狀階段,其持續時間與所感染病毒類型、生活習慣等有較大關系,一般持續6—8 年,此階段患者體內的HIV病毒一直在復制,影響著免疫系統。到了最終階段,易出現各種感染、腫瘤等,最終導致死亡。就現階段的醫療水平而言,艾滋病難以治愈,但經過積極、規范的治療,患者壽命也可接近常人。
艾滋病的傳染源就是感染HIV 的人,主要有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存在男男同性性行為者、靜脈注射毒品者、與艾滋病患者或HIV 感染者有性行為者、性伴侶多者。
HIV 可存在于傳染源的血液、陰道分泌物、胸腹水、精液等中,人們在接觸后,病毒可經過口腔、靜脈、皮膚破損處、陰道、直腸等進入非感染者體內。艾滋病在外部環境中極易被消滅,不會通過空氣、食物等途徑傳播,日常生活接觸一般不會被傳染。此外,HIV 在蚊子體內無法存活,一般不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其主要途徑傳播如下:
(1)性傳播。該途徑可以說是艾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我國艾滋病患者90%以上為性傳播感染。
(2)母嬰傳播。若母親是艾滋病患者,在其懷孕后,因羊水中也含有HIV,胎兒在生長中可能在宮內感染。同時,在分娩時可能在產道中感染。此外,HIV 也存在于乳汁中,在哺乳期間也可能傳染給嬰兒。因此,艾滋病患者在懷孕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在專業醫師指導下確定是否可以懷孕生子。
(3)血液傳播。HIV 可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如與艾滋病患者同用一支針具靜脈注射毒品、不安全的介入性醫療操作、使用未經消毒的文身器材與剃須刀等,均有可能通過血液被傳播。
有效預防艾滋病,最主要的是切斷傳播途徑。
第一,不與高危人群有性接觸。在進行性生活期間做好防護措施,使用質量過關、無破損的避孕套,男同性戀之間更需要做好防護措施,結束性生活后注意清洗。同時,應注意強化性教育,引導大眾樹立正確觀念,保持健康的性生活。
第二,艾滋病患者若有生育需求,在懷孕前需要完善各項檢查。若是懷孕期間被傳染但又想生下孩子,必須進行母嬰阻斷治療,強化孕期檢查,在分娩時注意新生兒護理,采取人工喂養的方式。
第三,避免與艾滋病患者有血液接觸,不與患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物品,診治須前往正規醫院。